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生態(tài)也發(fā)生了改變。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代表,其藝術性和獨特性彰顯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旨在對小學生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符號傳承與創(chuàng)新展開探討,通過對新時代預備軍的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符號在當代的發(fā)展。
1 文化符號的意義
信息的表達是以符號的形式所展現的,歷史的發(fā)展就是由眾多符號關聯而成的,符號是信息的表達與傳遞的媒介。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如此描述符號:“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1]”這段話可以理解為符號是在群體環(huán)境內,多數人認可的具有明確指向性的標記。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符號可以是語言類符號和非語言類符號,語言類符號可以表達為特定事物的名詞,而非語言類符號則具象表現為通過人類感知而獲得的符號。換言之,符號是多樣非單一的,從三維事物到二維圖像,再到各種文字,當然除去以上視覺可以獲取的,還有聲音、思想、文化這些非具象性的表達,也可被視作符號。由此可見,符號可以作為任何事物的標志,故而符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和媒介[2]。
文化符號是基于符號的基礎上的更深層次的表達。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所生成的產物,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文化的主體都離不開人,文化符號是能明確表達人類文化的符號,所以文化符號是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的。蒙象飛博士對“文化符號”的描述是:“文化符號是指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qū)長時間沉淀下來的文化資源的凝結式標識,是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qū)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精華,反映了某個特定社會或地區(q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華,反映了某個特定社會或社區(qū)群體特有的精神、物質、智力與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質。文化符號更具有價值內涵,更具有民族特性,更具有凝聚功能,更具形象傳播功能。[3]”文化符號是文化的具象化代表,可以代表文化的底蘊以及特征,是對文化形象塑造最直接的表達。
2 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剪紙藝術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藝術首次出現在北朝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當時的剪紙技藝已經相當成熟,發(fā)展到隋唐時期,剪紙藝術進一步普及,深受大眾所喜愛。唐代詩詞《采勝》“剪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就是描述的唐代剪紙藝術。詩詞一方面描繪了唐代佳人剪紙動作的優(yōu)美,一方面贊美唐代佳人剪紙技藝的高超,花鳥魚蟲皆活靈活現[4]。而剪紙藝術的發(fā)展不單單體現為一種技藝上的不斷精進,更是文化上的傳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與演變中,剪紙藝術保持了它的純凈和清新。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離不開中國民間文化,民間文化來自民間,來自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是非常接地氣、有生命力的文化。而剪紙藝術正是扎根于民間的藝術,是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傳承和表達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媒介,具有群眾性和大眾性的特征[5]。此外,根據地域的不同,剪紙藝術也分三大流派,即北派、南派、江浙派。
北派剪紙以生活為核心,生動體現了樸實之美,特點在于剪紙手工藝人對生活場景的刻畫更為粗獷寫意,通過夸張的手法展現了北方文化渾厚大氣的一面。技藝上來說,北派剪紙采用大面積呈現,以“陽剪”為主,選材的方向是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生活氣息濃郁,體現民間氛圍,在北派剪紙中又以地域劃分為蔚縣剪紙、陜西剪紙、山東剪紙、山西剪紙、甘肅剪紙等,無不貫徹北派剪紙樸實生動的特點。北派剪紙在北方各地綻放與彰顯著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其中河北蔚縣剪紙是北派剪紙中唯一一個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有“三分工,七分染”一說,而其主要內容是對戲曲人物進行刻畫與描繪,也涉及具有吉祥寓意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題材,河北蔚縣剪紙整體風格嚴謹,神形兼?zhèn)?,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p>
不同于北派剪紙的豪邁,南派剪紙作品風格更加溫婉細膩,追求造型的精美,利用精細的線條將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在具有欣賞價值的同時,又不缺乏寓意的表達。在南派剪紙中,構圖的細膩以及點線面的疏密結合,造就了南派剪紙作品獨特的東方韻味,同時,江蘇揚州、廣東增城、福建漳浦等地的南派剪紙也融入了國畫、版畫、布貼等藝術表現手法,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剪紙藝術。湖北沔陽的雕花剪紙,往往將十到二十張白紙重疊,將其置于蠟盤之上雕刻,這樣的雕刻手法更能體現圖形的層次感,而呈現內容也多以吉祥瑞慶的主題為主。
江浙派擁有著南派剪紙細膩精致的特點,同時也運用了北派中大板塊的設計思路,描繪出的作品以大輪廓為主,往往利用細細的陰線加以修飾,細節(jié)層次的處理以及宏觀形態(tài)的表達節(jié)奏都能體現出江浙派剪紙的獨特魅力,其作品輸出更偏向于自然題材,常見為花卉蔬果、鳥獸魚蟲等,這與江浙派剪紙誕生的海濱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文化密切掛鉤。其中浙江派戲曲窗花剪紙是江浙派剪紙的文化瑰寶,其擅長使用戲劇中的部分情節(jié)場景作為剪紙內容,重點刻畫人物身形之美。
不同的剪紙流派及其藝術風格可以充分體現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同時,不同剪紙流派相互學習、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fā)展,還體現了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由此可見,剪紙藝術通過圖形化的表達,實現了對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傳承,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
3 將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課堂
3.1 剪紙藝術在小學教育中的適用性
剪紙藝術作為民間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剪紙藝術適用于小學教育中作為幫助小學生從藝術角度出發(fā)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和媒介。首先從剪紙藝術的選材上來講,剪紙所采用的紙張可以追溯到四大發(fā)明的造紙術,可以讓孩子在幼時思維里就構建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模型。教師再結合不同時代的剪紙作品,通過介紹剪紙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革新,讓學生具象化地體會到中華民族歷史與剪紙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共同進步。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過渡的階段,因此需要將剪紙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文化符號,融入到小學教育中來,讓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建立初步了解。
3.2 剪紙藝術在小學課堂的傳播方式
在對小學生進行剪紙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讓他們重點欣賞和觀看優(yōu)秀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欣賞和觀看優(yōu)秀的剪紙作品是學習的初步階段,旨在讓小學生形成對于剪紙文化概念的初步認知。通過對優(yōu)秀的剪紙藝術作品的學習,包括但不限于剪紙作品的制作過程的呈現、工具和材料的選擇、顏色的搭配與層次的擬建,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與欣賞剪紙藝術,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自覺對剪紙藝術進行發(fā)散性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逐步在教學中增加動手與實踐項目,組織學生設計簡單形狀并進行實操訓練,臨摹具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自己動手制作剪紙作品,讓學生們在實操過程中感受到剪紙藝術作品的精妙之處。其次,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需重點培養(yǎng)其自主創(chuàng)作的能力,引導他們剖析剪紙文化的內涵,如不同的色彩、造型、特定的剪紙手法(陰刻、陽剪等),學習更多的剪紙技藝,如圖形法則、剪紙技法等,讓他們熟悉各種剪紙技藝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后,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比不同地域的剪紙流派及其剪紙藝術表現技法,讓他們通過對比剪紙藝術的各種流派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到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進而深刻共鳴于剪紙藝術所表達的中華民族文化以及情感。
4 小學生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的傳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
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是經過歷史沉淀與歲月洗禮的文化瑰寶,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小學課堂中融入剪紙藝術,讓他們學習剪紙藝術,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水平。通過學習優(yōu)秀的剪紙作品,小學生可以深入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民間文化的底蘊和魅力所在,強化美術素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剪紙藝術所具有的具象化的圖形圖像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剪紙文化。剪紙藝術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同時期的剪紙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學生在動手制作剪紙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剪紙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在得到動手能力和邏輯能力的提高的同時,體會到歷史的傳承,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延綿不斷。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剪紙文化,引導學生們基于自己的生活進行創(chuàng)作。在時代的更迭中,既要保留剪紙藝術原本的文化符號,也要創(chuàng)新出剪紙藝術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符號。剪紙藝術來源于民間,剪紙藝術的根也在民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民間生活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不拘泥于原先的選材,大膽創(chuàng)作,例如可以結合當代流行產品,將流行元素以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的形式進行表達,實現剪紙藝術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新性和傳承性。
5 結語
新時代有著新時代的特征和代表,各個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點。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應注意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而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剪紙藝術這一來自民間的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培養(yǎng),有利于實現剪紙藝術在新時代的發(fā)展,使其歷久彌新,在新時代迸發(fā)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文化與時代緊密相連,利用小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充足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創(chuàng)造出屬于新時代的民間文化,用剪紙藝術作品,以我手“剪出”我心,勾勒出新時代的文化背景,是實現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可行之策。因此,小學教育從業(yè)者應對此給予高度重視。
引用
[1]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41-49.
[2] 楊娜,趙雪.呂梁中陽剪紙藝術的當代地域文化符號內涵與意義探研[J].呂梁學院學報,2019,9(1):10-13.
[3] 蒙象飛.中國國家形象與文化符號傳播[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7:131-133.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美術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著.義務教育教科書 教師教學用書 美術 二年級 上 2019年印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1.
[5] 宗曉艷.剪紙藝術與黃河文化融合教育實踐研究[C].//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文教成果交流專業(yè)委員會.2024年文化信息發(fā)展論壇論文集.桓臺縣第四小學,2024:3.
作者簡介:程云(1978—),女,江西余干人,本科,中教一級,就職于江西省婦女兒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