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吹柔枝,萬樹染春色。
暮春四月,草長鶯飛,楊柳依依。走在通往雁鳴莊的路上,一棵棵楓樹剛剛吐露新芽,和煦的春風里,那火紅的楓葉嬌嫩欲滴,隔著車窗向外望去,就像一團團燃燒的火苗,在明媚的陽光下跳動。
“這道紅楓長廊涉及附近六七個村,長達15公里,栽植優(yōu)質紅楓3萬余株,這是3年前長松為改善家鄉(xiāng)人居環(huán)境、發(fā)展特色溝域經濟出資打造的?!避囎釉诖逯械挠螆@邊停下,此時,園中的櫻花開得一片燦爛,花團錦簇,蜂飛蝶舞,路邊的紅楓整齊列隊,亭亭玉立。熊背鄉(xiāng)雁鳴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國民迎上前來,一邊走,一邊向我們介紹。
“這些年,長松可沒少給俺們村辦實事辦好事,人居環(huán)境打造、發(fā)展村集體經濟、‘五星支部’創(chuàng)建,這些都離不開長松的支持。就說這個游園,以前是個大沙坑,是長松拉土填坑、規(guī)劃設計建造的,你看,和城里的公園沒什么兩樣,村里男女老少有事沒事都愛往這里跑,我們村黨支部也是鄉(xiāng)里唯一的‘五星支部’!”說起這些年陳長松給村里辦的實事好事,王國民如數(shù)家珍,一臉的敬重,也一臉的自豪。
一
1970年,陳長松出生在熊背鄉(xiāng)寺前村,是個土生土長的熊背人。
在陳長松的記憶里,雖然家庭清貧,生活拮據,但淳樸善良的母親是個熱心腸,一生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左鄰右舍誰家有個大小事都跑前忙后。讓他至今難忘的是,母親搟得一手好面,特別是紅薯面條,那些年,村里誰家想吃紅薯面條,都會端著面盆往他家里跑,幾乎家家戶戶都吃過母親的搟面條。不僅如此,母親還一再教育子女要心懷感恩之心,積德行善,多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耳濡目染,陳長松從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善良的種子。
那是13年前的一個冬天。凜冽的北風裹著陰霾撲打著小村,也撲打著一個搖搖欲墜的家。
那天,在村頭一所破敗的院落里,一個只有12歲的少年一邊用自己從山上殺的荊條編煤窯用的“荊笆”積攢學費,一邊看著攤放在一邊的課本背誦英語單詞。他是小智,父親早年外出打工時受傷,高位截癱,從此臥床不起。一夜之間,這個原本就生活困難的家庭仿佛天塌一般。不久,心灰意冷、生活無望的母親撇下病床上的丈夫和年幼的兒子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是爺爺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將他拉扯長大。幾年前,爺爺奶奶相繼離開人世,剛剛12歲的小智不僅要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還要利用放學和星期天、節(jié)假日想方設法掙點兒上學的學費??粗@個可憐又懂事的孩子,陳長松眼睛一熱,淚水差點流了出來。
“孩子,安心讀書,你的學費叔叔包了,每月叔叔再給你200元生活費,希望你能爭口氣,早日成才!”
陳長松沒有食言,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陳長松每月按時資助的生活費使小智沒了后顧之憂,得以安心苦讀,高中畢業(yè)后,順利被一所重點大學錄取。面對每年5000元的高額學費,陳長松又一次站了出來:“還是那句話,學費我包了,每月200元的生活費一分不少!”
多年來,像小智這樣被資助過的孩子,陳長松記不清有多少個,他說:“記不清,也不用記,就是記住了,也從不對外說,一來所做的一切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是應該的;二來也是為了孩子們的尊嚴!”
這些學子們在愛的陽光的照耀下,汲取知識的瓊漿,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有的目前還在求學,有的早已走上工作崗位,或入職大型國企,或成為國家公務員,或從警從軍,或創(chuàng)業(yè)有成……每當聽到這些消息,每當收到這些信息,陳長松就感到莫大的欣慰,總會從內心深處發(fā)出由衷的微笑。
二
窗外陽光明媚,室內茶香氤氳。
走進陳長松簡樸而不失雅致的辦公室,迎面墻上“不忘初心”四個字,瞬間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責任,一種力量。
“做人不能忘本,一個人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過去,要常想想自己從哪里來,才知道該往哪里去!我從小也是一個窮孩子,我深知家鄉(xiāng)那些貧困家庭的不易,憑自己的能力,只要是能做到的,能幫他們多少是多少,我都會盡力去做!”
那是多年前的一個秋日。天空明凈高遠,白云淺淡悠揚,陽光明亮,有些刺眼。刺眼的陽光匍匐在發(fā)黃的草尖上,鋪展在收獲后的玉米地里,一種泥土的味道,混合著柴草的味道和紅薯、玉米的香甜縈繞著小村,久久不肯離去。
那天,陳長松回老家實地考察,為新項目選址。在茶庵村,看到幾位在村頭黃楝樹下閑坐的老人,陳長松上前打過招呼,對一位老人說:“您老有70歲了吧?身子骨看著挺硬朗,平時做過體檢沒有?”
“啥是體檢?”老人問。
陳長松心頭一震。隨后,他又先后問了其他幾位老人,結果,他們壓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體檢,更沒有人做過。
那天晚上,陳長松的心像針扎一樣的疼,徹夜未眠。第二天一上班,就直接去了縣醫(yī)院。
時隔一天,兩輛救護車載著各種檢查設備和醫(yī)務人員來到了茶庵村,一下子就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當鄉(xiāng)親們得知這是陳長松出資4萬元專門聘請縣醫(yī)院的醫(yī)生來為他們做免費體檢,一個個奔走相告,既興奮,又感動。第二天,原班人馬又來到雁鳴莊村。整整兩天,醫(yī)務人員中午忙得只能吃碗從縣城送來的盒飯,晚上一直到暮色深沉,兩個村所有在家的男女老少全部體檢一遍。
“鄉(xiāng)親們都是淳樸善良的,你對他們的一點好,他們永遠都會記得。能為家鄉(xiāng)做點兒好事,我也感到心安!”
2012年,魯山一高搬遷新校址后,遠離縣城,生活設施不健全,數(shù)千名師生洗澡成了一大難題,往縣城去洗次澡,來回得跑十幾里。陳長松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經過實地查看,當即決定出資300萬元建設一座可同時容納600人以上洗浴的太陽能浴池,徹底解決魯山一高師生洗澡難問題。同時,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他又捐資80萬元,為學校建起了一個現(xiàn)代化的塑膠網球場。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濒斏饺婷撠毢螅愰L松心里仍然時時刻刻記掛著那些家庭困難的學子。
早在2015年的時候,經過多年打拼,也經過對市場和魯山優(yōu)勢資源的的深入調查分析,陳長松注冊成立了舜和公司,主要從事農業(yè)特色種植、養(yǎng)殖、生態(tài)旅游、科技開發(fā)及技術轉讓等。2020年,魯山宣布全面退出貧困縣后,陳長松毅然決定以公司名義每年對那些品學兼優(yōu)的困難學生實行獎勵,并將此寫入公司章程。
“從過去的資助貧困生,到現(xiàn)在的獎勵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是一次變革,其本質沒有改變,但卻給了困難學生以尊嚴。”陳長松說,“以前在資助貧困學生的過程中,遇到過這種情況,一方面家庭的確困難,但又不愿落下被救助的名,感覺面子上過不去?,F(xiàn)在變成了獎勵,受資助的學生有種自豪感、榮譽感!從2021年到現(xiàn)在,3年間我們已累計獎勵魯山籍品學兼優(yōu)的困難學生85名,頒發(fā)獎金60余萬元!”
三
20歲離家外出,經營過建材,賣過地板磚,搞過裝修,開過賓館,一路打拼,終于事業(yè)有成。那些年,雖身處異鄉(xiāng),但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2007年,懷著回報家鄉(xiāng)、造福鄉(xiāng)里的赤子情懷,陳長松毅然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20年,魯山宣布全面退出貧困縣行列,脫貧攻堅取得偉大勝利。脫貧后干什么?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振興靠什么?發(fā)展經濟。山溝里該怎么發(fā)展?怎樣幫助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做好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那些天,陳長松滿腦子都是這個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和對家鄉(xiāng)資源優(yōu)勢的了解,他大膽地提出了發(fā)展“溝域經濟”的設想,并在熊背鄉(xiāng)付諸實施,進行大膽探索。
首先,打造良好的人居環(huán)境。人居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依附,也是對外的窗口,是一個地方的形象。青山綠水、藍天MBr9T6d6V84bIqV/jJEiUg==白云、鶯歌燕舞,人人心向往之。熊背鄉(xiāng)地理條件優(yōu)越,不缺青山綠水、藍天白云,重要的是突出特色。經過認真規(guī)劃,2021年,陳長松捐資5萬元,沿熊背河、紅河谷、雁鳴莊溝,在雁鳴莊、茶庵等7個村打造了一條長達15千米的“紅楓長廊”,栽植紅楓樹3萬余株。每當金風送爽,白露初臨,道路兩旁的楓樹紅葉似火,把一條條道路和村莊裝扮得五彩斑斕、流光溢彩,成為一道美麗誘人的風景。
與此同時,陳長松投資1000萬元在雁鳴莊村創(chuàng)建了集養(yǎng)殖、孵化、餐飲、系列保健品加工及觀賞、文旅文創(chuàng)、民宿于一體的鴕鳥養(yǎng)殖基地,發(fā)展壯大集體經濟。一方面,聚焦建設鴕鳥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充分利用鴕鳥養(yǎng)殖周期短、出肉率高、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和不容易生病、不用防疫、便于農戶分散飼養(yǎng)等特點,引進建設了現(xiàn)代化孵化車間,可同時孵化幼鴕1000只,一家農戶每年可輕松養(yǎng)殖10~20只,年收入能達1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注重在科研研發(fā)延鏈強鏈上狠下功夫,先后與中國農業(yè)大學、河南農業(yè)大學、河南牧業(yè)學院等多所高校開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建立了“中國農大教授工作站”“河南農大鴕鳥研究基地”等校企合作項目,打造品牌化、標準化獨具特色的系列飲食產品,以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產品延鏈升值。目前,公司鴕鳥存欄量達1000多只,成為河南省最大的鴕鳥種鳥養(yǎng)殖基地,產品供不應求,打造出一條特色產業(yè)鏈發(fā)展新模式。目前,已有當?shù)睾蛯氊S、汝州等地數(shù)十家農戶分散飼養(yǎng),帶動效果明顯。
魯山是墨子的故鄉(xiāng),在中華文明的發(fā)達史上,正是墨子最早提出“兼愛”思想。千百年來,樂善好施的基因早已融入魯山人的血脈,慈善的火種在魯山大地薪火相傳。從2007年到現(xiàn)在,陳長松在創(chuàng)業(yè)路上步履鏗鏘,事業(yè)蒸蒸日上,也用一顆仁愛之心和無私堅守,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助推鄉(xiāng)村振興,在慈善公益的路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據不完全統(tǒng)計,多年來,他資助貧困學生資金累計近百萬元;“99慈善公益日”捐款50萬余元;連續(xù)6年堅持春節(jié)看望慰問村里120名70歲以上老人及公司所在地困難群眾;為抗擊新冠疫情捐款80萬元、防疫物資30萬余元;為辛集鄉(xiāng)“旱改廁”捐款10萬元;為熊背鄉(xiāng)橫梁河村、張店鄉(xiāng)雷趴村安裝路燈分別捐款6萬元、10萬元……先后兩次榮獲“感動鷹城十大人物”和“省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之星”榮譽稱號,并光榮當選市勞模和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
這個世界,愛有多種,有一種叫偉大崇高;這個世界,情有多種,有一種叫純潔無私?!伴L松”化雨潤萬家,他用他的淳樸和善良,把一件件看似平凡但卻令人動容的故事匯聚成一股愛的暖流,溫暖著一顆顆心靈,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鋪就了一條充滿希望和陽光的坦途,用泥土一樣的品質,在魯山這片豐厚的大地上書寫著他的別樣人生。
作者簡介:
李人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作品見于各級報刊,曾獲河南省報紙副刊獎、《人民文學》“美麗中國全國游記大賽優(yōu)秀獎”、第五屆“強軍杯”全軍網絡文學大賽三等獎等獎項,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國當代散文大觀》《無障礙閱讀學生版精短散文》等選本和中小學試卷,出版散文集《溫暖心靈的陽光》。
責任編輯/孫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