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五代,說的是北京張氏景泰藍制作技藝傳承。
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張玉安先生出生于1958年,是張氏景泰藍工藝第三代傳人,如今他是京城景泰藍原八大老藝人中,唯一還在從事景泰藍技藝的后人。
景泰藍即銅胎掐絲琺瑯,它興盛于明代景泰年間。
清末,景泰藍成為重要的中華名品,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參展的1279件中國工藝品中,景泰藍占68.9%。
百年前,民間出現了專門作坊,專做歐洲訂單,其中北平有一間叫“德成”的作坊,張氏前輩曾在此作坊從技過,百年之后,張氏后人張玉安,實現了中華景泰藍藝術的新超越。
壺
見過茶壺,太多的款樣。清代景泰藍的茶壺,較之景德鎮(zhèn)的紫砂壺,富麗堂皇,多是擺放在多寶閣里,而不是待客的茶桌上。忽一日,見了一款壺,不同以往的傳統(tǒng)景泰藍壺樣,器的簡約,似是見了明代的椅子,方方正正,體無贅飾。
制器者張玉安先生說,此款景泰藍壺是他所制,具有歐美風格,壺身藍色的韻,泛著幾百年藝人的彩,有光,不耀;有飾,不炫。
“這款壺的紋飾是訂貨方指定,我們按要求使用的純手繪完成,采用銅胎畫琺瑯技藝制作。作品名為《記憶的永恒》,是為英國女皇做的專制禮物,紋飾采用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于1931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該畫現藏于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睆堄癜舱f。
壺面紋飾:一片靜寂的海灘,一只長睫毛下閉合的眼睛,一個似魚似馬的怪物,一個平臺,一棵枯死的樹,一個布滿螞蟻的金屬盤和三只鐘表……這些物象風格,顯然與中國傳統(tǒng)紋飾不同,張玉安反復品讀這件繪畫作品,用中華景泰藍技藝完美呈現。美美與共,藝術跨文化、跨思維、破禁錮,成為生活與藝術共融的美器。
我第一次會面張玉安先生。張先生衣著樸實,個子不怎么高大偉岸,而嘴角的笑,話與不話,都是掛著的。
得知張先生除了景泰藍壺還制作景泰藍沙發(fā),于是我產生了執(zhí)念,定要坐一坐那世界上每一款只制了五件的景泰藍沙發(fā)。
器
一個田間農作物初綠的村落,坐落著一個景泰藍產品走向世界的工藝廠。
景泰藍燒造工作間,是一間很高的寬敞廠房,一件巨大的銅胎大瓶,完成了焊絲工序,正從爐中徐徐升起,3米之外,已是炙熱得難以再往前靠近。
張玉安說:“景泰藍沙發(fā),也是從這座爐中燒制出來的。”
眾知,以技制物,可一法多型。但因地域、傳習、派系等多因,藝術的呈現會是形制有異。明代《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說:“……一法多種,一種多器。”張玉安以幾百年景泰藍制作之法,完成了外國人所設計的西方人青睞的景泰藍實用物——沙發(fā)、茶幾。
2017年,張玉安見了一位英籍澳大利亞人馬克·紐森,這位喜歡中華景泰藍藝術的世界著名工業(yè)設計師來到北京尋求合作。馬克·紐森,是世界上最多產、跨度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
張玉安接了這項具有極高藝術要求器物的訂單。
他說,想挑戰(zhàn)一下這類異形且復雜的藝術品生產?!罢娴氖怯须y度,不過我喜歡琢磨,愿意嘗試創(chuàng)新,雖然對方給的合作價格不高,我卻珍惜這次得以創(chuàng)新的機會。”
其實,當時張玉安的北京華藝景泰科貿有限公司生產廠房沒有可以完成沙發(fā)器型的焊絲工藝燒造爐,他們廠現有的小爐,不足以容下大器型的沙發(fā)
“器型快2米了,小爐子沒有能轉彎、翻個兒的量。我們談定不久,廠里開始改爐子,從原來的3米深,改為5米深,為了求得相對穩(wěn)固的溫度,也把原來燒煤,改成了燒天然氣。煤改氣后的技術嘗試了一段時間,俗話說,景泰EpA65Fg4p0ntcjZUHfIKTg==藍是火里求財的行當,火候差幾秒和超幾秒都不行,提前或者過火候了,幾秒的誤差都會使得前功盡棄,前面掐絲、點藍等所有工序都報廢了?!?/p>
張玉安和團隊人員一起,廢寢忘食地研究、試驗。生產中,他們細化到每個工序細節(jié),比如從爐中吊起器物,使用電葫蘆,萬一停電怎么辦?于是安裝了手搖裝置,以備停電之需;溫控上,也加裝了相應的裝置。
繃著勁兒干一件事,還非要干成不可,張玉安屬于這類有耐心的藝術家。他沒日沒夜地翻閱資料、琢磨一次次失敗的因素,一千多天的實驗,所制的沙發(fā)、桌子都失敗了。
最終難題沒有杠過張玉安,經過三年多無數次失敗,馬克·紐森設計的沙發(fā)器型,以景泰藍制作工藝完成,面世。
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張玉安與世界著名設計師馬克·紐森設計的作品在瑞士、法國、英國、美國等世界各地展出,收藏家紛紛前往參觀,一個造型一個花紋全世界只做五件,景泰藍沙發(fā)頓時在收藏界名聲鶴起。
雙方合作愉快,勤于火中求藝的張玉安根據馬克·紐森的設計,開始生產景泰藍桌子。“桌子是生產工藝上要求最高的,最終我們成功了。”
七年,張玉安奔波在北京和香河之間,最終他在景泰藍工藝上,跨越幾百年歷史之后,給世界呈現出一種中國智慧,一種實用之器。他是低調的,性情是溫和的,而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力是經過無數次千度高溫淬煉過的。
張玉安所制景泰藍沙發(fā)、茶桌,是目前尺寸最大的景泰藍藝術品家具,在美國紐約頂級藝術品展覽會展出時,轟動了整個展會,各大媒體頭版報道,張玉安把中國傳統(tǒng)景泰藍工藝推向了世界,獲得西方收藏界的極大認可。
史
張玉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家族傳承。
張玉安爺爺張金寶,曾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進入清代農工商部工藝局下設的景泰藍匠作處從事掐絲工藝,民國初年在北京“老天利”“德潤號”“德昌號”“德興號”等景泰藍作坊繼續(xù)從事掐絲工藝。后因在京生活拮據,照顧家庭,即回家鄉(xiāng)昌平務農,生活極為艱難。一日,他得知有京城的人來村里招景泰藍學徒,即刻讓兒子張殿鴻(也有史料記載為張殿洪)前往,張金寶徒有好手藝,卻無實現之道,遂把希望寄托在兒子張殿鴻身上。
張殿鴻從老家來到京城,開始了傾其一生的景泰藍制作技藝,并成為行業(yè)佼佼者。在1956年2月2日的新華社新聞稿中,有張殿鴻作為全國政協(xié)會議列席人員的記載;1965年,輕工業(yè)部出版了手工業(yè)三史叢書之一《藝人今昔》一書,此書收錄了全國當時最著名的工藝家:“主人公是著名的民間藝術家或能工巧匠,有蘇繡藝人金靜芬,泥人張,面人湯,景泰藍藝人張殿洪……”
張殿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唯一一位多次接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代國家領導人接見的景泰藍老藝人。
續(xù)
張玉安先生的家庭,是一個藝術之家。他父親從事景泰藍制作技藝;愛人朱琳在景泰藍鍍金車間工作;岳父在華藝景泰藍廠從事過點藍工藝;岳母則在掐絲工序,后調至象牙工藝工作。
張玉安說:“我爺爺從事的是掐絲工藝,爸爸先是點藍后精于燒焊工藝,我學的是掐絲、點藍,對于父親精通的燒焊也能上手,鍍金、磨光也行。幾十年干這一行,各種工序必須了解,產品設計完成后必須考慮到工藝是否能實現?!?/p>
張玉安女兒張靜思,已隨父親學藝20余年,從小耳濡目染,在掐絲、點藍等工藝上已熟能生巧。
張先生對孫女的培養(yǎng)則是從景泰藍的傳說開始,李思琪繪聲繪色地給小朋友講述傳說,還掌握了簡單的點藍、刻銅等工藝,成為校園內的小小藝術家。
世間非常之事,造就非常之人。一家五代,癡情一種工藝,延續(xù)國粹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