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什么東西最能裝?答案是瑜伽褲?;ヂ?lián)網(wǎng)上曾掀起一股“瑜伽褲裝萬物”的野性營銷,帶貨主播們把油桶、西瓜甚至行李箱都統(tǒng)統(tǒng)塞進了瑜伽褲。
而在動物界,也有一種動物的嘴和瑜伽褲一樣,在裝東西這個領(lǐng)域“天賦異稟”,它就是鵜鶘。
鵜鶘別名塘鵝、布袋鵝,是鵜形目鵜鶘科動物的統(tǒng)稱。它們擁有一張辨識度極高的大嘴,最多能裝12.7升水(相當(dāng)于38瓶最常見的罐裝330毫升可樂)。仗著嘴巴容量大,鵜鶘啥東西都敢往嘴里吞。
前段時間,西安綠兔子動植物主題樂園的鵜鶘就因為把同園的鴨子吞進嘴里而上了熱搜。雖然小鴨子最后被成功解救,但鵜鶘“上班吃同事”的名聲卻是坐實了。遇上好脾氣的卡皮巴拉,那更是要咬一口,表演一個動物版“蹬鼻子上臉”。
不只是現(xiàn)實世界,二次元世界里的鵜鶘同樣是“大嘴吞萬物”的形象。在動畫片《海底總動員》里,為了保護主角,鵜鶘Nigel就直接把它們叼在了嘴里。在文創(chuàng)行業(yè),這種見啥就吞的動物也占有一席之地。無限元氣幻象和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都推出了鵜鶘包包周邊,不約而同地將嘴部設(shè)計成了包袋??磥?,鵜鶘“大嘴吞萬物”的形象還真是深入人心。
歸根結(jié)底,鵜鶘“處處吞”的底氣還是來源于那張大嘴。嚴格來講,鳥類嘴部的專業(yè)名稱叫“喙”,我國常見的三種鵜鶘,鳥喙的長度約占體長的23.6%。除了長度驚人,容量更不可小覷。由于捕食時需要張開大嘴“撈魚”吃,鵜鶘的下喙部位還附著一個相當(dāng)于“漁網(wǎng)”的大口袋(喉囊)。這個“大口袋”由兩層鱗狀組織組成,中間則是三維波浪形結(jié)構(gòu)的膠原纖維,柔軟又富有彈性,整體延展性極好。
所以,別看鵜鶘的嘴除了比較長之外看起來“平平無奇”,但當(dāng)它的喉囊完全張開時,就會顯露出“深淵巨口”。在這張嘴巴的加持下,鵜鶘過上了“一張大嘴吃四方”的美好生活。不過,它看見啥都咬一口的行為是不是過分了點?
有人猜測,鵜鶘其實在用嘴測量對方能不能吞得下去。這聽起來瘆得慌,不過也并非絕無可能,畢竟鵜鶘的食譜挺復(fù)雜。鵜鶘是典型的食肉動物,每天的食量可達體重的五分之一。另外,鵜鶘出于好奇心偶爾也會嘗試吞食其他生物,絕不挑食。鵜鶘還會利用它們的大嘴來表達攻擊性,當(dāng)有生物侵入領(lǐng)地時,鵜鶘會猛烈撞擊自己的喙,或者扇動翅膀做出驅(qū)逐動作,逼急了直接咬一口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還有些追著人類咬的鵜鶘則可能是單純想要點吃的,也就是俗稱的“乞食行為”。曾有報道稱,佛羅里達礁島群的一只鵜鶘就將游客的手機搶走吞下了肚子,它很可能誤以為手機是游客準備投喂的食物。雖然手機最終被成功取出,但那只鵜鶘的心理陰影面積應(yīng)該也不小。
雖然吃起東西來很方便,但鵜鶘威風(fēng)凜凜的大嘴有時候也會帶來一些煩惱。
首先是“形象”問題。鵜鶘的身形本就比較圓潤,再加上長長的嘴巴,整只鳥看起來頭重腳輕。為了保持平衡,它走起路來難免左搖右晃,略顯笨拙。
其次,對鵜鶘來說,嘴巴越大意味著受到損傷的風(fēng)險也就越大,尤其是喉囊部位,很容易被魚鉤等利物刺破。除了喉囊,它的上喙也沒有看起來那么堅固。大連森林動物園的一只鵜鶘就因為打架不小心折斷了喙,好在有動物醫(yī)生利用3D打印技術(shù)為它打了塊“補丁”。
總的來說,雖然鵜鶘“大嘴一張,誰都敢吞”的模樣很威風(fēng),但它們也很容易受傷。如今,我國境內(nèi)的卷羽鵜鶘、白鵜鶘、斑嘴鵜鶘均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看來,我們還是要注意保護它們。
靜靜//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