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吉沙小刀是南疆地區(qū)維吾爾族歷史上農(nóng)牧并存時代造物藝術設計的典范,其精髓之處在于解決了刀具使用過程中的裝飾意象與功效相適應性的問題,并且顯現(xiàn)出它實用、資生、怡神、美目等相互交織的藝術形式表征。文章從本元文化視域出發(fā),對其形態(tài)與結構、工藝與材質、裝飾與色彩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旨在弘揚英吉沙小刀的優(yōu)良造物理念,同時對民族造物藝術設計實踐有所啟示。
關鍵詞:英吉沙小刀;本元文化;文化向度;審美意蘊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設計賦能南疆非遺手工藝活化策略研究”(22XJJC760001);2023 喀什大學校級教研教改課題“‘思政 + 藝術’大思政格局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體系探索與研究—以設計學概論課程為例”(KJDY2310);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教科文衛(wèi)體系統(tǒng)“楊昊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教科文衛(wèi)體工發(fā)〔2023〕8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教育工會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楊昊創(chuàng)新工作室”(新教工〔2022〕16號);2023教育部產(chǎn)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跨學科視域下藝術設計學一流本科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231102206170158)研究成果。
廣袤而多彩的中國西部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英吉沙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是新疆地區(qū)民間藝術與工藝美術重鎮(zhèn)。在有效地應對沙漠邊緣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與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zhàn)時期,一把鋒利、舒適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先民生活匹配度極高的刀具就顯得不可或缺,是實現(xiàn)當?shù)厝嗣癜矘废楹偷纳钪兄匾墓ぞ咧?。作為當?shù)厝松畹奈镔|載體,其凝結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工匠的造物智慧與民眾的生活印記,是研究民族造物典范的重要例證。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或許是地處祖國最西部偏遠地區(qū)之故,主流學術界鮮有對其文化向度與審美意蘊進行持續(xù)關注與價值析理。在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境之下,對民族造物藝術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凝練南疆地區(qū)民族造物藝術智慧與發(fā)掘文化價值,更有助于促進維吾爾族傳統(tǒng)工藝在當代社會生活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對于鑄牢正確的民族觀,服務于南疆社會經(jīng)濟建設、文化發(fā)展等事業(yè)大有裨益。
一、英吉沙小刀功能與審美交織的文化向度
英吉沙縣自古以來處于沙漠邊緣有限的綠洲之上,降水量往往少于蒸發(fā)量,適宜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的基礎條件相對較弱。為此,勤勞勇敢而富有智慧的維吾爾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工藝美術文化,制刀業(yè)的興盛可作為一種對農(nóng)耕生活和自然環(huán)境不足的有益補充,滋養(yǎng)和豐富了當?shù)厝嗣竦奈镔|生活與精神世界,英吉沙小刀正是在參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先民的生活中實現(xiàn)了作為物的價值屬性。地處古絲綢之路連接中原與歐亞大通道的重要節(jié)點,絲路商貿的相對興盛也促進了小刀的廣泛流通與使用,更重要的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同胞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為英吉沙小刀的發(fā)展提供了先天與必要條件。時下借著非遺保護熱與文旅產(chǎn)業(yè)的興起,英吉沙小刀成為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經(jīng)典之物。作為凝結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造物智慧與承載了生活記憶的英吉沙小刀,自然而然地承載了為潮流“背書”的重要使命,并且以物化媒介的形式傳播民族文化和審美風尚。
(一)英吉沙小刀的“本元文化特征”
本元文化內涵厚重而豐滿,具有實用、資生、怡神、美目、精神等相互交織而又混沌未開之形式表征。早在20世紀80年代,張道一先生在談及本元文化時認為:“在工藝美術中物質與精神無法實現(xiàn)分離,交織為一元,且從人類誕生之初就如此,是一種母體型文化?!盵1]后來諸葛鎧先生又作了進一步說明:造物藝術論,強調造物藝術的本元性。人類美感的發(fā)生、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產(chǎn)生歷史漫長,而且是由一元向二元發(fā)展的。所謂造物本元性就是實用與審美在造物活動中是融為一體,又難以分解的。“這是一種原發(fā)性的演劇幕,并沒有將文化分成二元或多元?!盵2]簡言之,就是器物通過其本身的外顯與內隱之形式給受眾以審美之體悟。英吉沙小刀作為當?shù)厝嗣袢粘I钪胁豢苫蛉钡钠魑?,凝結了當?shù)毓そ硨τ诂F(xiàn)實生活之需與審美愉悅的智慧,小刀在制隨時變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出現(xiàn)物質與精神二元對立的情形。英吉沙小刀的設計與制作實際上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器物層面,即圍繞著功用而賦予的材質、肌理、結構等;二是審美層面,即思維、思想與文化內蘊等。英吉沙小刀因其出色的實用價值而在生活語境之變中得到綿延賡續(xù),又因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而廣受世人偏愛。自古以來當?shù)厣贁?shù)民族男子有佩戴小刀的習俗,這源于當?shù)毓爬舷让裼文僚c農(nóng)耕并存的生活傳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用小刀來進行打獵、分馕餅、切手把肉、開甜瓜、修理鞍具、制作套具等。小刀在生產(chǎn)生活中實現(xiàn)了對“實用性”的觀照與審視,并以精美的圖案裝飾兼顧了使用者情感上的審美愉悅。英吉沙縣芒辛鎮(zhèn)喀拉巴什蘭干村阿卜拉江·努爾買買提制作的小刀,造型精美、紋飾秀麗,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來講,當?shù)毓そ硨π〉对谠O計上的追求,已然超越了純粹功能意義上的追求,其裝飾細節(jié)上的豐富性與功能上的完備性相互交織,使其具有十分鮮明的“本元”文化特征。
(二)英吉沙小刀的科技性與人文性
《天工開物》宋子曰:“金木授攻而物象曲成。世無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內,六樂之中,微鉗錘之奏功也,生殺之機泯然矣。同出洪爐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鈞者系巨艦于狂淵。輕羽者透繡紋于章服。使冶鑄鼎之巧,束手而讓神功焉。莫邪、干將,雙龍飛躍,毋其說亦有征焉者乎?”[3]《天工開物·鍛煉》篇對鑄造器物過程中所蘊含的科學性與鑄造器物所注入的人文性展開了重要的價值析理,在鍛造器物過程中,科學的作用與能工巧匠的造物經(jīng)驗智慧的凝結共同形成了造物之功,誠如《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4]一句對造物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有了較為樸素的認識;工匠對合乎材料特性、時序性及個人經(jīng)驗技巧的有效把握,共同作用于造物活動。
英吉沙小刀之所以擁有吹毛利刃、削鐵無聲般的功能屬性,離不開其對科技性與人文性的合理把握,這主要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選材上的科學性。小刀制作選用軸承鋼、彈簧鋼等具有高硬度、耐磨性極佳的上好材質,極大地提高了英吉沙小刀性能,有效保證了小刀的使用壽命。此外,小刀刀鞘則是用牛皮、羊甚至是驢皮等南疆地區(qū)易于獲得的自然材質縫合成型或模戳壓制花紋而成的,具有經(jīng)濟實用的特色。此外,從保護刀具的視角出發(fā),皮革類材質無疑是當?shù)刂谱鞯肚实淖顑?yōu)選項,皮質刀鞘具有較好的隔熱性及防潮耐磨,美觀舒適等優(yōu)點。
第二,制作工藝上的科學性。英吉沙小刀設計與制作需經(jīng)過20余道工序,進行材質篩選—爐火加熱——打制刀片—淬火(作為小刀制作工藝高下之分的核心技藝,一般工藝保密,不對外傳)——刀體粗磨——刀型修飾——刀柄制作(一般選取白銀、玉料、骨石等材質)——尾部黃銅固定(打磨)——刀柄裝飾等,每一道工序與制作工藝上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小刀鋒刃銳利,經(jīng)久耐用,也保證了每一種材質在設計中的合理利用。
第三,造型設計上的科學性。眾所周知,英吉沙小刀在設計上形式多樣,但總體上來講遵循了一定的程式,有直式、箭式樣、鳳尾刀、百靈刀、黃鸝刀、喜鵲刀、紅嘴山鴉、龍泉劍、牛角等十幾種造型,大多結構科學,造型合理;小刀整體約15厘米到20幾厘米不等,刀柄大約占到整體的五分之二,且刀柄有一定的弧度,具有易于手握,輕巧便攜、合度舒適等特點(如圖1、圖2、圖3)。
第四,結構與裝飾的科學性。英吉沙小刀設計在功能結構、裝飾和色彩上非常適合西部沙漠綠洲的生活方式。如刀體結構設計上的差異性則是多功能考量的結果,刀尖上揚,刀體寬厚,刃面較寬,刀柄細長,尾部鳥頭,有些還設計有血槽結構等,多是出于切割皮毛、宰殺牲口、砍菜切瓜、分食馕餅等不同的功能而設計。此外,從英吉沙小刀設計的造型上來看,刀體與刀柄往往是整體合一的。雖然刀身用軸承鋼、彈簧鋼、不銹鋼、花紋鋼等材質經(jīng)過加熱、鍛造刀型、淬火、粗磨等工藝整體設計而成,但是刀柄的設計卻用玉料、骨頭、寶石、金銀、黃銅等打磨,并用鑲嵌、螺鈿、刻畫等工藝技術制成,裝飾與結構渾然一體,輕巧中不失穩(wěn)重之神韻,造型上看起來十分穩(wěn)定、牢固。
英吉沙小刀是一種特定的工藝文化,首先,從小刀形制與意匠上來看,工匠根據(jù)各民族審美心理與文化特征設計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刀造型。如為維吾爾族設計的多是彎式小刀,為哈薩克族設計的紅嘴山鴉式樣,為漢族受眾設計的龍泉寶劍式樣的小刀,為塔吉克族設計的鷹式小刀(塔吉克民族崇尚鷹文化,鷹舞、鷹笛是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這些造型體現(xiàn)出小刀設計工匠的理性巧思與對結構和裝飾的合理把握。其次,作為一種典型的民族設計器物,英吉沙小刀擁有一種柔性之美,靈性之美,是從當?shù)厣贁?shù)民族工匠的稱呼之中流溢出來的富有民族風情與造物溫度的美感。再次,從當?shù)刂频稁煾档姆Q呼上來看,當?shù)厝艘话銓⒓妓囎拷^的工匠稱之為“大師傅”,而不是以大師來稱呼,而工匠們一般也不會刻意地將自己的名號刻于小刀之上,來營造自己的大師地位,從造物的形態(tài)上來講,這也是一種非典型造物史觀的表征。
從本質上來講,英吉沙小刀設計是物質性與人文性交織的集中體現(xiàn),既美觀大方,又裝飾精彩,功能合理。這一設計與維吾爾族人民生活相生相伴、形影不離,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文化印記,展示著維吾爾族人民豪放而又熱烈的審美追求,是工匠造物在器物層面對科技性與人文性的觀照。
二、英吉沙小刀的裝飾特色與審美意蘊分析
當?shù)厣贁?shù)民族民間美術造型語言華麗莊重,修飾性強,常采用對稱、均衡、交錯、循環(huán)等造型裝飾手法,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5]。從較為直觀的視角來看,小刀的設計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毫無疑問,是因為技藝與人文的多元互動為小刀賦予了豐富而多彩的裝飾特色與厚重的審美意蘊。其裝飾題材豐富、色彩艷麗,且制作工藝獨特。邱春林認為:“從原材料加工到形成神完氣足的日用器物,通??简炇炙嚾说乃姆N能力:首先是對天然材料潛藏的自然美的見識能力;其次是對造型和裝飾形式語言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再次是指施展工藝技巧時能繁簡得當?shù)哪芰?;最后是正確處理個性化勞動與社會發(fā)展、審美個性與文化習俗、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盵6]從四種能力的要求來看,英吉沙小刀從選材、設計、裝飾到民族文化內蘊的表達上皆有所表征。
(一)富有節(jié)律感的裝飾之美
貢布里希爵士曾講過:“裝飾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不改變物體的情況下使得物體獲得改變。”[7]英吉沙小刀總體的裝飾風格呈現(xiàn)為:在和諧統(tǒng)一中孕育著生機與變化,在均衡寧靜中蘊含著個性與激情的表達。具有敘事功能的物化體現(xiàn)的是裝飾的一種普遍性功能,對于個人來說:“一件器物的美與丑是由主觀認識和客觀規(guī)律兩個層面構成的。主觀認識是建立在個體經(jīng)驗基礎上的?!盵8]同理,英吉沙小刀的審美內蘊生成也與族群審美心理發(fā)展相生相伴。從個體意義上來講,當?shù)厣贁?shù)民族英吉沙小刀的裝飾往往是其工匠對世界感性的認知在造物上的映射。因此,絕大部分小刀都有著精彩的裝飾,裝飾多施彩于刀柄之上,刀體與刀鞘鮮有裝飾,或者僅有少量的裝飾,裝飾處于一種從屬地位。從具體的審美心理表現(xiàn)來看,小刀裝飾往往喜愛采用鑲嵌、鏨花、鎏金、彩繪、模制花紋等方法,將小刀裝飾得十分細密、圓滿,旨在營造一種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的理想生活圖式,這與當?shù)厝松畹幕臎?、肅殺、蒼茫的環(huán)境相去甚遠?;蛟S這是想通過裝飾意象的表達,來對不太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予以心理上的補償,具體呈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從裝飾題材上來講,英吉沙小刀從南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自然風物、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令、民間傳說等多領域獲取靈感,將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物象富有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地進行藝術化的變形、抽象、夸張等處理,如多取材日常生活的巴旦木、花卉、太陽花、玫瑰花、果木等傳統(tǒng)審美心理的紋飾,鮮有人物形象與其他生靈紋樣的裝飾。如刀身常見的巴旦木紋,也稱巴旦姆紋或帕斯萊紋,這種紋樣裝飾在當?shù)厣贁?shù)民族同胞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是一種以新疆特巴旦木杏子果實為原型進行藝術化處理的紋樣,以黃色“線”為基本造型要素的裝飾居多(如圖4)。
其二,從裝飾風格上來講,小刀往往鏨刻有方、圓、心形、齒形、三角形等圖案,這些圖案與獨特的民族圖案,如云水、彎月、太陽、星星和石榴花等進行有規(guī)律地排列組合,營造一種質樸、硬朗且層次分明的裝飾藝術效果。雖然小刀的裝飾往往呈現(xiàn)出色彩斑斕、豐富的形式美感特征,但也常見刀柄以骨質、銀質等為底色,多段分割進行多效裝飾,如用牦牛角立體刀柄,內嵌珍珠母、貝殼、綠松石、紅寶石等色澤較好的材質,以同類色、間色、補色等按照形式美法則進行裝飾(如圖5)。再如銀柄鑲嵌白色貝殼、黑色牦牛角相間裝飾,尾部進行松石鑲嵌,配以牛皮、驢皮刀鞘和刀架,從效果上來講,色調統(tǒng)一,色彩裝飾整體和諧穩(wěn)定,又不顯得呆板(如圖6),體現(xiàn)了當?shù)毓そ吃谠煳镏幸环N豐富而細膩的美學追求。
其三,從裝飾的色彩感上來講,英吉沙小刀裝飾多偏愛用紅色、綠色、黑白等高純度、強對比的色彩進行裝飾(如圖7),營造一種色彩斑斕而又充滿民族風情的美學氣氛。對于英吉沙小刀裝飾而言,賦色的考究對于圖案裝飾的美學高度的提升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如小刀裝飾常用的花木與果實等圖案,這大致與當?shù)厝嗣駥ψ匀弧κ澜绲恼J知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綠色至今依然在維吾爾族人審美心理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并在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民居、服飾等傳統(tǒng)設計上有著較多的表征。在當?shù)厝说膫鹘y(tǒng)認知中,綠色被譽為天堂的光,是光榮和生命的象征。另一方面,這也與當?shù)厝说纳畹乩憝h(huán)境有關,如他們世居南疆沙漠邊緣地帶,干旱,少雨,綠植不易栽植,在蒼茫而荒涼的戈壁綠洲中生存,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為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民眾相對難以獲得的色彩體驗之缺憾,用高純度、強對比的色彩進行裝飾,就成了小刀裝飾的一種必然選擇。因此,當?shù)厝送鶎⒕G色看成生命的象征,對綠色的渴望與偏愛,在英吉沙小刀裝飾上淋漓盡致。再如紅色,則是與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數(shù)民族早期信仰息息相關,對火的贊美和膜拜體現(xiàn)在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如在塔吉克的皮里克節(jié)日儀式上,該民族大多人認為火是有靈魂的,可以為人類祛除災禍,帶來幸福(如圖8),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就不難理解英吉沙小刀裝飾喜用紅色的寶石進行點綴裝飾了。此外,小刀還有黑白強對比的多效色彩裝飾,據(jù)分析,這種黑與白色的搭配具有一定寓意,“當?shù)厣贁?shù)民族色彩意識中的白色表示純潔、善良,黑色表示強壯、偉大等色彩象征意義”[9]。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生活賦予白色的含義與漢族有所不同,白色裝飾在英吉沙小刀上也已司空見慣,在傳統(tǒng)的認知當中,白色往往象征著高貴,善良、純潔、順利等意義??傮w來講,英吉沙小刀裝飾的色彩選擇旨在營造一種絢麗多彩之美,運用張揚而豐富的色彩表達了其對生命的禮贊。
以此觀之,當?shù)厣贁?shù)民族英吉沙小刀裝飾構圖合理、構思巧妙、紋樣豐富自然,在對比與調和、節(jié)奏與韻律的秩序感中體現(xiàn)出靈動之美,是一種民族造物藝術的裝飾范式。小刀在裝飾的形式、色彩與圖案中展現(xiàn)了南疆人民熱情奔放又善良樸實的性格特征,映射了當?shù)厝嗣耜P注現(xiàn)實、向往美好的生活愿景,充當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心靈情感與精神力量物化的載體。
(二)質樸而感人的材質之美
英吉沙小刀所選用的材質,一般意義上來講是由形式和功能決定,材質構成了小刀審美性的第一要素。首先,從人的視知覺系統(tǒng)接受來看,制作小刀主體所用的軸承鋼、彈簧鋼、不銹鋼、花紋鋼等,裝飾刀柄所用來鑲嵌的寶石、牛角、珊瑚、翡翠、青金石、牛骨、金銀、孔雀石、貝殼、綠松石、玉石等優(yōu)質材料,往往最為直觀地作用于受眾的視知覺系統(tǒng)。其次,從審美發(fā)生的深層來講,制作刀鞘所用的動物皮革等材質,常常喚醒人們對于民族遺產(chǎn)、身份和族群記憶的關注。再次,從選用材質的本體來講,材質本身就孕育著形式美感,并在與人工意志的對抗中完成了材質美的社會化。從小刀材質之于裝飾的意義上來講,英吉沙小刀制作是當?shù)孛褡骞そ抽L期審美實踐中的經(jīng)驗與智慧結晶,適宜的材質選擇有助于提升其審美品格。小刀設計所選用的有機材質經(jīng)過工匠加工成的美顯現(xiàn)出了獨具一格的紋質與肌理、質料與形式、色彩與光澤等。如,裝飾以白銀為主要質地的小刀刀身,白銀鑲花,素雅精美;刀柄裝飾以黃銅為主要材質進行圖案的有效組合,則是帶給人一種燦爛奪目的審美體驗;以牛角、骨質等材質為主要裝飾,則體現(xiàn)有一種溫潤如玉,自然親切的感覺??傊?,英吉沙小刀制作工匠巧于構思,善于將各種材質進行匠心獨具的組合,設計出或烏黑發(fā)亮,或瑰麗鮮艷,或晶瑩剔透的裝飾美感。概而言之,英吉沙小刀在裝飾風格和選材上都與當?shù)孛癖姷膶徝佬睦砀叨绕鹾希貏e是曾經(jīng)農(nóng)牧并舉的歷史時期,英吉沙小刀的設計制作承載了多維度體系之中的審美內蘊與功能價值。凡此種種,都是當?shù)毓そ痴嬲\地遵循自己的內心情感,并準確地把握每一種材質的屬性,關懷受眾的情感流露。
三、結語
英吉沙小刀根植于喀什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土壤,依托于南疆少數(shù)民族工匠精湛的工藝應運而生,成為周邊各民族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英吉沙小刀兼具設計與審美功能,有著鮮明的本元文化特征,它是當?shù)厝嗣裆顚嵺`與審美思想凝結在造物活動中的物化表現(xiàn)。雖然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英吉沙小刀作為一種生活器具的功用有所弱化,逐漸蛻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更多作為一種紀念性的文旅產(chǎn)品來延續(xù)其設計與制作。但是英吉沙小刀作為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的物質載體,其所蘊含的科技與人文、工巧與材美、器物韻味等都是我國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造物的光輝典范的深切反映,尤其是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格調方面,都為今天的藝術設計提供可以借鑒的重要參照體系。同時英吉沙小刀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記憶的符號,對于培植多元一體民族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張道一.造物的藝術論[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4-39.
[2]諸葛鎧.“造物藝術論”的學術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06(4):55-58.
[3]宋應星.天工開物[M].武進陶涉園刻本.喜詠軒叢書,鄒其昌整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7.
[4]孫詒讓.孫詒讓《周禮正義》本考工記[M].鄒其昌,整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8.
[5]王磊.維吾爾族民間美術造型語言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裝飾,2013(6):137-138.
[6]邱春林.新時代好手藝的新品格[N].光明日報,2022-04-24(9).
[7]貢布里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楊思梁,徐一維,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37.
[8]鄭麗虹,許大海.道之“玄妙”與器物審美維度——兼論《道德經(jīng)》中的設計美學意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2(4):142-146.
[9]馬合蘇提.維吾爾小花帽的地區(qū)分類與相互比較[J].裝飾,2014(3):75-76.
作者簡介:
王奇,碩士,喀什大學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造物藝術、設計美學。
楊昊,碩士,喀什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產(chǎn)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