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深入藤本壯介的建筑設計思想,從“自然藝術”的視角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了其空間營造手法在建筑實踐中的體現(xiàn)。通過對藤本壯介思想來源的追溯,以及原初、堆疊、漸變三個方面的深入探討,文章旨在揭示其如何借助自然藝術元素,創(chuàng)造出獨具魅力和生命力的建筑空間。以廣州市番禺區(qū)鏡花園為例,深入剖析其設計手法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
關鍵詞:藤本壯介;自然藝術;空間營造;原初;堆疊;模糊
一、藤本壯介設計思想及自然藝術理念
(一)藤本壯介設計思想的形成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森林般的北海道給了藤本思想啟蒙。1990年從北海道旭川東高等學校畢業(yè)后進入東京大學,因為受愛因斯坦的影響,他對時間與空間的論述非常著迷,所以最初選擇了物理學,這種著迷也成為他后來從物理學跨界到建筑學的源動力,最終他于1994年從東京大學建筑學畢業(yè)。藤本在進入東京這個復合型都市后,開始懷念北海道那片寬闊的大地,東京這個復雜糾葛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帶給藤本徹底的震撼,同時也讓他發(fā)覺都市這個復雜體系中的無窮魅力[1]。藤本的設計思想深刻展現(xiàn)了對自然的敬畏與和諧共生的觀念。在他的理念中,建筑應當與自然融為一體,而非與之對立[2]。這一觀點在他的設計中得以體現(xiàn)——通過對自然元素的細致處理和空間布局上的自然主義表達,創(chuàng)造出既滿足人類需求又能夠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建筑空間。
(二)藤本壯介的自然藝術理念
首先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原則。建筑應該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而不是與其對立。他強調建筑的透明性和開放性,以便讓自然光和空氣流通成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發(fā)展,建筑逐漸從自然中獨立出來,成為自我運行良好的封閉系統(tǒng),但這樣的建筑太過教條、太過機械化,有悖人們對舒適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復合的生活空間的追求。
其次是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藤本壯介受北海道和東京的生長環(huán)境影響,便有了建筑應該取法于自然并最終回歸自然的理念。他的設計靈感常常來源于大自然,如森林、山洞等原始空間。藤本試圖通過模仿自然形態(tài)和空間特質,創(chuàng)造出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建筑空間形式。
最后是弱化建筑與環(huán)境的界限。藤本壯介的作品往往打破傳統(tǒng)建筑的空間界限,將室內與室外、建筑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他通過模糊的空間劃分,創(chuàng)造出一種連續(xù)的、流動的空間體驗,使建筑與環(huán)境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3]。建筑的開放性在藤本的設計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建筑不應該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排斥力,而應該與環(huán)境相互融合,形成一種共生的關系,讓室內空間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滲透,增強建筑的開放性。
(三)藤本壯介空間營造研究現(xiàn)狀
藤本壯介作為日本當代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空間營造手法的獨特性使其設計作品的研究較為前沿,在建筑界也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藤本壯介的空間營造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過建筑的自然空間設計來創(chuàng)造獨特的體驗和“弱建筑”理念的運用,而關于藤本壯介的空間營造手法的研究目前尚少。在當下建筑環(huán)境中,運用自然理念來做建筑的大師并不少見,最著名的有隈研吾、安藤忠雄等,但藤本壯介設計出來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同時也充滿實用性和功能性,這也是異于其他建筑師的一點,為他的建筑生涯打下良好基礎。
二、藤本壯介設計中的空間營造手法
(一)原初:在建筑中再現(xiàn)自然
建筑將以“未來森林”的姿態(tài)出現(xiàn)[4]。藤本打破了勒·柯布西耶奠定的建筑由柱子、樓板和樓梯三者組成的基本模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沒有明確功能區(qū)分、以人的使用為主導的全新的空間理念。原初性意味著一種最基本、最純粹、最本真的狀態(tài),藤本壯介通過對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將其融入到建筑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空間體驗。藤本壯介在設計中追求簡潔而純粹的空間布局,摒棄繁瑣和多余的裝飾。他倡導用最簡單的元素和形式來表達建筑的本質,力求回歸到建筑的原初狀態(tài)。藤本壯介對原初性的理解源自于他對自然的敏感和對人類原始環(huán)境的思考。在他眼里,自然是最原始的存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美感。藤本壯介通過觀察和感悟自然,試圖將原始的自然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以此打造出獨特而富有原始性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通過對材料和結構的運用,也表達了作品的原始性。他常常選擇簡單而具有自然氣息的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以營造出原始的質感和觸感。同時,他注重結構的自然流動和簡潔性,使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原始而和諧的美感。藤本壯介設計作品中的原始性體現(xiàn)在他對自然的敏感和對人類原始環(huán)境的思考之中。通過對材料和結構的運用,他將原始的自然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使作品具有獨特的原始性。這種原始性不僅體現(xiàn)了藤本壯介對自然的追求,也傳遞了一種對原始生活方式的思考。
以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為例,藤本壯介在圖書館的設計中廣泛使用了木材,體現(xiàn)了他對日本傳統(tǒng)建筑材料的重視。木材在整個建筑中起到了結構支撐和裝飾的雙重作用,木材溫暖和自然的質感與藤本壯介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相契合,同時為使用者提供了愉悅的空間體驗。圖書館在外立面和室內采用了大量透明材料,如玻璃。這種設計手法不僅實現(xiàn)了充分的自然采光,還打破了室內外的界限,使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融合,透明材料的運用使得建筑在視覺上更加輕盈。原初性的設計手法在另一方面也隱隱表達出藤本內心渴望將建筑融于自然的設計理念。
(二)堆疊:多層次的空間
藤本壯介對空間堆疊的理解貫穿于他的建筑設計中,成為他獨特設計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藤本經常采用堆疊、疊加等方式,將不同層次的空間相互疊加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多層次空間結構。他通過空間的層次感和豐富性來強調堆疊的概念,將建筑空間分為多個層次,這些層次除了表現(xiàn)在水平的平面布局上,還包括了垂直的層疊。在垂直方向上,藤本通過設計建筑的多層次結構,使得空間在高度上也呈現(xiàn)出層疊的特點。這種垂直層次不僅僅體現(xiàn)在樓層的簡單堆疊上,更包括了屋頂、底層空間等方面的精心設計,這為建筑帶來了立體感和動感。藤本壯介的空間堆疊不是停留在形式上,更是與功能相互關聯(lián)的,通過巧妙的堆疊,實現(xiàn)了不同功能空間的有機結合[5]。這樣的設計手法賦予了建筑豐富的體驗感,使得人在空間中游走時能夠體會到不同層次的景象和使用感受。藤本還善于將不同形式的單元錯落有致地堆疊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富有變化的建筑外觀。這種錯落的形式既呼應了周圍環(huán)境的多樣性,同時也使得建筑本身呈現(xiàn)出引人入勝的立面。
藤本壯介設計的終極木屋展現(xiàn)了他在堆疊手法上的獨特視角,突顯了他對自然材料和空間層次的深刻理解。終極木屋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木材的巧妙堆疊與組合。藤本壯介通過將不同形狀和尺寸的木塊層疊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錯落有致的外觀。同時,終極木屋通過多層次的平面布局展現(xiàn)了堆疊手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運用。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空間有條不紊地疊加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層次分明的平面布局。在垂直方向上,終極木屋的設計強調屋頂天花的多層次堆疊。屋頂不再是簡單的單層結構,而是通過多塊木質構件的層層堆疊,形成了具有層次感的屋頂形狀。這種堆疊設計手法賦予建筑獨特的視覺魅力,同時也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
(三)模糊:“之間”的建筑場所
藤本壯介的“之間”建筑場所理念強調建筑空間的模糊與曖昧,以及個體差異的尊重。這種多樣性的需求促使空間設計覆蓋多種功能,從而展現(xiàn)出多樣性。通常建筑以“功能主義”之名把世界系統(tǒng)化,好像只有“是”或“否”兩種選擇,但我們的當代生活是由大量處于兩者之間的不可預料的行動所支持。而藤本壯介認為,空間的有趣之處在于“是”和“否”之間的無數(shù)可能。這種“之間”的模糊狀態(tài)衍生了“之間”建筑場所。建筑師對空間處理的明確性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使用者之間的個體差異,抹殺了巨量“之間”的關系[6]。因此,藤本壯介提倡建筑空間的模糊與曖昧,因為這樣可以宣告建筑所能容納事件的千變萬化。
在藤本的設計作品中,空間常打破傳統(tǒng)的邊界和分隔,通過開放式的布局和流動的連接,使得不同區(qū)域之間產生了模糊的界限。他認為空間應該有可選性與多向性,而不是固定的、靜止的模式。他強調設計應該尊重使用者的個人意愿和多樣性需求,而不是強行加入設計者的意志。藤本在設計作品時經常模糊建筑內部與外部、公共與私密、實體與虛空等空間界線。例如THOUSE,采用了可調節(jié)的模塊化結構,使房屋可以根據(jù)居住者的需求進行調整和擴展,各個房間沒有明確的界線,通過彎曲的墻壁和空間布局,使得每個房間都與其他房間相連通,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空間。藤本通過一種設計方式,代替空間功能所需要的多種普通和常規(guī)意義上的元素,來實現(xiàn)各種功能,實現(xiàn)弱化、消解建筑邊界這一理念[7]。藤本壯介設計的曖昧空間可以解決使用者多樣性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避免設計者對使用者強加其個人意愿以及禁錮其行為。因此,在設計中他經常采用含糊的曖昧手法,使得空間具有多重意義和用途,這種曖昧性讓空間具有更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
三、藤本壯介空間營造手法的應用案例分析
“鏡花園”位于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農業(yè)大觀園里面的一個馬術俱樂部內,通過一個很容易錯過的岔路小徑(如圖1)可“撞入”。受到周遭村落的自然和傳統(tǒng)特色的啟發(fā),該項目尋求與所處環(huán)境融為一體。為了減少建筑對場所的影響,整體建筑被分拆成數(shù)個小空間進行施工,包括“白盒子”“紅盒子”,以及具有粵地特色的“蠔殼盒子”,就像自然村落的建造一樣都是逐漸形成的。這種設計手法使鏡花園成為了一個實驗性的藝術空間形態(tài),不同理念、不同物質形態(tài)、不同時空維度的轉換和各種元素交織在一起,造就了生生不息又帶著禪意的“鏡花園”。
藤本壯介的建筑理念是“建筑應取法于自然并最終回歸自然”,所以原初性在他的設計作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鏡花園(如圖2)的設計理念是效仿自然,創(chuàng)造出具有復雜性、多樣性、不確定性的建筑空間形式,所以在一開始的“撞入”后,人們并不是直接進到了第一空間,而是在第三空間(如圖3)進行信息了解,隨后再按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四空間等順序進行體驗。鏡花園的原初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的“偶發(fā)”入口,還體現(xiàn)在整個內部的空間布局形式既有開放也有封閉的形式。開放的是以“多肉山水”“心能轉境”為主題的四個公共空間部分。藝術家鄭國谷參與設計的“多肉山水”(如圖4)系列作品,是他對自然與生命的獨特感悟。這些作品以簡潔的線條和色塊,描繪出多肉植物與山水的結合,展現(xiàn)出一種靜謐、純凈的美。在鄭國谷的“多肉山水”中,多肉植物被賦予了山水的形態(tài),同時也被描繪得如同寶石般璀璨。這種將自然界的生物與非生物相互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僅拓展了藝術的表達形式,也與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相通,引發(fā)了觀眾對自然與生命的思考。“心能轉境”(如圖5)則是鄭國谷對藝術與心靈關系的深刻理解。他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xiàn),更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表達。通過“心能轉境”,鄭國谷試圖傳達的是一種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境界,一種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的心靈升華。而封閉的部分,如鏡面長廊和圓亭,則提供了一個安靜、私密的空間,供人們沉思和靜心。
鏡花園的設計融合了日本庭院和西方廣場的特色,同時還加入了自然元素,如水池、植物等。這些元素的組合,使得鏡花園不僅僅是一個建筑或者一個庭院,而是一個跨越了不同文化和自然邊界的空間。這種模糊邊界的設計理念,讓鏡花園成為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藝術品”。鏡花園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邊界,使得空間具有不確定性。鏡面長廊和圓亭收放有致,使游客在空間中行走時,無法明確判斷自己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這種空間的不確定性,增強了鏡花園的曖昧。鏡花園的設計強調與自然的融合,盡可能減少人工痕跡。鏡花園中的水景、植物和山石等自然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到整個空間中,與自然的契合使得鏡花園成為一個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空間。鏡花園在立體墻面的設計上也模糊了人的感官界限,例如鏡面長廊(如圖6、圖7)的設計,通過反射作用,使得游客在長廊中行走時無法明確判斷自己看到的景象是真實還是虛幻。另外,整個鏡花園在與外界的邊界上也利用了植物搭配和材料使用兩種手段來達到模糊狀態(tài),如透明的豎紋磨砂玻璃、中矮的灌木等(如圖7),遠遠看去,仿佛鏡花園的“漸變”之感延伸到了室外。
四、結語
通過對藤本壯介設計中空間營造手法的全面探討,文章希望為未來建筑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藤本壯介通過將自然藝術融入設計中,創(chuàng)造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為建筑界注入了獨特的創(chuàng)新力量。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我們或許可以借鑒其空間營造手法,推動建筑朝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發(fā)堂,周琪孌.“以單純演繹復雜”——藤本壯介建筑思想初探[J].華中建筑,2023(8):27-31.
[2]郭鈺晶.從原初到未來:藤本壯介建構的空間新秩序[J].四川建材,2018(2):41-42.
[3]向瑤,熊瑛.淺析藤本壯介的自然藝術之美[J].現(xiàn)代園藝,2020(3):132-133.
[4]藤本壯介.建筑誕生的時刻[M].張鈺,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5-16.
[5]楊昌新,龍彬.多樣性的生成——破譯藤本壯介建筑創(chuàng)作的復雜性思維[J].新建筑,2013(2):112-116.
[6]杜小輝,翟炳博.弱建筑:住在曖昧的空間里——藤本壯介作品解讀[J].華中建筑,2011(8):5-8.
[7]龔雅青.邊界消解——藤本壯介的建筑實驗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1):85-87.
作者簡介:王佳,華南農業(yè)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葉俊然,華南農業(yè)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通訊作者:李女仙,碩士,華南農業(yè)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展示設計的敘事性研究、廣東傳統(tǒng)村落環(huán)境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