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單篇課文的教學需圍繞語文要素,體現(xiàn)文本特色。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手指》為例,教師可基于單元語文要素“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聯(lián)結閱讀、對比閱讀,真正了解豐子愷散文的語言風格,領悟豐子愷的創(chuàng)作觀,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提升語用能力。
【關鍵詞】單篇教學;語文要素;文本特色;教學策略
統(tǒng)編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方式,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編排,所選課文基本都能體現(xiàn)這兩者。在教學單篇課文時,應具有單元整體意識,圍繞語文要素,助力學生深刻理解并遷移所學知識和技能。此外,單篇課文的教學在堅持素養(yǎng)導向的基礎上,還應基于文本特色進行恰當?shù)穆?lián)結與拓展。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手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在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確定單篇教學理念,并實施合適的教學策略,以落實語文要素。
一、基于單元語文要素,確立單篇教學理念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以“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為單元語文要素,意在提升學生的語言品鑒能力與運用能力。《手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用擬人、對比、排比、夸張等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五根手指鮮明的形象,體現(xiàn)了豐子愷的創(chuàng)作觀“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是品析語言、練筆仿寫的優(yōu)秀范本。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素落地,呼應單元目標。本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感受豐子愷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為了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讓本課在單元教學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師要設計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建構、同伴互學中達成目標,發(fā)現(xiàn)文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反映生活。
二是聯(lián)結閱讀,提高鑒賞能力?!妒种浮肥墙y(tǒng)編教材中繼四年級下冊《白鵝》之后第二篇豐子愷的文章。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閱讀作家的其他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主動積累、梳理、整合語言材料,感受和發(fā)現(xiàn)語言之美,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語言品鑒力,最終豐富個人語言表達經(jīng)驗。
三是對比閱讀,了解寫作目的。本課教學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團結起來力量大”這一主題,但是對作者為何寫這篇文章知之甚少。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課文與原文,圍繞作者的觀點“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團結,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聯(lián)系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深入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
四是創(chuàng)意表達,內化語言形式。本課課后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基于此,教師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文本風格,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進一步明確“各有長短,應團結一致”的道理。
二、實施多種教學策略,凸顯文本特色
(一)溫故知新,回顧《白鵝》的表達特色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豐子愷的《白鵝》,對作者的語言風格有所了解。對此,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重溫《白鵝》,感受豐子愷對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活靈活現(xiàn)的描寫,知道作者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表達對“鵝老爺”的喜愛之情,贊頌白鵝旺盛而頑強的生命力,明白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中選擇常見的事物,表達引人深思的哲理。據(jù)此,教師導入新課:“《手指》是否也有同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探究課文的語言特色。”
(二)梳理總結,探究《手指》的表達特色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明確全文圍繞關鍵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tài),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寫出了五指的姿態(tài)、性格、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悟文章風格。
1.借助表格展開梳理,初感語言
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表格,圈畫關鍵詞句,理清課文脈絡,初步感受語言的幽默風趣(如表1)。
2.以“批注+討論”的方式,細品語言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批注和同桌交流,發(fā)現(xiàn)語言奧秘,體會作者的風趣。例如,針對“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比人家少一個關節(jié)。但在五指中,卻是最肯吃苦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在算不上”“身體”“頭”“比人家”等詞語中,感受作者通過運用擬人和對比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大拇指雖然形象不佳,但卻最肯吃苦的特點。接著,教師鼓勵學生觀察自己的拇指,對照作者的描述,進一步體會文本語言的生動形象。
課上,教師還通過“說一說”和“演一演”的活動,讓學生展示大拇指所做的事情,如扶琴身、抵住水、按住血、頂重物、翻書頁、撳電鈴等,引導學生關注“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頂住”等詞語,深化對作者寫作手法的認識。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通過分享、朗讀與總結,學生深入理解擬人、對比、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特點,領略作者語言的精妙與幽默,提升語言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3.探究文本寫作手法,領悟借物喻人
教師舉例說明作者主要是從形體、作用兩方面來描述大拇指的,先介紹大拇指身體矮胖,頭大而肥,外形不討人喜歡,再列舉多種情況贊美大拇指“最肯吃苦”。學生明白這樣的寫作手法就是“先抑后揚”。
接著,學生分組討論描寫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部分,并進行匯報。如寫食指時也是從形體、作用兩方面來寫,介紹食指姿態(tài)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線條,但工作卻比大拇指復雜。寫無名指和小指時,先說其能力薄弱,再說他們也有被重用的時候,這也是“先抑后揚”。而寫中指時先說他曲線優(yōu)美,處處顯示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幸福,再說他每逢做事,名義上是參加的,實際并不出力,這卻是“先揚后抑”了。豐子愷用這種與之前段落截然不同的寫作手法寫中指,使文章更耐人尋味。
(三)對比閱讀,領悟豐子愷的散文特色
課堂上,教師讓學生通過辯論、說理等形式暢所欲言,說一說“哪根手指最有用”,引導學生展開觀點碰撞,明白五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事實,從而得到課文最后所說的結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團結,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豐子愷散文的特色,教師向學生展示《手指》的原文,請他們對比。
用人群作比,我想把大拇指比方農(nóng)人。
我想把食指比方工人。
我想把中指比方官吏。
我想把無名指比方紈绔兒,把小指比方弱者。
課文將這一部分刪去了。教師針對此處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這樣比喻?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什么?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這篇散文發(fā)表于1936年,當年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時代,人民在戰(zhàn)亂中苦苦掙扎,仁人志士在尋找救國之路。此時,學生再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就能對文章主旨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課文與原文還有哪些不同?有的學生說,課文與原文的開頭不一樣。原文從已故藝術論者上田敏的觀點“五根手指中,無名指最美”說起,文末發(fā)表看法“我不能同情于上田氏的無名指最美說”,認為“五根手指倘能一致團結,成為一個拳頭以抵抗外侮,那就根根有效用,根根有力量,不復有善惡強弱之分了”。有的學生說,原文介紹每根手指后都會把手指比作生活中的某類人。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原文寫大拇指時,還舉了“顧德金來了”的例子說明了大拇指的可怕,在介紹五指時用了日本、英國等國家對它們的稱呼來說明特點。經(jīng)過這樣的比較和推敲,學生能更深刻地領悟到作者用描寫五根手指的缺點和優(yōu)點來表達“每個人、每個階層都各有缺點和優(yōu)點,但團結在一起,就有無窮的力量”這一觀點。
至此,學生再次感受到豐子愷散文的特點“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選材小——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立意深——通過幽默風趣的講述表達對生命、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
(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辨與創(chuàng)意表達
深入解讀《手指》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豐子愷創(chuàng)作散文的手法,進行思辨與創(chuàng)意表達。
豐子愷用五根手指比喻人類的全體。對此,教師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發(fā)現(xiàn)哪些人與哪一根手指相似。有學生說,大拇指像自己的奶奶,她長得其貌不揚,平常任勞任怨,從不叫苦。有學生說,中指像自己的爸爸,個子高,長得帥,但家務基本不管,即使參與也只是做倒垃圾這種簡單的事情。
此時,學生可以較為自如地使用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要如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以小見大”,明確文章立意呢?群口相聲《五官爭功》在藝術構思上與《手指》有異曲同工之處:語言幽默風趣,以小見大,立意深刻。為此,教師借助《五官爭功》設計創(chuàng)意改寫活動,在學生觀賞相聲表演之后,發(fā)給五人小組一份相聲劇本,要求學生仿照豐子愷的語言對相聲劇本進行改編,將之變?yōu)橐黄⑽?,用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的方法來描寫五官的形態(tài)、性格特點,最終要凸顯“一個人必然要依賴五官來過正常的生活”這一主題。通過這次創(chuàng)意改編,學生再次內化課文語言,在實踐活動中更加深刻地感知豐子愷散文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以及以小見大的文章立意。
在此基礎上,教師推薦學生閱讀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及畫作《護生畫集》《豐子愷漫畫》等,以實現(xiàn)從“一篇”到“一本”、從“讀文”到“讀人”的跨越。
綜上,在進行單篇教學時,教師要從語文要素出發(fā),根據(jù)文本特色,運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助力學生深入體悟和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提高語用水平。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2]李衛(wèi)東.大觀念和核心學習任務統(tǒng)領下的大單元設計[J]. 語文建設,2019(21):11-15.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