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與本刊學生記者團聊“微旅行”這期話題時,學生記者童言指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現(xiàn)象:“City Walk這個詞原本是指在城市里隨性地走,但它以英文的形式火爆出圈。不能否認,人們在心態(tài)上多少會追求一點比較虛的東西。現(xiàn)代人的壓力確實很大,一方面,City Walk滿足了人們追求松弛感的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我覺得有虛榮的成分在里面,人們創(chuàng)造出松弛的假象,從而彰顯自己提高了檔次?!?/p>
順著這個話頭,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社交媒體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與實際體驗的天差地別、人們對戶外運動奢侈品裝備的精致追求……原本主打放松休閑的微旅行,在社交媒體和消費主義的裹挾之下,似乎多了一些別樣的意味。
01
對于社交媒體、消費主義時代的微旅行,你觀察到了哪些現(xiàn)象?
秦藝銘(余姚市夢麟中學):我看過很多人還沒開始微旅行就把裝備準備得特別齊全,結(jié)果穿了一兩次就扔在了柜子角落里積灰;有時去了特別熱門的地方,結(jié)果眼前所見與網(wǎng)紅圖片大相徑庭……這類事情多到我們時常懷疑自己:我們是真的喜歡這樣,還是僅僅是跟風,追求形式主義?在旅行過程中,我們到底是圖表面的風光,還是想要獲取內(nèi)心的寧靜?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最后非但沒起到讓自己放松的效果,反而讓自己變得更累。
王沈偉(杭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現(xiàn)在大家的旅行都是快節(jié)奏的,比如最近很火的“特種兵式旅行”,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去最多的地方,這樣體驗感肯定會有所下降,走馬觀花式的旅行,留下的印象也不會很深刻。相比速度,旅行更注重體驗和感受,要求旅行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個人漫步在湖邊,什么都不想,任由微風拂面,這種感覺就足夠美妙了。
林胤含(臺州市路橋?qū)嶒炛袑W):City Walk對我來說是一件充滿幸福感的事。多么期待能在溫暖的午后或微涼的夜晚,在街頭巷尾,與身邊人談天說地。然而,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充斥著大量的虛假宣傳,人們慕名而來,卻失望而歸,不僅浪費了時間,也無法從中獲取情緒價值。City Walk本就是隨性的,只要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所行之處,總有繁花盛開。
馮紫妍(海寧市鹽官鎮(zhèn)初級中學):有些博主硬是通過PS等技術(shù)操作令他們?nèi)ミ^的打卡地完全變了樣,令人嘆為觀止;很多博主的City Walk記錄也加了“濾鏡”,營銷精致生活。但人不可能時刻保持精致,這明顯是演出來的呀!博主們的營銷,讓大眾緊隨其后,于是City Walk好像演變成了一項以營銷自己為目的的活動。我覺得做自己就好,別因為網(wǎng)上爆紅但不適合自己的休閑方式而束縛自己。
02
當我們在微旅行時,我們在體驗、追求什么?
方 諾(余姚市高風中學):無論是“特種兵式旅行”還是微旅行,旅行的意義在不斷變化。我認為微旅行能減少旅行的“副作用”,避免內(nèi)耗,我們可以更有目的性地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想要活出的模樣。
楊子瑜(松陽縣第二中學):微旅行的“微”,既可以指短途,也可以指小而美的事物。在煙火氣中,發(fā)現(xiàn)平日里被忽略的故事;在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亦能找到新奇之處。
秦藝銘(余姚市夢麟中學):微旅行不像幾天幾夜的旅行那樣費時費力,但可以達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尤其是在戶外活動時,揮灑汗水,讓我們感受多巴胺的釋放和生命力的蓬勃。
劉佳敏(寧波華光學校):微旅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的一點“小獎勵”,不必那么煩瑣,而是說走就走。不必追隨大多數(shù)人的潮流,而是只參考自己的想法?;蛟S我們小時候都有環(huán)游世界的夢想,其實走出家門,就是大千世界呀!自由馳騁其中,用所見所聞所思更好地裝點現(xiàn)在的生活。
毛益婷(浙江省海寧衛(wèi)生學校):微旅行的“微”拿捏在歷時短、范圍小、消費少三個維度上。在快節(jié)奏時代,情緒旅行已經(jīng)成為年輕人的剛需,而微旅行恰好滿足了這個需求,成為我們心中所追求的愜意生活的小小象征。
月 織(慶元縣職業(yè)高級中學):我第一次接觸“旅行”這個詞,是在小學一年級看的繪本《我想去看海》中。然而,旅行的美好感受,卻在社交平臺的搜索里漸漸消磨殆盡?!熬W(wǎng)紅打卡點”“必買清單”“網(wǎng)紅美食”……依著這些攻略,每次迎接我的不是如畫的風景,而是人山與人?!,F(xiàn)在我想明白了:風景早在我滿懷憧憬出發(fā)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存在了,懷揣一個相機、一個水杯,把路途中一切有形的、無形的事物盡數(shù)收藏。也許我沒辦法全部記住,但正如朦朧能夠給予月亮別樣的美那樣,微旅行中那份好奇、雀躍的感覺,也能夠讓我不斷回味。
趙昱潔(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高中后,由于學業(yè)壓力,我會格外珍惜微旅行,比如上午去參加比賽,下午在賽區(qū)附近游玩;晚上學習到11點,第二天去周邊城市感受自然。像莊子一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體驗自由和快樂。
李宣伊(臺州市路橋?qū)嶒炛袑W):周末放下筆,挎上相機去街上晃悠一圈。我們體驗的是風景,更是自我。有句話說“風景是人內(nèi)心的發(fā)明”,微旅行是一種契機,讓我們在看風景的同時,找尋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歡愉。我們追尋的也是生活剝離了功利和壓力后本來的面目,這也是我愛逛菜市場的原因??粗迈r的蔬菜,聽著柔和的方言,和賣菜的阿姨嘮上幾句,讓煙火味一路飄進心里。
沈于凱(臺州市路橋?qū)嶒炛袑W):我認為“微”字將旅行分出一個新類來,必有其獨特之處。微旅行雖然短小精悍,但仍是“五臟俱全”。區(qū)別于逛街,逛街是一種心情,而旅行是一種修行,我們探索、感受、發(fā)現(xiàn)、思考??梢院团笥岩黄穑部梢元氉砸蝗?,各有其韻味。微旅行,就像我們與世界的一場簡短交談。所以,別被經(jīng)費與時間束縛,別盡想著去打卡,別比較付出的時間與看到的風景是否等價,兩者本都無價。放空吧,追尋草木、老屋、石板的氣息,舒展自己的小小身心。
小 編:身為“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大家對社交媒體的好與壞感觸挺深。“City Walk”“微旅行”等理念在提出之時,本是為了倡導休閑放松,卻在人們的實踐中慢慢產(chǎn)生了偏差。那些被大數(shù)據(jù)、流量熱捧的電子地圖(景點、美食、路線……)與我們真實經(jīng)歷的生活地圖往往有著不小的差距。而微旅行正是讓我們有機會彌補這個差距的一種途徑。不只是看網(wǎng)上別人怎么說、分數(shù)怎么打、路線怎么規(guī)劃,而是我們真實地去體驗,去那些地方看一看,去探索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寶藏角落。我們不是單純地接受蜂擁而來的碎片信息,而是用感官和腳步構(gòu)建自己的生活地圖和精神世界,來抵抗社交媒體、消費主義的虛無,從而獲得某種堅實的內(nèi)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