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是篇幅比較短、故事情節(jié)最緊湊的一部。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中世紀的蘇格蘭,當時蘇格蘭有一個王叫鄧肯,他手下有個大將就叫麥克白。有一次,國王派麥克白和班柯兩位大將軍去平定叛亂。平叛回來的路上,發(fā)生了一件靈異的事,有三個女巫攔住他們的去路,非常神秘地對他們說了兩個預言。
女巫對麥克白說,眼下你會做考特爵士,未來你會做國王。女巫對班柯說,將來你的子孫會做國王。然后這三個搗亂的女巫就消失了。麥克白一開始認為這三個女巫一定是胡說的,沒想到她們剛走,報信的人就來了。他們打勝仗的消息已經(jīng)傳到了朝中,國王很高興,封麥克白為考特爵士。
第一個預言的靈驗,讓麥克白一下子提升了對女巫的信任度。于是他覺得,實現(xiàn)了第一個預言,那么,第二個意味著什么呢?我為什么可以當國王呢?國王鄧肯是有兒子的,還有兩個。女巫的預言,按正當?shù)氖侄危溈税资遣豢赡軐崿F(xiàn)的。他很糾結(jié),就去問班柯。
班柯說,這種事情你聽一下就行了。可麥克白放不下,于是寫了一封信給妻子,跟她說了這件事。麥克白的夫人是一位非常厲害的女性,她說既然有這個預言,我們就要把它變成現(xiàn)實。麥克白說,怎么才能實現(xiàn)呢?他妻子說,很簡單,讓國王到我們家里來,在我們家吃飯,晚上留宿,然后我們把他干掉,你不就能做國王了嗎?
麥克白很猶豫,但他的妻子指責他,你既然有野心,還夢想用正當?shù)姆绞饺崿F(xiàn)它,那怎么可能呢?既然要實現(xiàn)野心,就不要害怕做這些奸惡之事。于是,他們夫妻倆就這樣互相“激勵”,把鄧肯殺掉了。
鄧肯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知道這是有人奪權(quán),感到很危險,就跑了。麥克白正好把這件事嫁禍到兩個王子身上。這樣一箭雙雕,殺了國王,王子也被他們變相地趕跑了,于是麥克白和他的妻子就做了國王和王后。
麥克白上位以后首先想到一個問題:班柯還有一個預言。他想,女巫對我的預言成真了,有關(guān)班柯的預言也能實現(xiàn)呀。我奪了王位,付出了那么大的代價,背負了這么大的罪惡感,難道我的王位將來要傳給班柯的子孫嗎?這太不公平了!我應該把班柯殺掉,把他的后代都清除了,把這個可能性徹底粉碎。所以,他把班柯也殺了。
殺了班柯以后,朝中人心浮動,有些人對他不滿。從此以后,麥克白就走上了一條殺人的道路。他覺得誰不服從就除掉誰,被殺的人越來越多。有些還沒被殺的人逃到了境外,有的到了英格蘭,有的到了愛爾蘭,他們后來結(jié)集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回來討伐麥克白,最后把他殺掉了。而他的妻子麥克白夫人,做了王后以后得了夢游癥,每天都做噩夢,后來瘋了,也死了。
這個故事到底要講什么呢?好像在探討命運。但是這里面又有一個問題:麥克白的命運看似已經(jīng)注定了,但實際上他是有選擇權(quán)的。當女巫說他會做國王的時候,他其實有兩個選擇:他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選擇不相信;他可以選擇把這個欲望完全釋放出來,也可以選擇壓抑下去。他的命運最后走向悲劇,是因為他選擇把欲望釋放出來。我們經(jīng)常認為“命”是一個既定的東西,但莎士比亞的劇作就很有意思,它披著宿命的外衣,其實是在講我們個人的選擇對于命運的重要性。在整部《麥克白》中,每個人都在做選擇。麥克白得選擇要不要釋放自己的欲望,班柯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他們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要了解莎士比亞的戲劇為什么對后世影響深遠,就得明白他創(chuàng)作的故事里有一些具有共性的東西是可以跨越時代的。這種共性的東西是什么?其實就是我們今天還在面臨麥克白的處境。如果要了解莎士比亞的意圖,我們可以把他的幾部作品放在一起看。
麥克白有了僭越的行為,殺了自己的國王,取代他,走向了惡。很多人在讀的時候會簡單地認為,莎士比亞在說欲望等于惡,麥克白本來就不該釋放自己的欲望。如果我們對《麥克白》的理解僅僅到這個程度還是過于淺了,因為在莎士比亞的另外一部作品《亨利四世》中,亨利父子也篡奪了王位,亨利四世是殺了理查二世才成為國王的,他的行為其實跟麥克白的是一樣的。
但是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莎士比亞沒有給這對僭越的父子安排像麥克白一樣悲慘的下場,而是讓他們成為明君,逐漸建立了王權(quán)的合法性。那么,亨利四世不也是釋放自己的欲望,殺死國王,坐上王位的嗎?這兩個故事看上去是矛盾的。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知道,莎士比亞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么看待自身的欲望。欲望釋放出來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欲望走向了惡,一定是發(fā)生了什么。麥克白和亨利四世都殺死了他們的國王,而后登上王位,但是這里存在一個細微的差別。莎士比亞對兩個被殺的王的設定是不一樣的。
亨利四世殺死的理查二世是一個暴君,非?;杪?;而麥克白殺死的鄧肯,人們稱其為“溫厚的鄧肯”,是一個好國王,人民都很愛戴他,臣子也很擁護他。所以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殺戮,莎士比亞給出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評價。這兩種欲望的釋放,性質(zhì)是不一樣的,從中我們就能看到莎士比亞的思考。
現(xiàn)實生活當中,為了得到某些好處,有些人秉持“叢林法則”,橫沖直撞,真的會傷害到周圍的人,“殺掉”別人的平靜,“殺掉”別人對秩序的信任,或是對人心的信任。這就是麥克白式的殺戮。麥克白殺了鄧肯之后,有一段感嘆,他說:“麥克白已經(jīng)殺害了睡眠……考特將不再得到睡眠,麥克白將不再得到睡眠?!?/p>
他知道,從這以后他連覺都睡不好了,一直非常煎熬。用這種不擇手段的方式奪得王位以后,他一天好日子都沒過過,因為他知道,如果他能干這樣的事,他眼前所有的大臣也都可以干,每個將領都可能過來把他殺掉。他怎么睡得著呢?
這種不安全感是我們普通人很難想象的,麥克白其實很孤獨。他懷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處在焦慮當中,后來甚至羨慕被他殺死的鄧肯。他說:“鄧肯多幸福?。∷晃覛⒘?,現(xiàn)在那么安靜地躺在地下休息,我卻處在各種陰謀、焦慮、混亂、威脅當中,真是生不如死!”
麥克白沒有被寫成一個天生的惡人,他其實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他做了一個我們輕易不敢去做的選擇。在欲望爆發(fā)的那一刻,我們很多人選擇了控制,而他選擇了釋放。莎士比亞讓我們看到,假如我們選擇另一種方式,將會發(fā)生什么。它的意義就在這兒。
(楊子江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學中的人生進化課》一書,本刊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