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彭正云站在自家試驗田里,注視著一棵半米多高的茶苗時,內心涌動著說不出的自豪感?!斑@棵紫茶苗長這么高花了至少8年時間?!比舨荒慷?,恐怕很難相信它已經(jīng)生長了整整八年。八年對于彭正云來說可能是眼角的一絲絲皺紋;是每日撫摸茶苗卻日漸粗糙的手掌;是一雙雙已經(jīng)“開口”的沾滿泥土的鞋子。但在一棵茶苗上,歲月走過的表現(xiàn)可能僅僅是長到半米高。
每日對茶苗進行觀察是彭正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雖然看著有些許枯燥。但對于彭正云來說,這些茶苗就像他的孩子一樣,每天的變化都是一個驚喜,每一片葉子都承載著他對茶葉事業(yè)的夢想和期許。彭正云并不只是一位普通的茶葉種植者,還是一位擁有獨特見解和豐富經(jīng)驗的茶葉農藝師。多年來,他累積收集嶗山茶樹種質資源58個,成功選育出16個優(yōu)質特抗寒品種。他在青島茶區(qū)推廣良種茶樹與配套栽培技術的成就不言而喻。
品種選育:耕耘在試驗田的每一寸土地上
彭正云的試驗田里立著各類茶樹品種的標識牌,這些標識牌見證了他不懈的努力和對品種選育的執(zhí)著。彭正云深信,茶葉的品質首先源自優(yōu)質的茶樹品種。他采用了“一片葉子一顆芽”的選育方式,在每一片試驗田里,可以看到剛扦插不久的茶苗,一片大葉子旁緊挨著一顆芽兒。盡管品種選育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挑戰(zhàn)和失敗,但彭正云始終堅持不懈,因為他深知農業(yè)的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實踐?!熬拖裨∑较壬噪娔X里是種不出水稻的。只有到茶園里去、到田里去、到生產(chǎn)實踐中去,一遍又一遍地嘗試、失敗,才能取得成果?!?/p>
茶樹栽植:“移窩”法開創(chuàng)種茶綠色之路
彭正云深知,選育出優(yōu)質的茶樹品種只是茶葉事業(yè)成功的第一步,而將這些優(yōu)質品種大面積栽植更是至關重要。在青島這樣氣候偏干燥的地區(qū),種植茶樹本就不易。然而,彭正云并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充分利用青島的沿海條件,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適用于本地的栽植茶樹的方法。在七八月這最熱的時候,根據(jù)天氣對茶苗進行“移窩”,并加以人工輔助,這一方法不僅充分利用了青島的氣候條件,還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彭正云明白,只有將理念付諸實踐,才能使茶葉的綠色之路越走越寬廣。
制茶工藝:手工制茶的匠心之道
在彭正云看來,茶葉的制作過程就像炒菜一樣,原料只是基礎,關鍵在于加工。在茶葉加工上,彭正云也有自己的制茶理念。彭正云說:“界定制茶高手并不是看用了哪些高端設備,而是在同樣能耗的條件下,制作出更高質量的茶葉,而不是‘買大炮打蚊子’?!?/p>
對于手工制茶與機械化制茶,彭正云表示手工茶里有人的情緒。不同狀態(tài)下制作出來的茶大不相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每一批制作出來的茶葉都獨具特色?!半娔X可以解決所有打字的工作,但我們還是會手寫。這與手工制茶是一樣的,做手工茶不是為了做茶而做茶,而是在這一過程感悟機器做茶時參數(shù)變化對茶葉品質的影響?!痹谂碚瓶磥?,如今各種制茶設備就像珍珠,而人的作用就在于把這些珍珠串成精美的項鏈。站在茶產(chǎn)業(yè)的高度,僅從炒茶入手并不能幫助整個行業(yè)發(fā)展,需要做的是在手工制茶中悟道、悟技術,把握趨勢,才能做好茶。
在茶葉事業(yè)的道路上,彭正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念和信念。他用心耕耘每一寸土地,用智慧開拓茶葉的未來。正是有了一群像彭正云一般的茶葉農藝師,茶葉產(chǎn)業(yè)才能不斷壯大,茶文化才能得到傳承和發(fā)展。愿茶葉的故事在這樣的人們手中,繼續(xù)書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