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將SVVR技術整合到體驗式教學中,構建了一項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并設計開發(fā)了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在小學語文寫作課堂上進行了實踐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自我效能感和遷移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提升。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模式;SVVR;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16-0082-05
問題提出
寫作作為語文學習中最復雜的技能之一,對學生的概念發(fā)展與情感價值觀的建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傳統(tǒng)的常規(guī)寫作教學往往存在諸多問題:①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學習寫作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乏味的過程,需要非常復雜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記憶、構思、用詞和修訂等。②學生難以將他們的感受或抽象的想法傳達到特定的寫作文本之中。③學生在寫作學習的過程中通常很少互動,導致難以解決自身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寫作教學中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賦能,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
球面視頻虛擬現(xiàn)實(Spherical Video-based Virtual Reality,簡稱SVVR)是一種由計算機圖形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傳感技術等生成的具有人機交互和多感知特性的沉浸式三維模擬環(huán)境,該環(huán)境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性(如視覺、聽覺等)體驗。這一技術在Li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而且也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將SVVR技術整合到課堂寫作教學之中,構建了一種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沉浸在虛擬觀察場景中開展深度的活動體驗,豐富學生對寫作主題的感知,并激活學生內(nèi)在詞匯聯(lián)想與認知經(jīng)歷,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
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設計
體驗式教學源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wèi)·庫伯的著作《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源泉》,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四階段的體驗式學習圈模型,自此體驗式學習逐漸滲透進入教育領域。其體驗式學習圈整合了各種學習理論和學習策略,將體驗式學習予以程序化、科學化的詮釋,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往往缺少一定的腳手架輔助其進行反思性觀察與經(jīng)驗轉(zhuǎn)化。因此,本研究借助SVVR技術的獨特功能,結合體驗式學習圈的理論,提出了一種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寫作教學之中,以改善課堂寫作學習與教學效果。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根據(jù)上述的理論框架,本研究設計了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寫作活動過程,具體如圖2所示。該框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①主題引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②體驗觀察,構建寫作思路。③反思概況,總結完成寫作。④協(xié)同反饋,反復評價修改。在此過程中,教師借助SVVR的技術支持引導學生開展寫作活動。
教學案例設計:以《海底世界》為例
筆者以浙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中的《海底世界》一課為例,設計了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案例。
1.學情分析
《海底世界》是浙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中的一篇常識性文章,主要通過描述海底動植物等景象,為學生展現(xiàn)豐富的海底世界,以引起學生探索世界、遨游海底的興趣。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進行相關的寫作練習,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能與手法。
2.教學目標分析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diào)了對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培養(yǎng)。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熟練地閱讀相關啟示性文章,明白寫作主題與宗旨;通過學習語句間的關聯(lián)性,學會中心句、排比句的妙用,能夠圍繞中心句進行寫作;通過在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中感知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色,激發(fā)探索大自然的強烈興趣。
3.教學環(huán)境構建
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選取了Edu Venture VR作為SVVR學習系統(tǒng)的構建平臺,它包括EV-Composer、EV-Explorer以及EV-Retriever三個模塊。首先,教師使用EV-Composer,即創(chuàng)作平臺來構建虛擬情境,創(chuàng)建交互式VR內(nèi)容;其次,在開展寫作學習活動時,學生利用EV-Explorer,即探索平臺進行體驗觀察,實現(xiàn)沉浸式體驗;最后,EV-Retriever(檢索平臺)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數(shù)據(jù),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Edu Venture?VR平臺具有操作便捷、資源開發(fā)便利、功能強大等特點,可將360度視頻嵌入作為資源,并設置問題線索、信息標簽、場景跳轉(zhuǎn)等交互性功能,從而實現(xiàn)基于虛擬現(xiàn)實的交互式學習。
4.教學活動過程
(1)主題引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教師活動:①檢索關于海底世界的視頻資源,選擇切合主題的部分導入VR設備,構建虛擬逼真的360度球形視頻體驗環(huán)境。②根據(jù)主題制訂寫作問題提示,為學生準備學習任務單。③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并根據(jù)本班的學情制訂教學計劃。
學生活動:①課前閱讀《海底世界》,能熟練流利地閱讀整篇文章,想象文章描繪的海底情境。
②對寫作主題產(chǎn)生初步印象,完成課前的學習任務單。③選擇1~2段自己喜歡的句子,思考其精妙之處,以備課上分享。
(2)體驗觀察,構建寫作思路
教師活動:①組織學生分享喜歡的句子,并講解中心句、排比句的妙用。②示范引導學生熟悉SVVR支持的體驗式學習環(huán)境。③通過在SVVR中嵌入的問題提示,如“你觀察到了多少種海底植物呢”引導學生產(chǎn)生思考。
學生活動:①分享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明原因,思考其特點所在并學會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②佩戴VR設備,體驗360度球形視頻虛擬現(xiàn)實。③體驗沉浸式學習,觀察環(huán)境中的場景信息,根據(jù)問題提示構建自己的寫作思路。
(3)反思概括,總結完成寫作
教師活動:①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感受,根據(jù)問題脈絡幫助學生整理思緒。②說明寫作要求,即根據(jù)看到的景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海底世界(運用排比句和中心句)。
學生活動:①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體驗,將觀察到的抽象信息概念化處理。②根據(jù)寫作要求組織寫作框架并形成寫作內(nèi)容,在寫作過程中注重對寫作手法的運用。
(4)協(xié)同反饋,反復評價修改
教師活動:①根據(jù)記錄的學生學習數(shù)據(jù)與學生的寫作文本進行批改反饋,生成個性反饋單。②整合反饋結果,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修改。
學生活動:①根據(jù)反饋結果,從不同角度分析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剖析不足之處。②進行自我評價,對作文進行修改與訂正,積累寫作經(jīng)驗。
教學效果分析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浙江省某小學四年級兩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1歲,其中實驗班為32人,采用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對照班為30人,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寫作教學模式。兩組學生先驗知識水平相當,且由同一位教師進行執(zhí)教,每次寫作的主題保持一致。本研究團隊在寫作活動前后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并進行觀察錄像和訪談。
2.研究工具
為了更好地了解SVVR技術支持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成效,本研究從寫作成績、自我效能感和遷移能力三個方面進行評估。其中,學生寫作成績的評估參考楊剛等人開發(fā)的作文評分量表,從結構完整、文本規(guī)范、語言表達與內(nèi)容創(chuàng)新四個維度來進行綜合測量。關于自我效能感的測量,主要參照Shell等人的自我效能感量表改編而成,包括寫作技能效能感與寫作任務效能感兩個維度,問卷的克朗巴赫的α系數(shù)為0.78。而關于遷移能力的測量,本研究將遷移能力劃分為近遷移能力(不同體裁的寫作遷移)和遠遷移能力(不同課程的學習遷移,如思政課程),來分析學生遷移能力的發(fā)展。最后,使用SPSS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
3.數(shù)據(jù)分析
(1)寫作成績分析
首先,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t=0.271,p=0.788>0.05),這說明兩個組的學生屬于同質(zhì)性的寫作水平。但是,后測成績的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兩個組的成績有較為顯著的差異(t=8.382,p<0.05)(如表1)。且實驗組的寫作成績均值(ME=77.61)明顯高于對照組(MC=72.72)。在進一步的訪談中,本研究團隊也發(fā)現(xiàn)學生都一致認為虛擬場景給他們寫作學習活動帶來了互動,使他們能更加細致地去觀察寫作對象,同時,虛擬場景中設計的各種提問也幫助他們梳理了寫作思路。
(2)自我效能感分析
在自我效能感前測分析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寫作技能自我效能感(t=1.749,p=0.085>0.05)和寫作任務自我效能感(t=1.455,p=0.151>0.05)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從后測分析來看,實驗組寫作技能自我效能感均值(ME=32.53>MC=27.00)和寫作任務自我效能感均值(ME=33.43>MC=28.26)均高于對照組,并且都存在顯著差異(p=0.000<0.05)(如表2)。這說明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了寫作興趣與信心,使其能夠熟練使用以往習得的寫作技能,更加從容地面對今后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寫作任務。
(3)遷移能力分析
在遷移能力的相關分析中,本研究將近遷移能力(The Near Transferability)以記敘文寫作成績來進行評估,將遠遷移能力(The Far Transferability)以思政課開放題成績來進行評估,結果如表3所示。通過后測發(fā)現(xiàn),實驗組學生的近遷移能力成績與對照組呈顯著差異(t=2.355,p<0.05),說明他們能將說明文寫作的相關技巧成功遷移至記敘文的相關寫作中,呈現(xiàn)出較好的寫作效果(ME=76.50>MC=71.80)。而在遠遷移能力方面,兩組學生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不同學科所需構建的虛擬場景不同,使得學生難以迅速適應體驗反思的學習過程。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將SVVR技術整合于體驗式教學模式中,旨在將沉浸式的虛擬環(huán)境與體驗學習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寫作主題的深入認識與理解,以進一步改善其寫作效果。為此,本研究團隊設計與實施了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讓學生沉浸式體驗觀察與寫作主題相關的虛擬環(huán)境,深入理解與感知寫作主題,激發(fā)內(nèi)在的寫作創(chuàng)意,從而提升其寫作水平。研究結果表明,基于SVVR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寫作成績、自我效能感、遷移能力都具有積極影響。因此,在對將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相關研究中,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但同時,該研究也具有一些不足。例如,360度球面視頻在給學生帶來豐富體驗的同時,也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認知負荷,而且學生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如何將體驗與感受用書面文本表現(xiàn)出來仍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因此,首先,教育研究者、教師應當妥善選擇與使用新興技術,在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上將其融入課堂教學,有效發(fā)揮技術的內(nèi)在潛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持與教學干預,確保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惑與問題。
參考文獻:
[1]Collie R J,Martin A J,Curwood J S.Multidimensional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for writing: Construct validation with a sample of boy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6,36(04):771-791.
[2]Hsueh W Y,Lai Y R.The effects of teaching Chinese composition with mandala writing approach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chievement[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2008,13(02):97-123.
[3]Williams C.Learning to write with interactive writing instruction[J].The Reading Teacher,2018,71(05):523-532.
[4]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與發(fā)展的源泉[M].王燦明,朱水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12.
[5]Lin H C S,Yu S J,Sun J C Y,et al.Engag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 library guide through wearable spherical video-based virtual reality: Effects on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cognitive load[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21,29(08):1272-1287.
[6]Li M,Chen Y,Zhang L,et al.Investigating Learners’ Engagement and Chinese Writing Learning Outcomes with Different Designs of SVVR-Based Activities[J].Sustainability,2022,14(08):4767.
[7]楊剛,邱創(chuàng)楷,鄭曉麗,等.基于虛擬全景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習動機與寫作成績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1):91-98+121.
[8]Ye X,Liu P F,Lee X Z,et al.Classroom misbehaviour management: An SVVR-based training system for preservice teachers[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21,29(01):112-129.
[9]Howe L,Wig A V.Metacognition via creative writing: dynamic theories of learning support habits of the mind in 21st century classrooms[J].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2017,30(03):139-152.
[10]Huang H L,Hwang G J,Chang C Y.Learning to be a writer: A spherical video‐based virtual reality approach to supporting descriptive article writing in high school Chinese cours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0,51(04):1386-1405.
[11]Yang G,Chen Y T,Zheng X L,et al.From experiencing to expressing: A virtual reality approach to facilitating pupils’ descriptive paper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behavior engagement[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1,52(02):807-823.
作者簡介:鄭益奇(1999.7—),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基金項目: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VR技術增強環(huán)境下自然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fā)與學習效果探究”(項目編號:2023103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