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的尼羅河流經千里沙漠,匯入地中海。在它滋養(yǎng)的廣袤黑土地上,古埃及文明萌發(fā)壯大,成為地中海文明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類文明最早的源頭之一。至今,人們提起古埃及,總與“震撼”和“神秘”相連,在這里,誕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國家,建立了古代最發(fā)達的來世信仰體系,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成就。在這里,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諸文明經歷了復雜的融合過程,多元文化在選擇和再造中傳承發(fā)展,走向未來。
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優(yōu)秀的文明之一。其經久不衰的文明遺產,以豐富的成就為標志。這些成就讓世界看到了歷代埃及人民的才智與創(chuàng)造。長期以來,埃及的歷史一直與人類文明更廣泛的敘事交織在一起。宏偉的金字塔與神廟,還有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個領域變革創(chuàng)新的明證。可以說,埃及文化在全球有巨大的影響,反映在各國無數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中。
如今,這些璀璨文明的珍貴結晶遠涉萬里,來到中國,讓同為文明古國的華夏民族炎黃子孫,不出國門,就能領略埃及歷史與文化的博大與精彩。2024年7月17日,上海博物館“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于人民廣場館盛大啟幕。展覽由上海博物館、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合舉辦,中國國家文物局、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共同指導,并得到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廣播電視臺的特別支持,展覽于7月19日向公眾開放,展期將近13個月,延續(xù)至2025年8月17日。
“埃及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它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也是我們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2024年恰逢中埃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十周年和‘中?;锇槟辍覀冃廊慌c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攜手共進,在上海博物館舉辦這一大展,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發(fā)現?!遍_幕式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了展覽情況——“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guī)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上海博物館最大規(guī)模的特展,匯集492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超過95%以上的文物為首次來到亞洲,在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中,帶領觀眾一覽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國內舉辦的埃及文物展,多是從歐美博物館借出文物,而此次展品則來自埃及國家博物館、盧克索博物館、蘇伊士博物館等7家埃及重點博物館和薩卡拉地區(qū)(埃及境內一個大型古代遺址)的最新考古發(fā)現,是中國和埃及這兩大文明古國首次通過展覽的方式進行合作。為此,中方和埃方八百多人的團隊經過了四百多天的努力,在幕后付出了巨大心血。
恰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局長鐘曉敏在致辭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相信,這次具有重要開創(chuàng)意義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必將生動演繹兩個古老文明的跨越時空對話,必將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又一生動范例?!睂Υ?,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穆罕默德·伊斯梅爾則表示,展覽為全世界人民,特別是中國人民,打開了一扇窗,以洞悉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人在科學、工程、藝術等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埃合作辦展的舉措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和信仰之間的親近。這些展覽也是埃及文化和考古遺產面向海外的絕佳旅游宣傳。
據介紹,此次展覽通過“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三個板塊展開獨立敘事,回顧被大河滋養(yǎng)的悠長歲月,追尋神話與現實世界的交織經緯,洞察古埃及文明的整體面貌與歷史細部,從不同角度解讀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內涵。
精彩文物的呈現之外是主辦方精心的設計與安排。此次大展,上海博物館攜手ALIGHT光禹萊特對展覽的三大展廳進行了一系列數字化、沉浸式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體驗升級,以立體環(huán)幕、三維影像、互動體驗等全新的數字創(chuàng)意和科技手段來“活化”文物,提升觀展的層次感、豐富度,為觀眾打造世界級的沉浸觀展體驗,帶領觀眾深度感知璀璨而神秘的古埃及文明。
此外,上海博物館為本次展覽特別打造了“一站式文旅體驗新場景”系列活動,包括每周六晚舉辦的博物館奇“喵”夜,“消失的法老”沉浸式體驗項目,“上博號”主題游輪“從尼羅河到黃浦江”將于7月20日正式起航,往返于人民廣場和上博東館之間的雙層巴士,“開往古埃及”2號線上博地鐵專列,《埃及貓神廟》移動端小游戲,研學、講解、教育服務,劇本游《薩卡拉的秘密——最后的貓神節(jié)》等。
配合展覽主題,上博文創(chuàng)將沉浸式觀展體驗覆蓋展廳內外,一樓的文創(chuàng)商店迎來全面煥新,選取沙漠、巖石色彩,結合象形文字、線刻壁畫等標志性元素進行布置,令人仿佛置身文明璀璨的古埃及。
開幕首日,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南門口的入口處,等待進場的觀眾頂著最高39℃的高溫排起了長隊,場內的觀眾則笑稱“被擠成木乃伊”……這場一個月內20萬張門票搶購一空、預約全滿、一開幕就刷爆各大網絡平臺的重磅大展,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比三伏天的氣溫更火熱?
作為展覽的首個板塊“法老的國度”,如同一部古埃及的百科全書,從諸神、法老、祭司等神權、王權的代表,到書吏、工匠等中下層普通人;從大型的雕像、石碑、彩繪木棺,到精美的首飾、面具、書畫、護身符,包括極具古埃及特色的眾多文物:展開雙翼的金色鷹形護身符,趴在金色底板上的藍色玻璃圣甲蟲,有著細長眼線的荷魯斯之眼,將國王守護于自己胸前的鷹神……讓千百年后的我們得以一窺古埃及人的宇宙觀念、社會秩序、文字書寫、工匠技藝、墓葬習俗等,如同翻閱了一本圖文并茂的古埃及文明史。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碧枛|升西落,尼羅河泛濫又退去,這種對立統一、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節(jié)律,促生了秩序與混亂共生的宇宙觀,貫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終。為戰(zhàn)勝混亂帶來的恐懼,古埃及人將對大自然的認知演繹為上千個神祇的形象,通過供奉眾神維護宇宙秩序。這種根植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宇宙觀,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歸屬感與文化凝聚力,推動了王權的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
在展品中,伊西斯哺乳荷魯斯銅像表現的是女神伊西斯懷抱著兒童形態(tài)荷魯斯(哈珀克雷特斯)并給他喂奶的形象。古埃及的造像特征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如此具有母性光輝的溫情主題,工匠在制作時依舊遵循神像莊嚴肅穆的規(guī)范,女神與神子皆正視前方,表情嚴肅,只有身體接觸,而無感情互動。
除了神像,還有頗為著名的阿努比斯像。阿努比斯神是古埃及最古老、最重要的喪葬神之一,諸如“圣地之主”“防腐之人”和“在他圣山上的神”等都是阿努比斯神的頭銜。阿努比斯神的崇拜在古王國時期已經相當流行,當時墓葬石碑、墓室中的銘文都是獻給阿努比斯的。
再如玻璃燒制的帶有包金木基座的圣甲蟲。圣甲蟲是古埃及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號,象征著初升的太陽、亡靈的重生與神明的保護,尤其與太陽神“拉”每天在兩個世界之間巡行的重生之旅有關,這種聯想可能來自于古埃及人對于自然世界的觀察。圣甲蟲的圖案和崇拜在古埃及幾乎隨處可見,近些年考古發(fā)掘甚至發(fā)現了極為罕見的蜣螂木乃伊。圣甲蟲護身符通常被描繪為蜣螂的形狀,有時還會在身體兩側展開雙翼。根據《亡靈書》可知,藍綠色的選用也不是偶然,因為綠松石是埃及人雕刻心臟圣甲蟲的理想材質,最好能夠鑲嵌金銀作為裝飾,祭司會把心臟圣甲蟲掛在亡者的脖子上并誦讀經文要求心臟為其身體的主人辯護,作為替代物的心臟圣甲蟲則用來應對心臟吐露亡者惡行的情況,在確保亡者順利重生的同時提供保護。
自公元前 3000 年完成統一后,雖然間雜著短暫的分裂期,埃及的大一統一直延續(xù)到公 元前 7 世紀被亞述征服之時。作為青銅時代地中海地區(qū)唯一的民族國家,發(fā)展出了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的獨特制度。神人關系和諧、王權與神權結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點。作為本次大展策展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顏海英向《新民周刊》記者這樣解讀:神創(chuàng)造世界及其秩序,人以維持秩序的方式對神表示感激,而國王是維護秩序的核心。在古埃及辭書的分類中,神、人、死者分屬天界、地界、冥界,而國王同時屬于三界:他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又是人間的法官,還是死者的保護人。他們相信國王決定著國家興衰維護著社會和自然界的秩序。這種特殊關系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體現。
古王國和中王國(公元前2686—前165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時代,國王是秩序與完美的化身,追求永恒來世的金字塔工程造就了高度發(fā)達的管理體系和穩(wěn)定的等級社會。經過第一中間期的混亂,中王國時期的國王以重建秩序為己zsqEJKJeS4Oz7ICGKjuQ+Q==任,文化領域進入繁榮的古典時代。新王國(公元前1550—前1069年)是古埃及歷史的重要轉型期,經歷了發(fā)展帝國、宗教改革、文化復興三個階段,宏偉的神廟是這一時期的文化符號,國王被尊稱為法老,他們在神廟和大型紀念物上記載戰(zhàn)功、塑造巨像。
法老是古埃及權力的代表,被視為太陽神阿蒙之子,受萬民膜拜。
法老是古埃及權力的代表,被視為太陽神阿蒙之子,受萬民膜拜。被譽為“古埃及的拿破侖”的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領導古埃及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活到90歲高齡,在位67年,有一百多個孩子,被歷史學家稱為“最著名法老”,極具傳奇色彩。據傳,他曾下令制造了很多雕像以彰顯自己的權力和威嚴,并挪用大量中王國和新王國早期的國王與神雕像,將把自己神化了的雕像矗立在埃及各地。在上博南門口,一尊高2.4米、重2噸多的雕像靜靜佇立,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美內普塔(拉美西斯二世之子),這尊站像也是本次展覽中最高的一件石雕,高大莊嚴,五官清晰可見,肌肉線條流暢明顯,展現了新王國時期古埃及工匠精湛的技藝。而在展廳內,還可以看到多位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埃及法老。
走進展廳,觀眾首先就會看到的是一尊表情嚴肅而略帶憂慮的中年國王的石像,他就是阿蒙涅姆赫特三世。顏海英介紹,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統治埃及長達45年,埃及在他和他父親的統治下進入了中王國的“黃金時代”,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顯著的發(fā)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憂慮”從何而來?顏海英表示:“這是典型的埃及中王國國王雕像風格,為的是凸顯他們在治國上的殫精竭慮??赡芤驗橹型鯂鴷r期是在經歷長久分裂之后的統一,那時期的王權已經沒有古王國時期神秘的光環(huán)了?!?/p>
提到埃及女法老,很多人會想到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展廳中,展出了一尊哈特謝普蘇特跪像。“她才是古埃及歷史上第一位女法老?!鳖伜S⒈硎?,她曾是法老圖特摩斯二世的王后,后來奪取兒子的法老位,成為一代女王,其經歷跟中國的武則天相似,所以她被很多人稱為古埃及的“武則天”。她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圖特摩斯二世結婚,圖特摩斯二世英年早逝后,其與嬪妃所生的年幼兒子圖特摩斯三世繼位,哈特謝普蘇特先是作為他的姑姑和繼母攝政,而后以女王身份統治埃及。展覽中展出的《哈特謝普蘇特跪像》表現了她手捧涅姆賽特罐,跪地供奉的虔敬形象。與之對立而坐的,就是圖特摩斯三世的坐像。這位憋屈了20年的繼子在哈特謝普蘇特去世后終于繼承王位,并抹除女王的痕跡——她的雕像被推倒并打碎,她的形象和頭銜被刻去。
“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繪和建構客觀世界的一種嘗試,賦予這些圖畫以超越詞匯表達能力的含義,也是古埃及人特殊思維方式的體現?!笆w象形文字”通常出現在神廟墻壁、紀念物上,與壁畫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不僅能解釋和說明這些畫面,同時還補充了畫面所表達的含義,成為有著象征意義的符號。古埃及文字的符號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動植物,因此與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向圖特摩斯三世獻禮石碑,其頂端是呈左右對稱的獻禮場景浮雕,下面部分是象形文字銘文。據研究者劉承原考證,圖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國王,是最偉大的軍事領袖之一,也是埃及歷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君主之一。在擔任法老期間,圖特摩斯三世在二十年內領導了十七次成功的軍事行動。他下令將他的勝利細節(jié)刻在卡納克的阿蒙神廟上,它們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古埃及軍事行動記錄。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幼發(fā)拉底河,穿過敘利亞和黎凡特,一直到努比亞,再延伸到尼羅河的第五瀑布。
生長在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沼澤和尼羅河河谷邊緣的低洼地區(qū),人們發(fā)現茂密的紙莎草樹依賴淺層的淡水和飽和的土壤得以生長。紙莎草有著細長但結實的莖,頂部是羽狀傘形花序,末端是小的棕色結果的花朵,最高可達五米。由于主要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qū)生長,紙莎草被視作下埃及的代表植物,而蓮花則代表上埃及。神廟和墳墓的天花板經常用紙莎草樣式的柱子支撐,它們把這些建筑變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存在。
紙莎草最重要的用途是被制作成莎草紙用來書寫。它是將莖稈中的髓條分層放置并在壓力下干燥而成的。紙莎草被制作成紙后成卷,可以整張使用或切成片使用。由于埃及沙漠干燥的氣候,許多莎草紙上的文字和圖案得以留存。出土的莎草紙文本包括家庭和行政文件、信件、合同和其他法律文本、插圖敘述和宗教文本等。據考證,古埃及只有極少數人掌握書寫文字的技能,莎草紙也相對珍貴,文字和圖像被擦除后,許多莎草紙會被重復書寫使用。
地中海地區(qū)的古代文明經歷了多元起源、在沖突和交融中從分散到整合的發(fā)展歷程。鐵器時代世界帝國的出現,使得地中海地區(qū)在經濟和文化領域都進入了一個世界體系,伴隨著貨幣的出現和廣泛使用,青銅時代晚期中斷的貿易網絡重新恢復。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擴張與發(fā)展,使原來獨立發(fā)展的文明地區(qū)漸趨一體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傳統再造的過程。古埃及文明最終由尼羅河匯入更廣闊的地中海世界,在與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滋養(yǎng)著后世的文明。
貓有著神圣而崇高的地位,貓神巴斯泰特被視為守護與靈性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木乃伊肖像畫,繪制在木板上,表層除了染料外還有黃金。木乃伊肖像畫現已發(fā)現上千件,但僅有極少數(約 5%)寫有名字,以中部埃及的法雍地區(qū)出土最多。 其制作手法及藝術風格與古埃及傳統迥異,人物外貌特征、服飾等多是希臘或羅馬式的,呈現出寫實主義的畫風,而裝飾圖案則雜糅了古埃及和希臘羅馬兩種文化中的因素,既有古埃及諸神如奧賽里斯、伊西斯、阿努比斯等形象,也有希臘人鐘愛的橄欖桂冠、玫瑰花飾,以及作為羅馬社會上等人標志的紫色等。 雖然肖像畫的人物、 畫法、風格都有差異,但所有肖像畫的共同特點,是超出正常比例的大眼睛,以及凝視前方的平靜的目光。肖像畫的主人們平靜地注視著未知的遠方,眼神中充滿著寂靜,似乎在道別,又好像是看向遠處的旅途。其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藝術傳統,擺脫了古埃及繪畫的符號化表達程式, 以栩栩如生的寫實主義風格亮相,既是處在希臘羅馬時期的埃及與基督教時代的埃及之間的文化符號,也是希臘羅馬文化與古埃及文化的聯姻。
古埃及人將定都孟菲斯作為其歷史的開端。它是圣地,也是一段回憶,更是在這二者基礎上一段真實的思想史。薩卡拉正是整個孟菲斯墓區(qū)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是被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有第三到第十三王朝的十五座金字塔,也是貴族墓葬、動物木乃伊埋葬極其密集之處。2020年,薩卡拉的考古新發(fā)現,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貓女神神廟遺址及貓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遺存等,被列為當年世界十大考古發(fā)現之一?!八_卡拉的秘密”首次系統公布埃及考古隊在薩卡拉地區(qū)展開自主考古以來取得的重大發(fā)現,追尋信仰實踐的漫長軌跡,包括神圣動物崇拜、貓神巴斯泰特的供奉和貓神祭司喪葬習俗等,解讀薩卡拉作為復古之都的文化意義。
在古埃及后期,國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會動蕩的加劇導致民間對魔法和巫術的信仰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動物崇拜風靡一時。對應特定神靈的動物,如朱鷺、狒狒、貓、鷹乃至鱷魚被成批飼養(yǎng)和宰殺,制成木乃伊售賣給大眾,作為獻給神的供奉或還愿物。 崇拜動物所代表的力量是一種古代風俗,許多動物曾是各原始部族的圖騰。古埃及統一后, 部分地方神成了國神,大多數神祇都人格化了。
其中,貓有著神圣而崇高的地位,貓神巴斯泰特被視為守護與靈性的象征。Bubasteion 是希臘文名字,特指薩卡拉墓區(qū)入口處的貓神巴斯泰特祭祀區(qū)。據考證,新王國時期這里就有一座貓神廟,目前只有部分圍墻保存下來,這是埃及境內存世不多的貓神廟遺址。在古埃及,巴斯泰特有三個重要的崇拜中心,其他兩個為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中部埃及的斯皮烏斯·阿提米多斯。在薩卡拉巴斯泰特祭祀區(qū),自公元前500年以后開始大量埋葬貓木乃伊。與別處不同的是, 薩卡拉的貓木乃伊是埋在千年之前的新王國時期的古墓里。古墓中的貓木乃伊與其他動物木乃伊混雜埋葬,這是埋葬動物木乃伊的常規(guī)做法。
起初,巴斯泰特被視作戰(zhàn)爭女神,象征著兇猛冷酷和軍事力量,后逐漸與同樣掌管軍事和保護士兵的上埃及獅女神塞赫邁特融合,即女神暴怒好戰(zhàn)的時候化身為塞赫邁特,溫柔愉悅的時候化身為巴斯泰特,但二者這種“分工”并不總是那么明確。巴斯泰特集獅子與貓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險與溫和兩面。
在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化身為溫柔家貓的女神更多與母性、家庭與保護產生關聯,并且開始兼具音樂、舞蹈和美等眾多古埃及女神所具備的職能。此次展出的巴斯泰特青銅像則具象地體現了這兩種特質,貓首人身的女神站姿威嚴,身著圖像繁復的長款褶皺裙袍,手中持有古埃及重要的樂器和儀式用具叉鈴,她的身上和腳下還會伴隨有多只小貓以彰顯女神的生育能力和母性光輝。
自第三中間期以來,她被尊崇為與歡樂、生育及保護家庭和孩童有關的女神,作為“布巴斯提斯的女主人”的巴斯泰特在這一時期備受推崇,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朝圣者前來參加盛大的巴斯泰特節(jié)。根據古典作家希羅多德記載,這里的巴斯泰特神廟宏大壯觀,周圍有女神的圣湖圍繞,而信徒會在節(jié)慶期間宴飲奏樂,乘游船在尼羅河上下狂歡,還會到神廟里向巴斯泰特女神祈禱供奉小雕像和貓木乃伊,以期獲得女神庇佑。
“薩卡拉的秘密”板塊還展出了薩卡拉遺址最新出土的10具木棺,時代集中于后期埃及時期,這對于古埃及木棺研究領域是震撼性的重大發(fā)現。出土這些木棺的窖藏緊鄰貓神廟,棺主極有可能是貓神信徒,或者說棺主強調自己作為信徒的而非其他的社會身份。這批彩繪木棺呈現出典型的過渡期特點,既繼承了之前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王朝木棺的基本特征,又在復古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裝飾風格。
其中一具人形棺的臉部呈現綠色,佩有假胡須,還佩戴了尼美斯頭巾和寬項圈,象征著傳說中死而復生的奧賽里斯神,同時也代表著泛濫的尼羅河,將神話元素以具象化方式予以表現。頭部佩戴了標志其成神西去的假發(fā)與同樣象征故去之人的寬領和寬項鏈。與一般的胸飾不同,木棺上的寬領和寬項鏈描繪精細、裝飾復雜,一共分成了十二層,最外部還有一圈吊墜。在寬領和寬項鏈的下方,張開雙翼的努特女神挺身跪坐,上身赤裸,頭上繪有以金色勾邊的太陽圓盤。棺外銘文從中部一直延伸至底座,底座上亦寫有一行銘文。在木棺的背面,假發(fā)的黑色弧線一直延伸到銘文之上,此下又寫有四行銘文。
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發(fā)現了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包括黃金面具、珍貴的珠寶、精美的雕像和壁畫,令人嘆為觀止。著名的“法老的詛咒”,便是傳說他的墓室口刻著神秘的咒語,而幾個最早進入墳墓的人皆因各種原因早死,這一神秘事件使得圖坦卡蒙的名字家喻戶曉。清理工作花費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奢華壯觀,轟動了整個世界,圖坦卡蒙的金面具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發(fā)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熱”,以及大眾文化對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續(xù)關注。
一百年來,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們越來越全面地復原了圖坦卡蒙所處時代的生活場景。而對觀者而言,圖坦卡蒙所處的第十八王朝,古埃及正在發(fā)生什么樣的轉型?為何在此時的古埃及出現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少年法老完成了對傳統的回歸?
此次展覽的第三板塊“圖坦卡蒙的時代”以9歲君臨天下、19歲暴亡的“少年法老”圖坦卡蒙為主角,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為基礎,從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區(qū)進入帝國時代的背景入手,上溯阿蒙神信仰的發(fā)展和十八王朝國王埃赫納吞的宗教改革——這是多神信仰與一神信仰的一次分野,下推少年圖坦卡蒙治下的傳統宗教回歸及后世影響,再現阿瑪爾納時期的驚天巨變,講述埃赫納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讀圖坦卡蒙傳奇的一生。
圖坦卡蒙統治期間,將都城遷回孟菲斯,立下復興石碑,表明回歸傳統的決心。他精心隱藏好王室成員的木乃伊,率領阿瑪爾納的居民走上回歸傳統的道路,并重啟了卡納克與盧克索神廟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圖坦卡蒙時代的藝術具有承上啟下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它不僅繼承了父輩埃赫納39817955c53aedcec20e24e96c387c967bd2f330300662bf91f7d178aabc654e吞的“阿瑪爾納藝術風格”,還復興了古埃及傳統藝術風格,并在外來風格的影響之下,形成了屬于帝國中期的 “圖坦卡蒙藝術樣式”,這種樣式一直影響著第十九王朝乃至后來的王室和貴族藝術。
1931年春季,芝加哥考古隊在試掘時發(fā)現了阿伊時期始建、赫倫布時期完工的葬廟。赫倫布被認為是新王國時期第十九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復了被埃赫納吞改革中斷的阿蒙崇拜而贏得了后世的高度評價。兩尊巨大的紅色石英巖雕像最初立于后門左右兩側寬敞的大廳里,發(fā)現時已經傾倒。除了這尊雕像外,另一尊雕像現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物館。 赫倫布的名字刻寫在所有原文被涂去的位置上方,那里最初寫的是阿伊的名字。然而,雕像的面容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的阿伊,而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這尊雕像包括了基座、軀干和頭部,國王身后有背柱支撐,他的左腳向前邁進?;系你懳氖呛諅惒嫉拿趾皖^銜。雕像底座的后部沒有銘文,國王的四肢和右肩業(yè)已不存,胡須、圣蛇和王冠頂部等細節(jié)一并缺損,左臉和頭巾遭到了毀壞。國王僅僅戴著項鏈和頭巾、穿著短裙,他的名字出現在腰帶扣上,其后斜插著一把隼頭匕首。國王的身體輪廓柔和,大腿上部較為粗壯,面容年輕且優(yōu)雅,鼻翼厚而圓潤,嘴唇線條刻畫細致,上唇很短,雙耳位置相對較高。正如學者張詩淇所說的那樣,人們可以根據目前已知的圖坦卡蒙形象去對照和判斷。該雕像明顯是為了圖坦卡蒙而制作的,但隨后由阿伊制作完成、刻寫銘文并樹立于神廟中,并在最后被赫倫布挪用。
“圖坦卡蒙的時代”展覽敘事與富有節(jié)奏的展廳空間相融合。觀眾將通過狹長走道進入環(huán)繞式的影像空間,目睹年輕法老的生命祭典、共情公元前14世紀的生死別離;而大型雕像附近的留白,則試圖還原從建筑內部眺望外部沙漠所見的宏偉場景,并為兩位法老的雕像對望留出足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