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假裝專家,低空觀察
這屆巴黎奧運會上,記者竟然意外地成了關注的對象,不是因為表現有多好,而是因為被吐槽得太多。媒體人怎么回應這個尷尬很有必要:是裝聾作啞的鴕鳥戰(zhàn)術,還是加入迎合網民負面情緒的自我矮化狂歡?或者,想想問題出在哪里了。
我覺得這場奧運會里的采訪尷尬,應該進行分類討論。
第一種的尷尬是記者根本就不是體育記者,不做功課,對全紅嬋提問跳三米板問題,被懟那是活該。
第二種的尷尬是,有的記者特別是主持人,混娛樂場久了,分不清楚綜藝和采訪的區(qū)別,把娛樂圈那一套用在運動員身上,一張嘴就是“你說兩句家鄉(xiāng)話”“我可以滿足你一個夢想”,想不到運動員當場不配合。
前兩種被懟,我覺得完全沒有問題,就是記者不專業(yè)。
第三種尷尬,也是最廣泛的一種就是:媒體自我矮化,甘當小丑,或者和運動員聊網梗、聊八卦,或者跟在自媒體后面,把正常的采訪剪得支離破碎,迎合網民的刻板印象。
媒體人怎么回應這個尷尬很有必要。
在一段流傳很廣的所謂“運動員整頓采訪”的視頻切片當中,新華社記者問潘展樂:“你是怎么做到的?”“正常發(fā)揮!”“20歲的你對未來有什么期待?”“沒有期待!”“泳池水淺有沒有影響?”“沒有影響”……給人的感覺就是記者問一句,運動員懟一句。
其實,原長7分鐘的采訪并沒有那么不堪,相反,潘展樂還是很配合采訪的。針對巴黎泳池水淺的提問,潘展樂在說了一句“沒有影響”之后,認認真真地解釋了,因為泳池水淺,銷浪比較慢,的確還是有一些影響的,特別是在接力比賽時。
這一段中規(guī)中矩的采訪,網友已經沒有耐心看完整個7分鐘了,反而是津津樂道于那支離破碎的十幾秒的剪輯,生發(fā)了一種“中國運動員怒懟記者”的莫明快感??杀氖?,面對公然對同行的詆毀、自媒體對新聞界的羞辱,很多機構媒體卻屈從短期的流量,去大肆傳播這段所謂“運動員整頓采訪”的視頻。
采訪和接受采訪,類似于相聲里的捧哏和逗哏的關系,一個梗兒扔出去,對方能不能接得???包袱是不是抖得精彩?有時候,梗兒吧唧一下就落在地上,這就很尷尬,但是只要運動員不尷尬,尷尬的就全是記者。特別是奧運采訪中,采訪的對象一般就是剛剛為國爭光,甚至斬獲金牌的運動員,有著社會輿論、國家關懷的加持。而另一邊的記者雖然有職務在身,但顯然是處于弱勢的地位,運動員不想回答,甚至可以翻臉、硬懟過去。在這種微妙博弈當中,是需要記者用專業(yè)性來維護職業(yè)尊嚴的。
某媒體連線全紅嬋、陳芋汐時,男記者問全紅嬋:身邊有沒有帶金牌,給大家看一看。全紅嬋雙手比畫個圓圈,懟在鏡頭面前問:“你看到了嗎?”男主持人愣是回答:“我看到了!”這一段采訪就非?!俺橄蟆绷?。這一問一答,在網友看來是運動員“情商高”“天馬行空”,而且“空氣金牌”的視頻被切片后,在網上得到了病毒式的傳播,男記者成了很不錯的NPC(游戲里的非玩家角色)。
我如果在現場的話會問:“之前很多網友在網暴你的隊友陳芋汐,說她在霸凌你,你愿意向大家澄清一下嗎?”當然,問完下一步我可能就被網暴了。這大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為什么記者的提問顯得這么“無趣”?畢竟在奧運會上,運動員才是王者,但是記者也不必進入“仆人”的角色扮演。老想著蹭流量,當然會被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