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有個很動聽的名字——響水。聽到這名字時,你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xiàn)出那涓涓清溪,或是潺潺流水?可響水名稱的真正由來,并非如此詩意。
爺爺告訴我,響水地處黃海之濱,瀕臨灌河,河床深闊,潮汐之時水位落差大,水聲轟鳴。因聲音響亮,數(shù)里之外都能聽到,響水由此得名。當(dāng)然,還有另一種說法:當(dāng)?shù)胤窖灾小绊憽迸c“咸”同音,因東臨黃海,地下水咸澀,故名之“咸水”。揭開詩意的面紗,其中竟然是滿滿的苦難與咸澀。
海水又咸又苦,所以當(dāng)?shù)胤窖灾小皰赍X”被叫作“苦錢”。新中國成立以前,以煮鹽為生的鹽民勞動負(fù)荷非常沉重,生活相當(dāng)貧困。長期在灘涂和鹽堿地勞作,鹽民的嘴里是苦的,苦到發(fā)澀。沉重的勞動及鹽水的腐蝕使他們的手上胳膊上打滿血泡,臉龐被毒辣的太陽曬得又黑又紅。汗水順著臉龐滑落,累到不行了,鹽民便直起略駝的背,用手擋著太陽,喘著粗氣……
晚餐后,奶奶的手機(jī)中傳來一段唱詞:“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恰似風(fēng)扶柳……”不怎么懂戲曲的我聽得真切,奶奶在一旁道:“越劇嬌美溫潤,柔和婉轉(zhuǎn),兩相對比,淮劇就顯得太過悲苦凄涼了。”我一下子想到,或許是淮劇本身便源自昔日的鹽堿地,是由最底層最悲苦的鹽民傳唱而來。地域不同,方言有別,其中密碼,各有特征。蘇北灘涂的困苦,形成了淮劇悲戚傷感的風(fēng)格;吳越地區(qū)的豐饒,則造就了呢喃軟語的甜美氣質(zhì)。又有幾多年輕人能品味得出其中深意?
方言,是來自地域生活的密碼。我們從中讀到了昨天的苦澀,也讀出了今天的幸福,或許,其中還寄托著對明天美好生活的憧憬,等待我們在未來的旅途中慢慢解讀。
(指導(dǎo)教師:潘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