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程的教學目標出發(fā),分析了初中教師在“欣賞·評述”課程上利用問題培養(yǎng)學生文化理解素養(yǎng)、利用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素養(yǎng)、利用任務培養(yǎng)學生藝術表現素養(yǎng)、利用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程;核心素養(yǎng)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利用美術欣賞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美術基本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NG1453-1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鑫皇(1978—),男,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美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的重要課程,包含“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類藝術實踐。其中,“欣賞·評述”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解讀美術作品,理解美術及其發(fā)展概況。然而,目前部分初中美術課堂仍存在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利用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程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具有較顯著的現實意義。
一、以問題為引領,培養(yǎng)文化理解素養(yǎng)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激發(fā)學生探究欲的關鍵。在“欣賞·評述”課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與美術作品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與作品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文化內涵等多方面內容有關,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和理解作品。為了便于學生深入分析美術作品,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鼓勵學生在小組里共同比較、分析美術作品,從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的形式和深層內涵,明白這些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判斷體系[1]。而在課程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撰寫文字評述,并回顧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收獲和成長。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為例,在教授該課時,教師可展示八大山人的《墨荷圖》、凡·高的《星月夜》以及莫奈的《日出·印象》等作品。這些畫作的風格迥然不同,但是都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示作品后,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如表1所示),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欣賞和評述。
在學生順利解決上述問題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個人的觀點和分析整合,形成對特定美術作品的口頭或書面評述,讓學生逐步提高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力,發(fā)展文化理解素養(yǎng)。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欣賞·評述”課程中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探究,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美術作品的風格,掌握美術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和趨勢,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從更宏觀的角度認識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在學生掌握上述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解讀具體的美術作品。這樣的教學活動也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文化理解素養(yǎng)[2]。
二、以情境為基石,培養(yǎng)審美感知素養(yǎng)
在“欣賞·評述”課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更具感染力的環(huán)境中欣賞美術作品,以充分鍛煉他們的圖像識讀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感知素養(yǎng)。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等現代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多幅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展開互動,比如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或風格進行討論,或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嘗試從藝術從業(yè)者的角度來分析美術作品。最后,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3]。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色彩的感染力”為例,在教授本課時,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組織教學活動。
首先,教師可以展示兩幅用色截然不同的美術作品,并提出問題:“如果你要用一幅畫來點綴你的客廳,你會選擇哪幅作品?為什么?”此問題可以將學生帶入實際的生活場景,讓他們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去思考色彩的作用。
其次,教師可以展示莫奈創(chuàng)作的《日出·印象》、蒙克創(chuàng)作的《吶喊》,讓學生觀察這些作品中的色彩。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在《日出·印象》中,莫奈使用了哪些顏色?在《吶喊》中,蒙克使用了哪些顏色?同一顏色在不同作品中給你的感覺是否相同?”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如果你是畫家,你會如何運用色彩來表達快樂或悲傷?”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和交流。
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你認為畫作中的色彩與畫家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聯(lián)系”“這種色彩搭配象征了什么”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將藝術作品與更廣泛的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同時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建議,如提醒學生在描述色彩時使用更準確的詞語,或者在分析作品時嘗試更多的視角和方法,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感知素養(yǎng)。
三、以任務為驅動,培養(yǎng)藝術表現素養(yǎng)
任務可以成為驅使學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動力。在“欣賞·評述”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置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的任務,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多個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和評價。
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素材或者啟發(fā)性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意思維。此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動手制作藝術作品,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逐步增強實踐能力,提升美術欣賞水平。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應及時點評學生的作品,并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4]。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造型藝術”為例,在教授本課時,教師可以中國現代藝術家傅抱石、關山月合作完成的《江山如此多嬌》為切入點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美術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造型藝術”。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江山如此多嬌》這一作品,討論傅抱石、關山月兩位藝術家如何通過畫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贊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下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此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傅抱石、關山月的其他山水畫,分析兩位畫家在構圖、用色、筆觸等方面的特點。此教學活動旨在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能力和比較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安排簡單的繪圖任務,讓學生嘗試使用宣紙、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等材料創(chuàng)作山水畫或風景畫。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還會逐漸明白藝術家在選擇材料和運用技巧上的良苦用心。
最后,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還會激勵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xù)努力,不斷進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作品展示活動和經驗交流活動,指導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實現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在利用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欣賞、分析和實踐,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以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yǎng)。
四、以實踐為舞臺,初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
在“欣賞·評述”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或者創(chuàng)作,以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5]。
以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獨樹一幟的中國畫”為例,在教授該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欣賞、評述作品,然后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
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一系列經典的中國畫,如宋代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清明上河圖》、元代畫家黃公望創(chuàng)作的《富春山居圖》、宋代畫家范寬創(chuàng)作的《溪山行旅圖》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詳細賞析上述作品,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常使用的散點透視法。
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任務,引導學生模仿古代名畫進行創(chuàng)作。在學生完成創(chuàng)作任務后,教師可以提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挑戰(zhàn)”“你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如果有機會重新創(chuàng)作,你會做哪些改變”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在“欣賞·評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知識傳播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習,在實踐中深入了解美術作品的獨特魅力,提升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
結語
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欣賞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提升。教師可以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進行欣賞、創(chuàng)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逐步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真正實現以美育人。
【參考文獻】
[1]祝君.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策略探析[J].華人時刊(校長),2023(12):80-81.
[2]張曼.初中美術“欣賞·評述”課程教學研究[J].江西教育,2023(43):34-36.
[3]張霞.初中美術欣賞課程情景教學策略探究[J].科普童話,2019(33):32.
[4]楊豆豆.課程欣賞,情境認知:淺談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下),2018(8):76.
[5]張懷成.新課程下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策略[J].考試(教研版),200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