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打擊”往往來得出其不意——
選擇了豪華版補習課程,上了卻發(fā)現(xiàn),竟和價格一般的補習課效果沒差別;想看場表演,無法負擔VIP坐席,咬牙買下680元一樓偏僻座位,卻不及人家480元的二樓坐席看得開心……
一個勁兒地朝“最優(yōu)”努力,反而事與愿違!這是為什么呢?經(jīng)濟學的“次優(yōu)理論”會給你答案。
講“次優(yōu)”之前,先講講“最優(yōu)”?!白顑?yōu)理論”又叫“帕累托最優(yōu)”。通俗地講:如果要想讓一群人的福利變好,就必須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可誰都不想被犧牲啊,還是保持現(xiàn)狀最好!那證明,此刻的福利狀態(tài)就是最好的了。
反過來說:如果可以采取某些方法,在不犧牲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xiàn)一群人的福利變好,那顯然,我們應該允許這種情況發(fā)生!那也意味著,此刻的狀態(tài)不是“帕累托最優(yōu)”!
現(xiàn)實生活中,“最優(yōu)”往往很難實現(xiàn)——比如,地球就這么大,我們沒法人均擁有一座莊園;科技水平不夠發(fā)達,我們無法實現(xiàn)更高效的產(chǎn)出……這時,“退而求其次”才是明智的。
那么,哪個選項才是“最優(yōu)”之后排第二的“次優(yōu)”呢?
我們假設,要實現(xiàn)“最優(yōu)”,必須具備10個要素,比如金錢、精力、時間、陽光……只要有一個要素沒有,就無法實現(xiàn)“最優(yōu)”。這時,我們考慮兩類“次優(yōu)”情況,一類是具備了9個要素的“次優(yōu)”(相當于就缺了那一個);一個是只具備5個要素(相當于缺了5個)的“次優(yōu)”,這時,我們該選哪個呢?
“當然選前者!”你肯定會脫口而出。且慢!經(jīng)濟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個“次優(yōu)”很可能是沒有差別的!要講清其中的原理,還涉及向上彎曲的無差異曲線、以及方向相反的生產(chǎn)可能性曲線等知識,我們在此不作展開,但理論的關鍵就在于,要實現(xiàn)“次優(yōu)”,其實無需“萬事俱備”,只要“條件夠用”就行!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把“最優(yōu)”的前提條件都想象成了“1+1”的簡單疊加,事實上,“最優(yōu)”并不是所有條件簡單加總形成的,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倍增或者抑制的關系——比如,想評上優(yōu)秀班集體,要求是:第一,所有人都身體健康;第二,所有人都成績優(yōu)異??涩F(xiàn)實中,成績優(yōu)異可能會對健康產(chǎn)生一些抑制,比如近視。
另一個例子是中藥。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一個中藥方子里,有的藥存在,并不是拿來給人治病的,而是專門用來抑制其它藥的副作用的,也就是中醫(yī)上的“相生相克”——比如,丹參和白芍常常一起用來給人安神。其中,丹參能活血,白芍則養(yǎng)陰,兩味藥一同服用可以互相制約、聯(lián)合生效。若只吃其中一味藥,那反而會壞了身子!
所以,追求“次優(yōu)”的時候,并不是說所有條件越靠近“最優(yōu)”就越好——當我們試圖配制“最優(yōu)藥方”,但有一味藥遍尋不得的時候,那剩余的配方也必須隨之改變,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原配方進行制作。
經(jīng)過上面的解釋,“次優(yōu)理論”其實也可以叫“夠用理論”?!白顑?yōu)”是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要萬事俱備才能生效,是“完美主義者”;“次優(yōu)”不同,條件絕非越多越好,很多時候簡簡單單反而事半功倍,關鍵在于到點子上,夠用就行!
當然,“次優(yōu)理論”不是鼓勵我們“擺爛”,也不是鼓勵我們追求“缺陷”,而是告訴我們,生活里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要學會在各種條件不完備的情況下,科學辯證地尋找最合適的方法,不要一個勁死磕“理想狀態(tài)”,甚至不動腦筋地照搬“理想條件”。
特別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理論意義上的“最優(yōu)”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了才動手,有時候,顧慮萬千,不如放手一搏!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次優(yōu)”其實也是一種“最優(yōu)”,就像我們常說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下次別再畏首畏尾了,讓自己去實踐里收獲勇敢和真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