摘 要:批評家馮牧曾經(jīng)專門援引小說原文,認定王蒙中篇小說《雜色》“是一篇乏味的小說”。但是,作為一部作家既往的新疆生存經(jīng)驗明顯被衣阿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所激活的中篇小說,掩映于情節(jié)淡化背后的,其實是王蒙一種特別值得注意的“越軌的筆致”。
關(guān)鍵詞:情節(jié)淡化 ;“越軌的筆致”;新疆生存經(jīng)驗
一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伴隨著西方思想文化大規(guī)模的引進與介紹,中國迎來了繼“五四”之后的又一次中西思想文化大碰撞大交匯的時期。這期間,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就是中西之間各種交流的明顯增加。對王蒙來說,由于他小說創(chuàng)作的井噴現(xiàn)象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他在1980年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應邀赴美參加衣阿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回到北京,作協(xié)馮牧找我,說是要我去美國參加衣阿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IWP)。本來對方還提出了邀請劉賓雁,但劉去不成,由艾青夫婦與我結(jié)伴而行。具體安排,作協(xié)對外聯(lián)絡部會與我討論?!雹龠@一次王蒙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最直接的一個成果,就是創(chuàng)作完成了其生平最重要的中篇小說之一《雜色》。
關(guān)于這一次美國之行以及《雜色》的寫作,王蒙后來在自傳中有過詳盡的敘述交代:“一九八〇年八月底至十二月底,我在美國呆了四個月。除參加衣阿華大學的講座、朗誦、聯(lián)歡等國際作家活動外,自己寫作。我在這里完成了中篇小說《雜色》。此篇主要來自我在新疆特克斯軍馬場與尼勒克夏牧場騎馬行走的經(jīng)驗,尤其是一次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遭遇雷雨的經(jīng)驗。說是大草原又覺得不夠大,不像契訶夫筆下的草原,也不像俄羅斯民歌里的‘草原望無邊……’,原因是新疆的草原是在山中,是丘陵地與河谷地,多半不是四顧茫茫,草天一線,而是四顧青山,高低起伏,澗水潺潺,樹草豐茂,有的牛羊似在天邊,有的牛羊似在洼地?!薄拔覍懥艘黄ド钪兀驼{(diào),麻木與期盼著風云雷電的馬。我覺得這樣一匹馬也許比不上追風的赤兔,暴烈的烏騅,高貴的昭陵四駿,悲情的的盧,或者是由龍子化成的馱著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白馬,或者是堂吉訶德的瘦驢,或者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情人沃倫斯基比賽用的神經(jīng)質(zhì)的小牝馬(這個騎馬墜地的故事還被人借用到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感情和藝術(shù)經(jīng)歷里)……但是它具有不同的意義。”②
那么,王蒙到底為什么要在美國完成這樣的一部中篇小說呢?他自己在自傳中的回答是:“為什么這批老馬的故事是在美國衣阿華市寫就的呢?我住在離大學城四公里的五月花公寓,我坐在那個沒有腿的固定在墻上的桌面前,我每天早晨沿著衣阿華河,繞過現(xiàn)代風格的劇場建筑,經(jīng)過跨越河流的橋梁跑上一圈。然后背三十個英語生詞。我吃面包抹黃油與鮮奶油與意大利咖啡,我看全美廣播公司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的電視新聞,聽到競選總統(tǒng)的里根大罵共產(chǎn)主義……接著便是一上午神游特克斯與那拉提(鞏留、尼勒克一帶一個著名草場的名字)草原了。我接電話的時候先說哈啰,我見到陌生人就是How do you do?我接觸的‘洋人’比華人多,臺灣背景的比來自大陸的多,批評共產(chǎn)黨的比贊成共產(chǎn)黨的多,基本不了解中國的比了解中國的多。電視與廣播里沒有什么話你聽得懂,這是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暫時沒有你什么事兒,你的人民幣在這里不能使用,你的遇事總要商量商量的組長和書記一時見不到他們,常用的語言如方針、方向、精神、偏差、堅持、匯報、檢查和總結(jié)這里至少是表面上極少使用。而他們常用的語言如先生、太太、party(聚會,一般指雞尾酒會)、 seminar(講演研討會)、信用卡、賬單、老板與長周末,你也備覺生疏。而就這樣,我在這里天天寫著新疆,草原,老馬,雷雨,這是浪漫嗎?這是悲愴嗎?這是一種平衡嗎?這是對于自我認同、對于自己的身份與角色的時刻提醒與堅持不懈嗎?在此篇馬和草原的無所事事的故事里有著我的牽掛,我的珍惜,我的摯愛,我的核心依戀嗎?”①事實上,通過對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細節(jié)的對比性描述,王蒙在這里所充分凸顯出的正是中美或者說中西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很大程度上,正是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必然的身份反差引發(fā)了或者說照亮了王蒙既往在新疆的那些生存經(jīng)驗,使王蒙頓然間意識到那看似平淡無奇的庸常日子里所內(nèi)蘊的生命詩意。
二
王蒙一系列在1980年代初期非常引人注目的中短篇小說,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故事情節(jié)的淡化,這一點,在《布禮》《蝴蝶》中表現(xiàn)已經(jīng)相當突出。類似的題材,倘若置換到其他作家的筆下,真的不知道會營構(gòu)出怎樣一種緊張激烈的故事情節(jié)來。但或許與王蒙既專注于人物的心理世界又注重于熟練運用打破時空限制的“自由聯(lián)想”藝術(shù)方式有關(guān),《布禮》與《蝴蝶》更多地是以人物復雜心理的發(fā)掘與勘探而取勝。到了短篇小說《海的夢》里,干脆只剩下了一個人與一座莽莽蒼蒼不動聲色的大海,完全可以被視為一篇沒有故事的作品。然而,相比較來說,更帶有藝術(shù)冒險精神,更讓讀者倍感驚奇的一個小說文本,卻是這部在美國衣阿華大學完成的中篇小說《雜色》。三萬多字的文本篇幅,寫來寫去,卻只是一個人和一匹馬(實際上,《雜色》中的出場者并不僅僅是曹千里和這匹灰雜色的馬。除了他們之外,也還出現(xiàn)過一個鄉(xiāng)村供銷社里的售貨員,出現(xiàn)過四位哈薩克族的老人。然而,相比較來說,這幾位全部都屬于不參與主體故事的邊緣化人物,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而且這孤零零的人與馬,也并沒有生發(fā)出什么故事來,借用敘述者的話來說,就是:“這是一篇相當乏味的小說,為此,作者謹向耐得住這樣的乏味堅持讀到這里的讀者致以誠摯的謝意。不要期待它后面會出現(xiàn)什么噱頭,會甩出什么包袱,會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他騎著馬,走著,走著……這就是了?!雹谫|(zhì)言之,在一部篇幅多達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中,王蒙敢于進行如此一種情節(jié)極端淡化的寫作實驗,從藝術(shù)形式層面來看,本就體現(xiàn)出了一種非同一般的寫作勇氣。
一匹馬,是什么樣的馬呢?“這大概是這個公社的革命委員會的馬廄里最寒磣的一匹馬了。瞧它這個樣兒吧:灰中夾雜著白,甚至還有一點褐黑的雜色,無人修剪、因而過長而且蓬草般地雜亂的鬃毛。磨爛了的、顯出污黑的、令人厭惡的血跡和傷斑的脊梁。肚皮上一道道丑陋的血管,臀部的深重、粗笨因而顯得格外殘酷的烙印……尤其是掛在柱子上的、屬于它的那副骯臟、破爛、沾滿了泥巴和枯草的鞍子——胡大呀,這難道能夠叫做鞍子嗎?即使你肯拿出五塊錢做報酬,你也難得找到一個男孩子愿意為你把它拿走,拋到吉爾格朗山谷里去的。鞍子已經(jīng)不成個兒了,說不定誰的手指一碰,它就會變成一洼水、一灘(攤——編者注)泥或者一縷灰煙呢。”③這一段描寫交代老馬的敘事話語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語詞,就是“胡大”的出現(xiàn)。曹千里不是穆斯林,作家王蒙也不是穆斯林,“胡大”這一語詞在敘述者話語中的自然出現(xiàn),就充分說明作家其實已經(jīng)在穆斯林文化中浸染多日,以至于竟然形成為一種口語習慣。
一個人,什么樣的人呢?這個人名叫曹千里,是一個落魄的被下放到偏遠的新疆來進行勞動改造的所謂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對于曹千里,王蒙曾經(jīng)以一種特別富有藝術(shù)智慧的戲謔筆法為他在《雜色》中建了一個相對完備的人生小檔案:曹千里,男,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晨三點四十二分生于A省B專區(qū)C縣D村。請注意,在這里,王蒙看似隨意的一筆,卻為曾經(jīng)的歷史留存了真實。曾幾何時,這個國家的行政序列里,也還有過所謂的專區(qū)這種設置。相貌:“無福的面孔,上寬下窄,后腦像茄子。左眼比右眼略大,鼻子周正而且輪廓鮮明(唯一可取,但須注意不可因此自傲自滿)。嘴大小尚一般,但笑得厲害或哀得無淚的時候嘴角略歪?!痹缭谛W時,即“泡在資產(chǎn)階級教育的染缸里,開始受到個人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名利思想、向上爬思想、白專道路思想等等的熏陶?!边@就說明,曹千里的小學教育即已奠定了他后來思想“墮落”的基礎?!耙痪潘乃哪昃旁轮烈痪潘木拍昃旁?,隨著日本投降后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開始注意政治,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成為學生自治會的活躍分子,開始混入革命隊伍?!眳s原來,曹千里青年時也有過看似“輝煌”的革命履歷,雖然后來的歷史證明他的革命經(jīng)歷屬于“混入革命隊伍”。“一九五七年在反右運動中定為‘中右’,寫檢討七十九頁,態(tài)度尚好……一九六〇年該曹出于個人目的自愿申請支援邊疆,遂調(diào)至邊疆W市郊區(qū)某文化館……一九六六年被英姿颯爽、屹立在東方地平線上的革命小將們揪出,任老牌牛鬼蛇神?!钡浆F(xiàn)在,被打入政治另冊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曹千里的人生履歷,終于和作家王蒙自己的人生履歷搭上了鉤。他們都曾經(jīng)被打成右派打入政治另冊,也都自覺自愿地主動請求下放到新疆勞動改造。到最后,組織給曹千里得出的基本政治結(jié)論是:“雖有反動思想,尚無反革命行為。實屬沒有改造好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但主要是世界觀問題。不過在運動中態(tài)度不好,沒有主動地交代與檢查自己的問題,尤其是拒不揭發(fā)他人的問題,但民憤不大。結(jié)論:不適于在上層建筑——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工具中工作,應予調(diào)出?!闭{(diào)出,調(diào)往哪里去?“一九七一年調(diào)往D縣待分配,四個月后分至Q公社插隊勞動。”“一九七三年就地分配至公社任文書、統(tǒng)計員,至今?!薄敖袷鞘裁??”“今天是一九七四年七月四日,曹千里現(xiàn)年四十三歲六個月零八天又五個小時四十二分?!雹?/p>
這個人與這匹馬在一九七四年七月四日要去干什么呢?實際上也無它,用敘述者的話來說:“他騎馬去做什么,這是并不重要的,無非是去統(tǒng)計一個什么數(shù)字之類,吸引他的倒是騎馬到夏牧場去本身?!雹谶@就有明顯見出時代特色了。到了當下這樣一個信息網(wǎng)絡時代,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只要一個電話或者短信、微信就可以搞定,簡直分分鐘的事,但在曹千里被下放那個時代,卻需要他騎著馬去專門跑一趟。也因此可見,科技的發(fā)展有時候未必是好事。最起碼,假若說信息網(wǎng)絡時代提前到來五十年,那么,王蒙的《雜色》這一部中篇小說杰作,恐怕也就無緣生成了。實際上,置身于邊疆的草原,公社的馬是很多的。但由于曹千里特別的身份,他根本不配使用其他更好一些的馬匹,等待著他的,只能是如此一匹甚至看不清毛色的老馬:“‘又有什么辦法呢?武大郎玩夜貓,什么人玩什么鳥嘛,跛驢配瞎磨,一對爛糟貨噢,什么人騎什么馬,什么馬配什么鞍子,這不也是理所應當嗎?’曹千里含笑自言自語著,又像是與這匹可憐的老馬搭訕著,立在灰雜色馬的近旁,拍一拍它的脖頸,又親昵而友好地在它的顴骨和腮上為它搔搔癢、順順毛?!比欢嗌僮屓烁械接悬c驚奇的是,面對著如此一匹看似羸弱可憐的老馬,曹千里卻生出了無限的憐憫與同情之意。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是否給這匹老馬勒嚼子這一細節(jié)上。“他才拍了拍馬背,灰雜色馬立刻馴服地停下了懶洋洋的步子,漠然地任曹千里緊肚帶和順后鞦。他理好了腳蹬,又用皮繩把一件破棉襖綁在鞍后馬胯骨上,輪到上嚼環(huán)的時候卻犯起猶豫來!難道這樣的馬還需要勒嚼子嗎?”猶豫再三,曹千里最終決定還是不給這匹老馬勒嚼子了:“但他還是下了決心:不戴嚼子!哪怕是對一匹在名單上排在末尾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老瘦馬,如果他能給予它一點破例的關(guān)懷,如果他有權(quán)表現(xiàn)一點點寬容,如果他有可能減輕一點它的無邊無涯的痛苦,那也是十分令人安慰的?。 蓖瑯又档米⒁獾氖?,與此同時,曹千里還對這匹老馬講述了這樣一番話:“‘唉,我的朋友!唉,我的伙計!哈,你這匹像老鼠一樣膽怯,像螞蟻一樣微小,像泥塑木雕一樣麻木不仁的馬呀!’曹千里自言自語著,又對馬絮叨著,啰嗦了半天,最后還是騎到馬背上了——馬總是要被人騎的嘛,這又有什么法子呢?馬若無其事地邁動了它的不緊不慢的步子。曹千里的心里充溢著那么多的對馬的同情,對馬的憐憫,對馬的愛,以至于馬的蹄子每舉一下,耳朵每抖一下,脊背每動彈一下,臀部每扭一下,肚皮每收縮一下,包括老馬的巨大的鼻孔每張一下、噴一下,曹千里本人的四肢、耳朵、脊背、臀、肚子乃至鼻孔也都跟隨著進行同樣的運動。他的每一部分器官,每一部分肌肉,都體驗到了同樣的力量,同樣的緊張,同樣的亢奮,同樣的疲勞與同樣的痛楚……也許,并不是他騎著馬,而是馬騎著他吧?也許,那邁開四蹄,在干燥的灰土和堅硬滾燙的石子上艱難地負重行進的,正是他曹千里自己吧。”①
請原諒我引述了小說中的一大段文字,因為這是對于理解《雜色》來說極重要的一段文字,所以便只能夠不惜篇幅了。細細品讀這一段敘事話語,有兩點不容忽視。其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馬道主義”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按照常理本來應該被勒上的馬嚼子,曹千里卻硬是沒有給這匹老馬勒上。就這樣如此一種對老馬的呵護行為,作家所傳達出的,就是一種以“老馬”為本位的“馬道主義”。其二,關(guān)鍵問題顯然在于,曹千里為什么要對這匹灰雜色的老馬實行所謂“馬道主義”?這里無論如何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曹千里在這匹看似羸弱可憐的老馬身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存在。所謂“像老鼠一樣膽怯,像螞蟻一樣微小,像泥塑木雕一樣麻木不仁”,關(guān)于這匹老馬諸如此類的一些形容,其實完全可以被移用到曹千里自己身上。在生活中已然被打入政治另冊被邊緣化很久的音樂家曹千里的現(xiàn)實生存處境,極類似于這匹老馬在馬群中總是被忽略被歧視的存在狀態(tài)。唯其如此,在騎馬的過程中,曹千里才會生出某種特別怪異的不是自己在騎馬,而是馬在騎自己的感覺。更有甚者,那一句“邁開四蹄,在干燥的灰土和堅硬滾燙的石子上艱難地負重行進的”,正是他曹千里自己現(xiàn)實生活境況的一種生動寫照。也因此,我們前面所謂的“馬道主義”云云,實際上更是曹千里針對自己而來的一種人道主義悲憫情懷的真切體現(xiàn)。更進一步地擴而大之,這種難能可貴的人道主義悲憫情懷,更是針對無數(shù)曹千里的同類、針對生活中所有不幸者的。
三
細讀王蒙的《雜色》,明眼人很容易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兩處“越軌”筆致的存在。第一處非常規(guī)的“越軌”筆致,出現(xiàn)在曹千里對于這匹灰雜色老馬強烈的自我認同這個部分之后。“好了,現(xiàn)在讓曹千里和灰雜色馬蹣蹣跚跚地去走他們的路吧。讓聰明的讀者和絕不會比讀者更不聰明的批評家去分析這匹馬的形象是不是如人的形象鮮明而人的形象是不是不如馬的形象典型以及關(guān)于馬的臀部和人的面部的描寫是否完整,是否體現(xiàn)了主流和本質(zhì)、是否具有象征的意味、是否在微言大義、是否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恰似‘僧敲月下門’‘紅杏枝頭春意鬧’和‘春風又綠江南岸’去吧……然后,讓我們靜下來找個機會聽一聽對于曹千里的簡歷、政歷與要害情況的扼要的介紹?!雹诰瓦@樣,在故事情節(jié)的行進過程中,敘述者不僅忽然停下了敘述的步伐,而且還從故事的具體情境中跳身而出,干脆如同一位文學批評家一樣直接與讀者開始了關(guān)于人物形象塑造,關(guān)于這一篇小說的寫作本身的探討。依照現(xiàn)代小說理論,當一位敘述者在敘述過程中按捺不住地跳出來討論小說寫作藝術(shù)的時候,作家實際上也就是在采用一種“元小說”的藝術(shù)手段。所謂“元小說”,“又譯‘元虛構(gòu)’、‘超小說’?!≌f是有關(guān)小說的小說:是關(guān)注小說的虛構(gòu)身份及其創(chuàng)作過程的小說?!ù骶S·洛奇《小說的藝術(shù)》)美國作家威廉·加斯于1970年發(fā)表的《小說和生活中的人物》中首次使用了這一術(shù)語,它的一般含義就是‘關(guān)于怎樣寫小說的小說’。帕特里·夏沃說:‘所謂元小說是指這樣一種小說,它為了對虛構(gòu)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提出疑問,便一貫地把自我意識的注意力集中在作為人造品的自身的位置上。這種小說對小說作業(yè)本身加以評判,它不僅審視記敘體小說的基本結(jié)構(gòu),甚至探索存在于小說外部的虛構(gòu)世界的條件。’(《元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相比較,‘正常的敘述——認真的、提供信息的、如實的——存在于一個框架之內(nèi),這類陳述有說話者和聽話者,使用一套代碼(一種語言)并且有某種語境……如果我談論陳述本身或它的框架,我就在語言游戲中升了一級,從而把這個陳述的正常意義懸置起來。同樣,當作者在一篇敘事之內(nèi)談論這篇敘事時,他好像是已經(jīng)把它放入引號之中,從而越出了這篇敘事的邊界。于是這位作者立刻就成了一位理論家,正常情況下處于敘事之外的一切在它之內(nèi)復制出來’。(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①
雖然說王蒙以上這一段“越軌”的筆觸一如既往地充滿著戲謔與嘲諷的意味,但也正是通過這種“元小說”藝術(shù)手段的恰切征用,王蒙不僅相當成功地完成了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有效阻遏,而且還把一種沉思的功能引入到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更進一步說,王蒙之所以要征用元小說的表現(xiàn)方式,要以模糊現(xiàn)實與虛構(gòu)之間界限的手段不無強制性地把讀者從一種真實的審美藝術(shù)幻覺中召喚而出,正是為了引發(fā)他們關(guān)于社會、現(xiàn)實、生命、存在的深度凝思,并最終達至“思”的目標。我們注意到,對于“思”在現(xiàn)代小說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曾經(jīng)有論者做出過精辟的分析:“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我有時真的懷疑,那些反復提及俄羅斯偉大傳統(tǒng)、提及托爾斯泰的人是否認真地讀過這篇小說,先不要說什么讀懂),老托爾斯泰在其中埋入了大段大段的思索,在這部偉大的小說里,他試圖探尋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用米蘭昆德拉的話說,他在‘跟大人物的意志與理性創(chuàng)造歷史的觀點進行論戰(zhàn)’——小說不再用來(至少是不再專注用來)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它,開始審察人的存在,思考人的存在,追問人的存在??梢哉f,在各學科之間進一步細分、世界越來越喪失它整體性的今天,把‘思’引入小說是某種重新整合世界的一種嘗試……在今天,也只有文學還存在那種整合的可能?!雹诤翢o疑問,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小說這一文體的古今變異。在大多數(shù)作家都滿足于流暢故事的講述,都或多或少對于小說的“思”之功能有所忽略的情形下,如同王蒙這樣以“元小說”方式的充分征用把“思”引入小說的積極努力,無論如何都應該獲得高度的理解與評價。尤其,當時尚屬1980年代初期,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作家甚至包括王蒙自己也未必從理論上明白究竟何為“元小說”的情況下,王蒙能夠在《雜色》中大膽運用“元小說”的藝術(shù)手段,其先鋒實驗的意義和價值的確不容輕易忽視。
另一處“越軌”的筆致,就是這匹灰雜色老馬在行進的過程中,曾經(jīng)先后兩次非常突然地開口說話。第一次開口說話,出現(xiàn)在老馬憑借自身的經(jīng)驗與敏捷不僅發(fā)現(xiàn)了那一條蛇的存在,并且?guī)е芮Ю锩撾x了危險區(qū)之后。在這部情節(jié)明顯淡化的中篇小說里,對于蛇的遭遇,算得上是一個相對比較緊張的細節(jié),借助于這一細節(jié),作家寫出的,其實是這匹看似羸弱、麻木的老馬的警覺與敏捷的神奇一面。以至于,“曹千里完全不明白,像這樣一匹有形無神的馬架子,怎么會從山谷跑到了坡頂,而且,這中間并沒有任何道路,它簡直是飛上來的。這匹可憐的、羸弱的、困乏的和老邁的馬呀,你當真蘊藏著那么多警覺、敏捷、勇敢和精力嗎?你難道能跳躍、能飛翔嗎?如果是在賽馬場上,你會在歡呼狂叫之中風馳電掣嗎?如果是在戰(zhàn)場上,你會在槍林彈雨之中沖鋒陷陣嗎?”就是在曹千里因那條蛇的突然出現(xiàn)而對這匹老馬刮目相看,突然心生敬意的時候,老馬忽然間毫無前兆地開口說話了:“‘讓我跑一次吧!’馬忽然說話了。‘讓我跑一次吧!’它又說,清清楚楚,聲淚俱下?!抑恍枰淮?,一次機會,讓我拿出最大的力量跑一次吧!’”與此同時,似乎是對老馬的一種強力回應,自然界的各種事物一時間也都紛紛發(fā)聲了。風說:“讓它跑!讓它跑!”鷹說:“我在飛!我在飛!”流水如同求情似的訴說:“它能,它能……”然后,便是某種集體力量的發(fā)聲:“‘讓他跑!讓她跑!讓他飛!讓她飛!讓它跑!讓它飛!’春雷一樣的呼嘯震動著山谷。”①正因為《雜色》不僅絕非童話,而且還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純文學作品,所以,作家突然賦予這匹老馬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界事物開口說話的權(quán)利,才真正稱得上是石破天驚的“越軌”筆致。對于灰雜色的老馬這樣一個已經(jīng)被壓抑太久的生命來說,行進途中的偶然遇蛇,以及迅速擺脫危險境地的機警與智慧,實際上提供了一個特別難能可貴的生命力爆發(fā)的契機。在這個意義上說,老馬的突然說話,以及眾多自然界事物的毅然幫腔,就完全可以被看作是這匹事實上已經(jīng)被忽略了太久的老馬的生命吶喊。
老馬的第二次說話,出現(xiàn)在一場意料之外的暴風雨驟然來臨的時候。眼看著一場迅猛的暴風雨就要降臨人間,曹千里慌里慌張地想要尋找到一個可以躲避一時的地方。但就在如此一個緊急關(guān)頭,這匹老馬卻依然不緊不慢地邁動著它的步伐。面對著老馬的不緊不慢與慢條斯理,曹千里禁不住便是一番埋怨。就在曹千里氣急敗壞的時刻,這匹老馬再一次發(fā)聲了:“‘然而緊走兩步又能怎么樣呢?’馬回答說,它歪了歪頭,‘難道我能幫你躲過一場又一場的草原上的暴風雨嗎?難道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上,我們能尋找到絲毫的保護嗎?讓雨淋一淋又有什么不好呢?在那個骯臟和窄小的馬廄里,雨水不是照樣會透過房頂?shù)臓€泥和茅草漏到我的身上嗎?而那是泥水、臟水,還不如這來自高天的豪雨呢!要不,我能這樣臟嗎?’”②在這里,借助于老馬對于曹千里的回答,王蒙實際上宣示著某種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學。人的一生中無論如何免不了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磨難與痛苦的光臨,面對著這所有必然要降臨的苦難命運,與其做無謂的逃避,與其做令人不齒的猥瑣與卑怯狀,不如挺起胸膛干脆正面迎過去,去正大光明地直面苦難。只有這樣,方才有可能真正地戰(zhàn)勝苦難,迎來生命的曙光。緊接著這匹老馬簡直就是語驚四座的如此一種回答,王蒙猛然間宕開一筆,寫出的是同樣帶有非常明顯的“元小說”色彩的一段敘事話語:“他描寫馬說話,這使我十分詫異,但我暫時不準備發(fā)表評論,因為他還有待于寫出更加成熟的作品。向您致敬了,謝謝您!”③“他”當然是指王蒙,“您”或者可以被理解為尊貴的讀者,多少讓人感到困惑的,是這個突然間冒出來的“我”。首先應該明確,《雜色》并不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的中篇小說。在這樣一部第三人稱非限制敘述模式的中篇小說中,突然間冒出一個貌似擁有批評家身份的“我”來,的確只能用王蒙的“神來之筆”加以理解了。這樣的一種筆觸,當然屬于“越軌”的筆致。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因為他還有待于寫出更加成熟的作品”一句,看似謙虛,實則卻顯示出了作家王蒙在小說寫作上的一種高度自信。
事實上,這匹老馬兩次出人意料之外的開口說話,都是在為一貫萎靡不振的曹千里的生命爆發(fā)做堅實的鋪墊。具體來說,曹千里猛然間的生命爆發(fā),發(fā)生在他進入哈薩克老媽媽的氈房,大喝了一通馬奶子之后?!斑@種馬奶是經(jīng)過發(fā)酵的,很酸,很稀,有點腥,又有點酒的香味和辣味?!泵鎸χ鵁崆楹每偷墓_克老媽媽送上的馬奶子,肚子早已咕咕叫的曹千里不管不顧地連喝了三大碗。三大碗帶有酒精的馬奶子下肚之后,曹千里肚子里曾經(jīng)翻江倒海一般地大鬧過一陣子。但在經(jīng)過了這番折騰后,已經(jīng)感覺到自己“像燕子一樣輕盈,像魚兒一樣自由”的曹千里,竟然又把第四海碗馬奶子喝了下去。四海碗馬奶子下肚之后,曹千里主動索要冬不拉邊彈邊唱了起來:“這是一首叫做‘初春’的冬不拉樂曲,還是在一九六六年以前,他聽過兩次,不知道為什么他想起了它。一面憑記憶,一面對記不住的段落給以即興的修正和補充,他彈起來了,彈得老媽媽和三位老牧人都聽呆了,他們根本沒想到,來客竟是一位樂師!”“然后他唱起來了。他唱了青春,唱了生活,唱了大海,唱了呼嘯的風,唱了打鐵的手,也唱了姑娘的眼睛?!辈芮Ю锉緛砭褪且晃灰魳芳?,但我們卻可以想象得到,由于被打壓被邊緣化的緣故,下放到邊疆草原以來,他的歌喉一直處于喑啞的狀態(tài)之中。正是在這一趟看似尋常的去某地采集統(tǒng)計數(shù)字的短暫旅途中,由于受到這匹灰雜色老馬的精神啟示,曹千里同樣被壓抑太久了的一種自我意識頓然覺醒,他的生命力便由此而獲得了一次迅猛噴發(fā)的可能。他在酒醉狀態(tài)下的放聲歌唱,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事實上,也正是在曹千里的精神發(fā)生如此一種難能可貴的蛻變過程后,他也才會產(chǎn)生如下的感覺:“同時在這一剎那他感到無比的幸福,他竟然不是蜘蛛,不是螞蟻,不是老鼠,他是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還沒忘記數(shù)學呢!他可沒有醉,他想連著做五道數(shù)學題,但是他要走了,他已經(jīng)飽了,至少,他已經(jīng)不餓了,那可以使小小的馬駒長成千里馬的馬奶子,難道不能使他變得強壯和生氣勃勃嗎?”①只要讀一讀這樣一些頗有些鏗鏘有力的敘事話語,你就不難感覺到曹千里身上驟然間所勃發(fā)出來的生命力量。有了這種勃發(fā)的生命力量,他才不枉被命名了“曹千里”一回。
就這樣,到最后,那一匹灰雜色的老馬在曹千里的感覺中變身為一匹神駿,自然也就毫不奇怪了:“看啊,灰雜色的老馬踏著綠草正在一步一步向他走來,這簡直是一個有價值的鏡頭,這簡直是一幅畫。在空蕩蕩的、起伏不平的草原上,一匹神駿,一匹龍種,一匹真正的千里馬正在向你走來。它原來是那樣俊美、強健、威風!它的腿是長長的,踝骨是粗大的,它的后蹄總是踩在前蹄留下的蹄印的前面,它高揚著那驕傲的頭顱,抖動著那優(yōu)美的鬃毛,它邁步又從容、又威武、又大方,它終于來了,來了,身上分明發(fā)著光……”②第一,這樣的一匹灰雜色老馬,與小說開頭處出現(xiàn)的那匹羸弱、可憐的老馬,簡直判若兩“馬”。第二,這哪里是在寫馬,這簡直就是在寫曹千里。
四
關(guān)于《雜色》,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不同的評價意見。其中,一種否定性的意見,以批評家馮牧為代表。對此,王蒙自己曾經(jīng)在自傳中有所記述:“有一批國內(nèi)的評論家高度評價這篇小說,例如陳思和教授。也有師長,如馮牧,引用小說原文說:‘你看作者在行文中一再向讀者道歉,承認這是一篇乏味的小說……’”“在一次發(fā)言中,馮牧具有一個極其精彩的論點,他認為文學評論家應該具有某種容受性,即容忍自己不習慣、不認同、一時難以接受的多種藝術(shù)嘗試的品格?!薄捌鋵嵈似峨s色》結(jié)尾的意象,表現(xiàn)的仍然是左翼思潮加君子自強不息的大志,是革命者的自信與團結(jié)起來到明天的崇高理想。悖論在于,以絕對積極有為的人生觀武裝起來組織起來的人們,卻一度制造了凝固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雜色老馬們的悲哀。通向地獄的橋,有可能是通向天堂的向往所鋪就的,外國哲學家的這話雖然言重了一些,而且這種話有可能成為頹廢和犬儒主義的藉口,但仍然值得深思?!雹圪|(zhì)言之,中篇小說《雜色》藝術(shù)上最不容忽視的一個根本特色,就是王蒙對于象征手法的普遍使用。與很多作家的局部或者片段的象征不同,王蒙《雜色》的特點,顯然在于通篇的象征。如果說那匹灰雜色老馬象征著主人公曹千里的話,那么,曹千里也同樣毫無疑問地象征表現(xiàn)著所有曾經(jīng)被壓抑者生命力量的驟然勃發(fā)。有了這一點,《雜色》自然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難得一見的中篇小說杰作。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茅盾文學獎與‘國家文學’構(gòu)建”(批準號:23BZW148)階段性成果。
① 王蒙:《王蒙自傳·大塊文章》,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頁。
② 王蒙:《王蒙自傳·大塊文章》,第105—106頁。
① 王蒙:《王蒙自傳·大塊文章》,第108頁。
②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③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①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②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①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②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①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shù)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頁。
② 李浩:《從側(cè)面的鏡子里往外看》,見李浩:《閱讀頌,虛構(gòu)頌》,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58頁。
①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②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③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①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② 王蒙:《雜色》,《收獲》1981年第3期。
③ 王蒙:《王蒙自傳·大塊文章》,第107頁。
作者簡介:王春林,山西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