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相傳作者是左丘明,是解釋《春秋》這部書的,古人把對一部書的解釋叫作“傳”,所以后世稱其為《左傳》,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解釋《春秋》的書,流傳到今天的一共有三部,除《左傳》外,還有《公羊傳》和《谷梁傳》。
所以要了解《左傳》,就有必要先說一下《春秋》這部書?!洞呵铩肥且徊坑涊d魯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它所記載的這段歷史時期,后世稱之為“春秋時代”?!按呵飼r代”這個名稱的由來,便是因為《春秋》這部書。不過,在當時并不是只有魯國記載自己歷史的書才叫作《春秋》,其他一些國家記載自己歷史的書也常常叫作《春秋》。在《墨子·明鬼下》中,就提到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梢?,“春秋”本來是當時各國史書的一個通稱,因此墨子說他曾看過“百國《春秋》”。
也有國家把本國史書另起名字的,如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梼杌》,它們和魯國的《春秋》是性質相同的書。所以《孟子·離婁下》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p>
那為什么各國記載歷史的書,名字要叫作“春秋”呢?因為各國這些記載歷史的書,基本都采用了按照年代、時間先后順序編寫的方法來書寫歷史,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編年體”。年代有先后,一年之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先后,于是錯舉春、秋二季之名,用來通指一年。歷史也是一個春夏秋冬之后,緊接著又一個春夏秋冬,于是“春秋”成了史書的代稱。也有學者認為,在上古時期(西周之前),一年只有春、秋兩個季節(jié),所以用“春秋”來指一年。
記載魯國歷史的這部《春秋》,很早人們便認為它經(jīng)過孔子的刪定和整理。這個說法開始于戰(zhàn)國時候的孟子,其后許多學者也這么認為;現(xiàn)代有學者認為《春秋》這部書其實本即魯史,和孔子沒有什么關系,至多孔子曾把它作為教材來教過學生。
《春秋》的記事起止,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始于魯隱,絕筆獲麟。即開始于魯國國君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結束于魯國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在魯哀公十四年,《春秋》中記載說: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西邊狩獵時捕獲了麟。麟,被認為是一種靈異吉祥的動物,本來是有了圣王才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它出現(xiàn)得不是時候,魯哀公也不該捕獲它,所以《春秋》的作者便擱筆于此,不再寫了。
《春秋》記載的內容,大多是政治活動,也有少量自然現(xiàn)象。大約征伐占百分之四十,會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喪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變、地震、隕石、雨雪、水旱災害等占百分之十?!蹲髠鳌分姓f“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那個時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戰(zhàn)爭。這兩種事,成為當時各個諸侯國最主要的政治活動。偏重于記載政治活動,這也是中國歷代史書的一個特色。
《春秋》不僅記載魯國的歷史,也記載周王和其他諸侯國的歷史,所以錢穆先生說它是“一部諸夏的國際史,亦可稱為乃是那時的一部天下史或稱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統(tǒng)觀點來寫的一部世界通史”。
但是,《春秋》記載歷史十分簡略,缺漏的地方也很多。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一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記載的文字總共也只有一萬六七千字,記載一件事最短只用一字,最長也僅四十余字?!洞呵铩返拇朕o比較隱晦,這種隱晦地通過選擇不同的字詞來表達褒貶含義的書寫方法,被后世稱之為“春秋筆法”,例如,同是記載征戰(zhàn),有伐、侵、戰(zhàn)、圍、救、取、執(zhí)、潰、敗等不同的用詞,有時很不容易讀明白,于是就出現(xiàn)了專門解釋、闡發(fā)《春秋》的書,也就是所謂的“傳”—《春秋》也就被稱為“經(jīng)”了。如前所述,這樣的“傳”流傳到今天的有三部,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它們合稱“《春秋》三傳”。
三傳之中,《公羊傳》可能在戰(zhàn)國末期已成書;《谷梁傳》中有大量轉錄或增添《公羊傳》的內容,成書較晚一些,這二傳大概都是到了漢代才寫定?!豆騻鳌泛汀豆攘簜鳌烦3S靡粏栆淮鸬男问絹斫忉尅洞呵铩?,喜歡從中闡發(fā)政治、道德上的微言大義,這是它們的顯著特點。此二傳在漢代由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被稱為“今文經(jīng)”,受到尊崇,被朝廷立于學官,設有博士,成為當時的官方“《春秋》學”,尤其是《公羊傳》,特別受到重視。
《左傳》的成書比《公羊傳》和《谷梁傳》都要早,大概在戰(zhàn)國的中前期。有資料表明,《左傳》在戰(zhàn)國就已開始流行,許多戰(zhàn)國時代的上層人物都喜愛《左傳》并引用其中的文句。但是在漢代,《左傳》并不流行,只在民間個別流傳,和《公羊傳》《谷梁傳》是官學不一樣,它是民間的私學。
西漢末年有一位學者劉歆,在漢王朝國家圖書館看到了這部還是用戰(zhàn)國文字寫成的《左傳》,非常喜歡,他努力想讓朝廷也把《左傳》立于學官,設博士,但最終也沒有結果。《左傳》由于是用漢代人已不太能讀懂的戰(zhàn)國時期東方六國的文字寫成的,所以被稱為“古文經(jīng)”。和《公羊傳》《谷梁傳》相比,《左傳》更注重史事的記載,整部《左傳》大約十八萬字,是三傳里文字最多的。
《左傳》在西漢雖然不被認可,但經(jīng)過劉歆等人的努力,到了東漢以后開始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大學者如鄭眾、賈逵都為《左傳》作注,認為《公羊傳》義短,《左傳》義長,三國時的鐘繇以烹食為喻,戲稱《左傳》是“大官廚”,乃皇家御膳,《公羊傳》為“賣餅家”,是攤販小吃??梢姷搅巳龂鴷r期,它們之間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這反映了《左傳》的價值逐漸被學者們認可和推崇。雖然有劉歆的努力,但《左傳》在漢代卻并沒有得到官學的地位,原因可能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西漢時人們只認為《公羊傳》和《谷梁傳》才是《春秋》的傳,許多人認為《左傳》并不是《春秋》的傳,甚至到了近現(xiàn)代,也有學者認為《左傳》是劉歆偽造的。
其實,事實并不是這樣,《左傳》和《春秋》的關系,在漢代就有學者將之比喻為衣之表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有了《左傳》,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春秋》;反過來,有了《春秋》,才會把《左傳》讀得更明白。
選自《君子時代的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