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對于中國宮廷鐘表收藏的集大成者,可謂故宮博物院。因為精品古代鐘表的稀缺性、精美性、精密性,以及歷史流傳的原因,除故宮博物院以外,外界的古代鐘表文物收藏都可謂是鳳毛麟角。在故宮博物院內,除了文物庫房的收藏以外,大部分的精美古代鐘表文物都存放于鐘表館。鐘表館也是故宮博物院向公眾展示古代宮廷藏制機械鐘表的一扇窗口,對于故宮博物院鐘表館的歷史研討,是頗值得查究和玩味的。
鐘表館作為故宮博物院內一項深受觀眾的常設展覽,在2019年迎來了它的新一次布陳。鐘表文物在古鐘表修復組的精心保養(yǎng)與運輸下,從奉先殿轉移至其南部的南群房。鐘表館類似這樣的搬遷工作,已不是第一次。自從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鐘表館幾乎伴隨著故宮博物院在新中國的成長、發(fā)展并隨之進步。回顧鐘表館的展覽歷史,了解故宮博物院展覽布置思路、構想的更新、與時俱進,更十分必要。
鐘表,是人類計時工具中最晚出現(xiàn)的品類。對于明清兩代宮廷來說,鐘表都是不可或缺的收藏品或玩賞品。民國初年,古物陳列所成立,在那時,曾接收了一批來自熱河行宮、沈陽故宮及各個行宮內的各類文物,在紫禁城前朝的武英殿、文華殿等處展陳供人參觀,其中在武英殿內即有文物鐘表的相關展覽。據郭福祥先生《十年來宮廷鐘表史研究述評》一文,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后,鐘表陳列設置于內廷東路的永和宮和其后殿同順齋。從現(xiàn)存的展室圖片看,當時的陳列比較簡陋,只是將文物鐘表羅列擺放,并罩蓋著原來的玻璃鐘罩。那時的觀眾,可以見到鐘表使用的原始狀態(tài)。
新中國成立后,據故宮博物院內存檔案,鐘表文物的相關展覽繼續(xù)開館陳設。1950年,有同順齋、永和宮;1951年,有怡情書史等,共三處宮殿陳列有鐘表文物展品。其中同順齋處命名“同順齋鐘表機人陳列室”,存有如執(zhí)槍吸煙機械人、執(zhí)籃弄鳥機械人、小兒戲羊八音盒、幻術機械人、銅鍍金亭式鐘、山子鳥音水法鐘、銅鍍金嵌石琺瑯寒暑風雨表、鳥音籠、銅樓大座鐘、銅鍍金鑲石掛表等鐘表類文物陳列共計四十二件;永和宮處命名“永和宮鐘表陳列室”,存有如銅質嵌琺瑯鳥音籠、銅鍍金鑲瑪瑙轉玻璃花表、銅鍍金四象馱水法轉人物鐘、銅鍍金轉水法馬馱人打鐘、銅鍍金料轉球盆景玩具等鐘表類文物陳列共計五十七件;怡情書史處命名“怡情書史鐘表陳列室”,存有如銅質嵌琺瑯鳥音籠、銅鍍金開門人打鐘、銅鍍金太平有象水法鐘、銅鍍金山子轉鴨鐘、彈琴轉盤機械人等鐘表類文物陳列共計三十四件。據檔案記載,怡情書史陳列室中,有若干藏品與同順齋藏品名稱重合,或可能是由同順齋移置怡情書史所致。這是故宮博物院新中國成立后對宮廷鐘表相關展陳的最初記錄。
1951年,據檔案記載曾有計劃辟英華殿正殿作鐘表文物展室,陳列部王世襄及群眾工作部金書琴等同志亦曾已擬定參觀路線等等,當時計劃將故宮西部諸區(qū)域作為參觀鐘表館之觀眾路線,最終擬設鐘表陳列區(qū)于英華殿內。這個方案或因資金或因其他問題,由馬衡院長批示暫緩實行,并擬以永壽宮代替英華殿開放為鐘表陳列室。
1955年,據故宮博物院內檔案記載:“……隨著國民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擔負能力也已充裕,我院為響應增產節(jié)約運動……在坤寧門東板房開辟為鐘表陳列室,售票參觀?!辈⑶覍㈢姳戆磿r開動,開動時每人收費一角。該計劃上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王冶秋局長批示緩行。按鐘表館直到此前,應該都是采取免費參觀的辦法。
延至1956年,開放鐘表陳列室售票參觀規(guī)定編制完成。其中,據檔案載:“我院鐘表陳列室遷移在坤寧宮東板房陳列,較前擴大約三分之一,以中國自制鐘表(廣東、蘇州及御制)為主,并陳列外國鐘表及機器人等,并擬于陰歷春節(jié)開放?!辈⒅贫司唧w的鐘表陳列室售票開放辦法,主要內容有參觀票價、開動次數、參觀人數、保養(yǎng)機件等的要求及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可以說是鐘表陳列室開放制度的最初樣貌。在此一時期,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廣州鐘表是作為“中國自制鐘表”的一項進行參觀展示的,這說明在當時樹立國家民族自信的過程中,廣州鐘表是作為一項民族手工業(yè)驕傲的結晶而陳列的。
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在坤寧宮東板房展覽三年有余的鐘表陳列展,因應坤寧宮為實現(xiàn)中路陳列的全面規(guī)劃,將鐘表移陳至御花園欽安殿。又,同年,陳列部提出在崇敬殿開辟鐘表第二展室,陳列掛表、懷表、手表、小型鐘等較小體量的鐘表。后得到批示將這些小型鐘表并入怡情書史的生活展內展陳布置。年末,陳列部又提出了一套完整細致的鐘表陳列改陳大綱,地點為皇極殿,這次大綱,內容考慮更加充分,展品種類較之以前又擴充豐富不少。結合當時社會政治環(huán)境,目的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其中,陳列中從日晷、滴漏作為起始,以廣做、蘇做、宮廷御制自鳴鐘為主,國外鐘表、玩具、八音盒等為輔。展覽要求“國內展品占全部的60%以示我國計時器悠久的歷史,國外展品占全部40%”。1961年,宮廷歷史組提出了鐘表改陳方案,撤除一些機器人、八音盒等,代以更加豐富的廣鐘、荷花缸盆景鐘等中國制鐘表,這期間,鐘表修整組參與了修理維護工作。
1964年,因鐘表展覽的歡迎程度不斷增加,院內對鐘表展室擬進行改造。解決了坤寧宮東長房鐘表陳列室室內通風等問題,改造了室內地面及參觀環(huán)境,提高了觀眾參觀的舒適度及滿意度。
1973年,宮廷歷史組決定對院藏的一千五百件鐘表進行劃級工作。這項劃級工作,按鐘表的機械構造、造型、時代、產地等方面的不同情況進行編定。修復廠的徐芳洲、馬玉良等同志主要進行了劃級工作。這項工作,也為做好今后宮廷鐘表的科學保管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979年,拍攝了“故宮鐘表”這一紀錄片,該片之后在故宮博物院鐘表館常年循環(huán)向觀眾播放。
1980年,故宮鐘表展覽由坤寧宮東板房移陳奉先殿,這是鐘表館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移陳。如果說奉先殿鐘表陳設之前,這項展覽都是以鐘表陳列作為名稱,那么奉先殿鐘表陳列,可以說是第一次以“鐘表館”的名稱而聞名于世的。據檔案記錄,1981年3月14日,是奉先殿鐘表館正式面向觀眾開放的日期,此前三天,是預展時間。自鐘表館正式開放后,當年年底統(tǒng)計,每天平均參觀人次達到3000人,觀眾數量多時每日曾多達6000人。也是在這次改陳過程中,奉先殿恢復了原有的工字型殿宇形制。
1999年2月,故宮博物院啟動了珍寶館、鐘表館兩館的全面改陳工作。新鐘表館展廳總使用面積1630平方米。其中前殿為1003平方米,后殿為537平方米,工字廊為90平方米。展出清宮自十八世紀以來所收藏的一百七十多件鐘表。前殿作為鐘表展品的主展示區(qū),西側,開辟有清宮造辦、廣州精華、蘇州之韻等三個主題展示區(qū);東側,分別為英倫遺珍、世家杰作、名匠精品等三個主題單元。奉先殿大殿中央,展示銅壺滴漏、木雕樓式自鳴鐘、紫檀木雕樓式大更鐘等三座大鐘。工字廊內,設置了重點文物展示區(qū),如銅鍍金寫字人鐘、銅鍍金鏨花荷花缸鐘、銅鍍金象拉戰(zhàn)車鐘、彩漆描金群仙祝壽樓閣式鐘等。后殿為輔助展示與表演區(qū),表演區(qū)內,陳列有可開動鐘表共計九件;東側兩次梢間內設計了一間宮廷建筑景觀陳列區(qū);西側兩次梢間為視頻演播間,用影像手段表現(xiàn)鐘表的機動形態(tài);其他地點陳列展出了插屏鐘、掛鏡鐘、鳥籠鐘等展品。2004年,這次鐘表館換陳完成。在此之前,據檔案資料,曾有地下展廳鐘表館的初步設想,增大展廳面積、疏朗陳列等設計元素,是那次設想的特點。
2019年1月,鐘表館完成了新的一次換陳。這次換陳,新的設計理念、新的布置方式、新的創(chuàng)意點紛紛出現(xiàn)。故宮博物院文??萍疾抗喷姳硇迯徒M的全體同仁,對展出的鐘表文物進行了細致科學的清理工作,使得展陳在柜中的古鐘表文物煥發(fā)了新的生機。
宮廷鐘表收藏是故宮博物院重要的藏品門類,自建院起,就已設置了專門陳列室展出相關文物。鐘表館雖幾經更易,但一直都以專館形式向觀眾開放。今天,鐘表館已經成為我院開放時間最長的展覽,吸引了海內外的大量觀眾,成為我院陳列展覽的知名品牌。我們有理由相信,新鐘表館必將迎來全新的時代,也將更加精彩地為觀眾服務。
參考文獻:
《十年來宮廷鐘表史研究述評》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