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滄州的公益團隊中,一說起張之純,大家都交口稱贊。他30多年如一日,一直在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特別是近些年,更是拿出家庭收入的一半來做公益。多年來,他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目前已有300多場。2024年1月,張之純被評為“滄州好人”。
家風傳承,樂于助人
56歲的張之純是高新區(qū)高莊子村人,因幾代人樂于助人、樂善好施,一家人在村里德高望重。張之純的父親在天津一工廠當廠長幾十年,所積財物除了家用,幾乎都用來救濟貧困人家。所以,張之純從小就對奉獻有著更深的理解,只要碰上需要幫助的人,他都盡全力幫他們渡過難關。
時光回轉(zhuǎn)到1994年,張之純在當時的滄州機床廠工作,作為普通工人,他的收入并不多,而且還要養(yǎng)家糊口。那一年,他的一個同事得了腦瘤,因無法工作,沒有了收入來源,讓本不富裕的家庭越來越貧困。張之純得知情況后,和其他兩個朋友湊了5000元錢資助同事做了手術,還每年給他1000元錢用于買藥和生活開銷。
隨后,為了改善生活,張之純跑起了運輸,路途中所做的善事也越來越多。1998年夏天的一個下午,他拉著貨行至孟村縣趙河村。顛簸中,他忽然聽到有人喊救命,循聲望去,定睛一看,路邊的水塘里,一個孩子正在水里掙扎著喊救命,眼看就要沉入水中。張之純馬上停下車,跑向水邊,當他跳入水中時,孩子已經(jīng)沉了下去。為盡快找到孩子,他一個猛子扎下去,把孩子撈了上來。這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張之純把他抱上岸時,孩子已經(jīng)沒有了意識。這時,張之純趕緊給孩子做了人工呼吸、腹部按水。聞訊趕來的村民們又給孩子做了控水。在大家的一番急救下,孩子終于蘇醒過來。見孩子得救,張之純也松了口氣,拖著濕噠噠的衣服開車回家。之后,孩子家長聯(lián)系到他,想要上門感謝,被他婉言拒絕。
這樣路遇的突發(fā)事件,張之純遇到過很多次,每次他都是毫不猶豫地沖上去救死扶傷。
拿出家庭收入一半做公益
做公益,獻愛心,從來不是口頭的表達,這份實踐在張之純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深刻。
2014年,他加入河北省公益協(xié)會,第一次與大家參與的公益活動就是去滄州市榮軍院慰問老榮軍。聽著老兵們講述的戰(zhàn)斗故事,感受著他們?yōu)閲鵀槊?、浴血?mark style="position:absolute;left:-100000px;">I+Gh+DLdss/Hgxw+rNKSficRHgZyFVLH+hGYBqc3BPI=場的戰(zhàn)斗精神,張之純一下子被感染了。他決定自己以后的公益方向就是利用線下線上多方面宣傳紅色資源,宣傳國防知識,開展國防教育活動。這一干就是10年。
公益是啥?就是奉獻。他和妻子商議,能否拿出家里的一半收入去做公益?答案是肯定的。妻子郭秀芹的支持更讓他義無反顧,做起了一個“全職”公益人。每次活動,出資的是他,組織的是他,活動現(xiàn)場的維護還是他。
10年來,張之純開展各類公益活動300余場,帶動了數(shù)萬人參與活動、奉獻愛心。
一家公益人
熱心、奉獻,是張之純家的家風。每次活動,妻子幾乎都會跟他一起去。兩個女兒從小目睹父母的愛心善事長大,樂于助人成了她們的分內(nèi)之事。
大女兒張麗英在滄州義工協(xié)會做公益已經(jīng)8年,幾乎每次組織活動,她都要參與,給敬老院老人包餃子、給社區(qū)老人們理發(fā)、給貧困孩子們送溫暖……講起自己的公益路,張麗英滿臉的笑容。
二女兒張麗黎大學學的表演專業(yè),工作后跟父親走上了公益之路。很多講解工作、創(chuàng)意活動都是二女兒負責。二女婿是一名退役軍人,在國防教育活動中,擔任講解員,多少次活動中盡心盡力,體現(xiàn)了一名退役軍人的社會擔當。
前兩年新冠疫情期間,張之純夫妻是所在小區(qū)的第一批志愿者,他們自費買口罩、送口罩,入戶為居民們送生活用品、為社區(qū)防疫人員送方便面、面包等防疫物資。女兒女婿們在各自居住的小區(qū)都加入了志愿服務隊伍,捐款捐物,投入抗疫。
一家都是公益人,他們的善舉帶動了很多人。每年的高考,他們都會組織小區(qū)愛心人員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為孩子們保駕護航。這樣的活動,張之純已經(jīng)堅持了10多年。
2024年4月12日,滄州市國防教育志愿者聯(lián)合會成立,張之純擔任會長。此后,張之純會長組織了多場退役軍人志愿者進企業(yè)、進學校、進社區(qū)等公益活動,并在滄州軍分區(qū)等部門的指導下,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了全民國防教育宣講活動,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進一步濃厚了滄州市全民國防教育的氛圍,促進國防和雙擁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