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廣播連續(xù)劇《明月照天山——林則徐在新疆》剪裁精當而得史要,音聲調適渾和,弘揚了林則徐堅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民族正氣。每每聆聽這部廣播劇,筆者都會被這盈盈入耳的音聲打動,在腦海中浮現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閩人先賢形象,仿佛林則徐從遙遠的道咸年間,隨著廣播劇的音波來到了這人世間,在萬家燈火中閃耀著獨特的輝光。
再現林則徐新疆謫戍生涯
該廣播劇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廣播電視局、漳浦縣融媒體中心等單位聯合出品,回顧了禁煙遭貶的林則徐,在新疆期間興修水利、屯墾戍邊、促進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新疆史志工作者劉長明、周軒綜合近些年眾多史學成果而編著的《林則徐在新疆》一書,成為這部廣播劇創(chuàng)作的史料庫。
《林則徐在新疆》梳理了林則徐從遠戍入疆、流放伊犁、南疆勘地到終獲賜環(huán)、奉旨回京等史實,形成以時間線、地理圖、人物志、風情畫為結構的章節(jié)體系,并通過插敘、倒敘的方式,把林則徐在新疆的即時性記事,與林則徐在內地的歷時性簡敘巧妙結合——這種嚴謹又靈活的組織形式,對于廣播劇的情節(jié)構建具有啟發(fā)意義。
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應當如何取舍?內容的輕重、詳略,應該依據怎樣的藝術法則?編劇在此方面表現了豐富的經驗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該劇以林則徐在新疆的流戍生活為重心,同時突出了故事背景地——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風情等特色。
廣播劇作為集文學、音樂、戲劇于一體的藝術門類,在尊重藝術規(guī)律的基礎上保有虛構的藝術空間,這是其發(fā)揮以聲移情、以聲構象藝術特點的關鍵,也是現代廣播劇在處理虛實關系上的核心。編劇大膽地采用“敘事實少虛多,寫人實多虛少”的原則,在表現人物性格時,采取集中、鮮明、雅正的統一格調,增強全劇藝術感染力。
展現時代風貌 抒發(fā)愛國情懷
《明月照天山——林則徐在新疆》共三集,第一集講述伊犁將軍府面臨外敵侵略,塞防勉力抵抗仍潛伏危機之際,忠勇愛國的滿族伊犁將軍布彥泰委托林則徐草擬奏折,就裁撤將軍府并移駐天津衛(wèi)以護京畿的議案進行妥議后明奏。這是林則徐甫抵伊犁遇到的第一件軍政大事。本集由此展開,在緊張、沉重的氛圍下,穿插林則徐父子領略伊犁風土人情、觀看新疆瓜果節(jié)、欣賞維吾爾族歌舞等場景,展現巴特爾等維吾爾族百姓對林則徐的景仰。與此同時,林則徐心系百姓、關注維吾爾族同胞生計等情節(jié),為第二集埋下伏筆。
第二集取材于林則徐偕子前往阿齊烏拉找水,查議籌辦從伊犁河引水南入阿齊烏拉的水利工程,并帶頭認捐龍口引水工程最難一段等義舉,側面展現在西北邊陲的林則徐,仍在繼續(xù)其“開眼看世界”的事業(yè)。主創(chuàng)放飛藝術創(chuàng)作的翅膀,令劇情酣暢淋漓、跌宕起伏。
第三集開場悲欣交集,伊犁大渠修成的慶功會與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中英江寧條約》簽訂的消息同時而至,在林則徐與布彥泰兩位愛國者心中響起一道驚雷。林則徐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入疆之初送別家人的詩句,表達了與布彥泰共守西北邊塞的決心。廣播劇最后收束在林則徐奉旨離開新疆,臨行回望伊犁山水時戀戀不舍的情感之中。
廣播劇不僅描寫了林則徐體察民風邊情、關注維吾爾族同胞生計,更展現了他過人的智慧與勇氣。此外,該劇還細膩描繪了林則徐與布彥泰、魏源、左宗棠等人的深厚情誼,通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展現了時代風貌。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重溫,更是對林則徐精神的傳承。
聲音塑造藝術 唱響歷史贊歌
《明月照天山——林則徐在新疆》在劇本基礎上二度創(chuàng)作,主創(chuàng)團隊深入新疆、福建兩地采訪采風,在福建、新疆、北京多次召開劇本創(chuàng)作研討會。劇組會集多位資深演員,在導演的調配和指揮下,演員不僅把握了全劇基調和意蘊,還用聲音塑造了一個個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讓觀眾清晰感受到人物在不同場景的情感變化。
廣播劇要表現的劇情和人物,是靠演員一句句、一字字朗誦的,因此對演員識字、辨音、歸調有很高的要求。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實際上是高低不同、輕重有別的音調。循此音調變化誦讀文章詩詞,也讓誦讀帶有一定音樂性。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的文字是音律的文字,也是繪畫的文字。因此,聽眾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的節(jié)奏與和諧,也可以看出空間的形象和色彩。
聆聽廣播劇《明月照天山——林則徐在新疆》,筆者想起了《樂記》中所描繪的通感奇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在如萬斛珍珠傾瀉而下的跌宕起伏的誦讀聲、音樂伴奏聲的協調交融中,林則徐在天山的鳥道間,在雪湖的岸崖旁,驅柴車而行,披風沙而尋路的形象,漸漸清晰。他與親友師生在逆境中,時而引吭齊謳,時而散淡吟詠。有的白頭對雪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的青春尚年少,相戀相吸,逸興遄飛向未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滿族、漢族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新疆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共同誦唱一曲緬懷先賢、尊崇偉大、弘揚文明的歷史贊歌。
(作者系文藝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