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濃蔭,日光透葉隙而落地,皆作圓形,若金幣然。仰看葉隙,隙孔并非圓形,這就怪了。隙孔既不圓(多作三角形),為何透過隙孔而落地的光斑,個個皆圓?小時候不思考這個問題,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滿十歲那年看日偏食,在老家柚樹下,先是陽光明亮如常,柚樹濃蔭下的光斑皆圓。食始,光斑由圓而缺,缺口由小而大。食甚,光斑由半圓形而鐮刀形,而蛾眉形。此時陰風忽起,仿佛夜晚乍至,樹鳥為之驚飛,家狗為之狂吠。幾分鐘后,日食結束,太陽復圓,光斑也跟著復圓了。至此憬悟,光斑原是太陽投影,所以平時皆圓,而與樹蔭葉隙形狀無關。樹蔭下如此,屋下亦如此。昔年平房瓦屋,日光透瓦隙而落地,亦圓形也。
若是在竹林里,情形應有不同。推想起來,竹葉間的隙孔更小些,又有風的擾亂,所以光斑多瑣碎不成形。韓愈《城南聯(lián)句》一詩孟郊出句云:“竹影金瑣碎”,寫得實在準確。沈括《夢溪筆談》糾正說:“所謂金瑣碎者,乃日光耳,非竹影也?!奔毸贾?,糾正得有道理。竹影乃是陰影,豈能“金瑣碎”耶?只有竹林下的日影方能形容為金瑣碎。
吾蜀青城山,得天下之幽,林間陰暗,圓光斑不多見。偶入低矮林間,樹葉不密,遍地金幣燦然,令我會心一笑,造出“樹影篩金”一句。覺得篩字甚妙,又想造個對句,自己考考自己。想了許多,皆不工整。林間蟬聲噪耳,就像在給我“遞點子”,便造了個“蟬聲戛玉”,剛好對起。戛,刮磨也。我從未戛過玉,想象那聲音如同指甲刮玻璃,聽了難受者,正是蟬聲也。
林一//摘自《書魚知小》,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