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育人為首,育人以育德為先。語文學科是德育的隱形翅膀,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深入思考并付諸切實行動。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四個路徑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潛移默化地融在語文教學中。
德育在一筆一畫中。讓學生寫好一筆,需千錘百煉,人生的道理便出來了;寫好一字,需千磨萬礪,團隊的道理就出來了;寫好一文,要千組萬合,社會的道理就悟出來了。
德育在一言一語中?!俺隹诔膳K”“惡語傷人”等現(xiàn)象在學生群體中屢見不鮮。一言一語總關情,知書達理是判斷合格學生的標準,而能否培養(yǎng)出知書達理的學生亦是評價語文教師的標準。
德育在實際生活中。課堂上進行德育引導的目的是讓學生將德育的效果生活化。例如,“追星”這一青少年熱衷的話題,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德育讓學生在心中樹立正能量的偶像標準,去找尋“最亮的星”。除此之外,洗衣做飯、擦屋掃地等家務勞動背后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艱苦奮斗”的傳承,教師的德育引導功能也應該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
德育在潛移默化中。語文教師應將“德”潛移默化在一言一行中,融入學生的一舉一止。傳統(tǒng)文化是德育的瑰寶,在《論語》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德便是寬仁待人;“吾日三省吾身”,忠乎?信乎?習乎?德育便有了專屬的思考。
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讓語文學科中的德育滲透更有效?教師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德育目標與語文學科目標的協(xié)調(diào)。語文教學要將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指引,但需要注意避免脫離語文教學內(nèi)容進行灌輸式的道德說教和主題升華,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課,忽視語文課程的學科主要任務。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既要深入研究解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學科目標,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堂實際深入結(jié)合,制定好德育目標,使德育目標和語文學科目標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促進。
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教師需要深入鉆研語文教材,準確把握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價值與育人思想,確保德育滲透的精確性與針對性。比如,《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荊軻慷慨悲歌為國赴難的壯舉可歌可泣,但是燕太子丹“刺秦”救國之舉,實為不可取之“德行”。
注意德育滲透的方式和方法。教師需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要根據(jù)課文的實際,對文字蘊含較深的細微之處做適當?shù)狞c化,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比如“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中的“推敲”二字,可以“德”而斷,“推”字較“敲”略顯魯莽,“敲”字比“推”更合“禮”,從中更能看出古人的道德修養(yǎng)。
關注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教師要關注學生現(xiàn)有的道德認知水平,應用適切的策略與技巧,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性。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觀察孩子們的“笑點”“淚點”,看出他們對于道德的認知水平,而后根據(jù)他們喜怒哀樂對應的內(nèi)容,抓住時機加以引導教育。
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學時期都有很大的變化,情感和思維都較敏感。因此,教師應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了解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有針對性地促進他們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
講究德育的實效性。語文教師要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優(yōu)化德育策略,確保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課堂是德育的主戰(zhàn)場,而課外就是監(jiān)測德育的最佳時空,教育的效果就反映在學生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上述問題,不斷探索和實踐,更好地實現(xiàn)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