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學習的課文中,既有展現(xiàn)杰出人物貢獻的偉大故事,也有關于“小人物”的平凡故事,這些“小人物”雖然平凡甚至有著抹不掉的弱點,但是他們身上同樣閃爍著優(yōu)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下面,我們就結(jié)合《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以及《臺階》三篇文章來分這些“小人物”,挖掘他們身上彰顯出的大品格。
■閱讀思考1
文章中的哪些刻畫可以體現(xiàn)這些“小人物”的平凡?
【探究文本】
我們那里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一只眼?!?/p>
有一天傍晚,我們夫婦散步,經(jīng)過一個荒僻的小胡同,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幾間塌敗的小屋;老王正蹬著他那輛三輪進大院去。后來我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
——楊絳《老王》
【分析明確】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名字是很重要的存在,是一個人社會身份的標志。阿長卻沒有自己的名字?!伴L”并不是她的姓,“阿長”也不是她的綽號。綽號往往是和形體的特點有關系的,而阿長身體并不高大,相反長得“黃胖而矮”。那么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是先前那個女工的名字。后來阿長接替了真阿長,人們便習慣地叫她阿長。名字如此隨便被安排,說明她地位卑微、無足輕重。但對這樣的命名方式,阿長好像并不在意,也沒有反抗意識。別人不尊重她,她并沒覺得有什么問題,這說明她非常麻木。由此我們可以說阿長是一個無名無姓、身世孤苦無依、活得沒有尊嚴的小人物。
老王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者,他不僅在生活上異常艱難,而且在精神上也孤獨、受人歧視。老王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作為單干戶,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這份工作并沒有任何保障,但為了生計,只能勉強支撐下去?!爸挥幸恢谎?,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表明老王身體狀況不好。有人說他“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一只眼”,乘客也“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既寫出了周圍人的冷漠,又從側(cè)面寫出了老王處境的艱難。與此同時,他住的地方是“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幾間塌敗的小屋”,這些說明他的居住條件很差。此外,他幾乎沒有什么親人,無依無靠。由此,我們可以說老王是一個身體有殘疾、無依無靠、生活艱難的小人物。
■閱讀思考2
文章中的哪些關鍵句段可以體現(xiàn)作者對這些“小人物”的情感?
【探究文本】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
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楊絳《老王》
【分析明確】
阿長是一個可憐卑微的普通勞動婦女,但在“我”心中,她是偉大而可敬的。她雖然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點,但卻對童年的“我”傾注了滿腔的愛。她絲毫不計較“我”對她的各種不屑和無禮,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我”。在“我”的成長歷程中,阿長對“我”有著重要影響,而“我”竟然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經(jīng)歷,這又是多么叫人內(nèi)疚的事情!“我”能做的只有祈禱仁厚的地母“永安她的魂靈”,以此來表達對阿長的深切感激以及懷念之情。
在與楊絳一家的交往中,老王覺得獲得了尊重與溫暖。因此,一生孤苦的老王,在臨終前給楊絳送去了香油和雞蛋。這香油和雞蛋不僅代表了老王對楊絳一家的謝意,還表現(xiàn)了他對這個世界最溫情的留戀。但是楊絳在接受老王的饋贈時,對老王的理解還局限在物質(zhì)上,雖然有感激,卻仍像往常一樣給老王錢。很明顯,老王把楊絳當親人,而楊絳只是把老王當熟人,沒有以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他,曲解了他的心意。所以,老王去世后,楊絳對老王感到深深的愧疚。
■閱讀思考3
文章中的哪些細節(jié)刻畫可以體現(xiàn)這些“小人物”身上的光輝?
【探究文本】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很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
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他今天從地里撿回一塊磚,明天可能又撿進一片瓦,再就是往一個黑瓦罐里塞角票。雖然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認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
——《臺階》
【分析明確】
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繪圖的《山海經(jīng)》是“我”渴慕已久且“念念不忘”的書,然而叔祖的“疏懶”,別人的“不肯真實地回答”,都體現(xiàn)了他們的漠不關心。雖然“我”有壓歲錢,但是書店遠得很,一年當中只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說明想得到《山海經(jīng)》極其不容易。阿長是一個沒文化的保姆,連簡簡單單的書名都讀成了“三哼經(jīng)”,她只會用“有畫兒的”來形容《山海經(jīng)》,可見她根本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本書。那么她又是怎樣成功地買到這本書的呢?作者沒寫。但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的信息去想象這一路上她遇到了多少困難,遭受了多少嘲笑。當她買到書時,她首先感到的并不是長途奔波的疲憊,而是能夠滿足“我”的愿望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她從藍布包里拿出《山海經(jīng)》的那一刻,成了“我”心中一道無法磨滅的印記。其實不論阿長迷信也好、愚昧也罷,都深藏著她對“我”的關愛。這就是一個平凡到連名字都沒有的“小人物”阿長身上彰顯出來的大品格。
《臺階》中講道,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種說法,房屋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因而建一間高臺階的新屋就成了父親的目標。為此,他開始了漫長的準備工作。文中用“撿”“塞”等動作寫出了父親為造新屋所做的準備之認真和為實現(xiàn)目的之執(zhí)著,借“一塊磚”“一片瓦”“角票”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來體現(xiàn)父親建造新屋的漫長和不易,用“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來說明父親的準備是有規(guī)劃的。面對臺階低的現(xiàn)實,父親沒有怨天尤人、輕言放棄,而是默默地、一點一滴地準備,這種勤勞、務實、堅持不懈的精神正是作為普通農(nóng)民的父親身上彰顯出來的最閃耀的品格。
?小結(jié):作為中學生,不管是在課文中,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會遇到許許多多像魯迅筆下卑微卻有“偉力”的“長媽媽”、楊絳眼中不幸卻善良的“老王”以及李森祥心中一生普通卻勤勞務實的“父親”一樣的平凡人。雖然他們都是小人物,但是他們身上閃現(xiàn)的大品格帶給了我們深深的感動。其實,普通人一樣可以活得精彩,小人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光芒。
(作者任教于沈陽市第一八四中學,系沈陽市初中語文朱敏南名師工作室成員。本文為沈陽市規(guī)劃課題“‘三融六域’深度學習提升質(zhì)量的實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