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琴戲作為山東省臨沂市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傳于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方言的多樣性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多元地域性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方言音韻為基礎構建的蘭山柳琴戲唱詞,其音聲與其藝術特色、藝術生命力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以錢茸先生的語言音樂學理論為方法論指導,可以選取唱詞音聲的分析模式作為切入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蘭山柳琴戲唱詞音聲形態(tài)。
【關鍵詞】語言音樂學 蘭山柳琴戲 唱詞音聲 地域性音樂價值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8-0020-06
中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突出表現(xiàn)在以多民族、多方言為基礎的地域性音樂樣式上。各個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品種之間,主要的差異在于語言(方言)的不同。語言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二者緊密相連。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便學會了利用聲音來傳遞消息,在漫長的人類文明進化歷程中,聲音逐漸分化為語言和音樂。其中,具有符號性質的溝通媒介發(fā)展成為語言,而具有審美性質、能夠傳情達意的聽覺藝術則演變成為音樂。語言包含音質、音高、音強等要素,音樂也有音色、音高、音強等屬性與之相呼應,二者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下彼此交融,互相影響。
在中國戲曲中,聲樂演唱的核心部分是由唱腔與唱詞組成。唱腔,作為戲曲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展現(xiàn)藝術魅力的重要手段,演員通過運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唱詞,從而塑造人物形象。唱詞,則是戲曲中用于歌唱的文字,它兼具文學與音樂的“雙重身份”:當其獨立存在時,以表義為主,具有文學性;當其用于演唱時,則具有音樂性,其中的唱詞音聲便是其音樂成分的體現(xiàn)。當唱詞音聲作為音樂符號時,它分為兩部分,即唱詞音聲本體和其對唱腔產生影響的音聲部分。由此可見,唱詞音聲居于核心地位,是構成地域音樂價值的基礎元素。
柳琴戲是山東省臨沂市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安徽、江蘇、河南等地也廣為流傳。參照錢茸先生關于“唱詞音聲解析”的理念①,筆者以蘭山柳琴戲為例,依據(jù)“唱詞音聲雙六選點”的分析模式②,從蘭山柳琴戲唱詞的方言語音依托、顯性音樂特征、隱性音樂特征三方面進行解析,進一步說明蘭山柳琴戲的地域化特征及價值。
一、蘭山柳琴戲唱詞的方言語音依托
蘭山柳琴戲唱詞以山東省臨沂市的方言語音為基礎,臨沂方言屬于漢藏語系中的中原官話兗菏片。筆者根據(jù)《臨沂方言志》中“蘭山音系”部分的記載,將蘭山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情況歸結如下③。
(一)蘭山方言聲母
蘭山方言的聲母共有25個(含零聲母)。
從表1可以看出,蘭山方言的聲母共有八種發(fā)聲方法,其中最常使用的是清擦音,共五個;不送氣清塞音、送氣清塞音、不送氣清塞擦音、送氣清塞擦音、鼻音,各三個;濁擦音、邊音,各兩個。
(二)蘭山方言韻母
蘭山方言韻母共有37個。為方便柳琴戲唱詞音聲的分析,筆者將蘭山方言的韻母分為四類,即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鼻化音。
(三)蘭山方言聲調
各地區(qū)方言調類都是由古代漢語的四聲系統(tǒng)發(fā)展下來的,為平、上、去、入四聲系統(tǒng),每一類又按照聲母的清濁分陰陽,故一共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類。現(xiàn)在各地區(qū)方言語調也都沿用古代漢語四聲系統(tǒng)的舊名而有所增減。蘭山方言的聲調有4個(輕聲除外):陰平(調值214)、陽平(調值53)、上聲(調值55)、去聲(調值312)。
二、蘭山柳琴戲唱詞音聲的顯性音樂特征
參照“唱詞音聲顯性音樂符號六選點”④,筆者從五個方面論述蘭山柳琴戲“顯性音樂特征”。
(一)代表性地域唱詞音聲
蘭山柳琴戲的唱詞基本沒有文白異讀現(xiàn)象。在做調查時,當?shù)囟辔焕蠋熣f過:“柳琴戲是臨沂地方小戲,用字比較簡單,基本使用臨沂方言的本字。”蘭山方言與普通話的語音相比,它的音聲有其富有地域性色彩的獨特之處。筆者參照《臨沂方言志》歸納如下。
1.聲母的差異
普通話少數(shù)讀[s]、[ ]、[ ]聲母,在蘭山方言中讀[ ]、[t ]、[t ]。例如“鄒”,普通話為[ au],蘭山方言為[t ou],再如“側”;普通話為[ ],蘭山方言為[t ]。
普通話自成音節(jié)的開口呼零聲母,蘭山方言會帶上一個輔音聲母。例如“兒”,普通話為[ r],蘭山方言為[ ],后帶一個[ ];再如“愛”,普通話為[ai],蘭山方言為[ ]。
2.韻母的差異
普通話讀[ai]([uai])、[au]([iau])等復合元音韻母,在蘭山方言中讀[ ]([i ])、[ ]([i ]),例如:蓋[k ]等。
普通話[an]、[ian]、[uan]、[yan]和[ n]、[in]、[u n]、[yn]這兩組前鼻音尾韻母,在蘭山方言中讀成鼻化音[ ]、[i ]、[u ]、[y ]和[e]、[ie]、[ue]、[ye],如心[ ie]。
普通話[o]、[ ]兩個韻母,蘭山方言合為一個[ ]。例如“波”,普通話為[po],蘭山方言為[p ];再如“遮”,普通話為[t ],蘭山方言為[t ]。
普通話[ie]韻母,在蘭山方言中分化為[i ]、[i ]兩個不同的獨立韻母。例如“姐”,普通話為[t ie],蘭山方言為[t i ];再如“解”,普通話為[t ie],蘭山方言為[t i ]。
普通話讀[o]、[ei]、[ai]、[ ]四個韻母的曾梗攝開口入聲字,蘭山方言讀為[ei]韻母。例如“麥”,普通話為[mai],蘭山方言為[mei];再如“隔”,普通話為[k ],蘭山方言為[kei]。
3.聲調的差異
(1)調類差異
蘭山方言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跟普通話基本一致,但存在少部分古入聲字與普通話歸屬調類不同,如古清聲母入聲字,蘭山方言歸為陰平,普通話分歸四類;古次濁入聲字,蘭山方言歸為陰平,普通話則歸為去聲。
(2)調值差異
普通話陰平調值為55,蘭山方言陰平調值為214;普通話陽平調值為35,蘭山方言陽平調值為53;普通話上聲調值為214,蘭山方言陰平調值為55;普通話入聲調值為51,蘭山方言入聲調值為312。由此可以看出,柳琴戲所使用的蘭山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調類相同,調值差異較大。
(二)導引特色發(fā)聲的特殊音色
蘭山方言中有大量的鼻化音,例如[ ]、[i ]、[u ]、[y ]、[e]、[ie]、[ue]、[ye]等,有非常豐富的鼻音色彩。在漢藏語系傳統(tǒng)聲樂品種中,鼻音具有普遍性,多運用鼻音走腔體現(xiàn)中國韻味。
(三)蘭山柳琴戲唱詞音聲中的色彩對立現(xiàn)象
通過前文對蘭山方言“聲母”部分的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蘭山方言中存在兩種色彩對立的唱詞音聲,即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對立、清音與濁音的對立。
蘭山方言中,除了鼻音和邊音以外的輔音,共有六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對立,分別為清塞音類的[p]與[p‘]、[t]與[t‘]、[k]與[k‘],以及清塞擦音類的[ ]與[ ]、[t ]與[t ]、[ ]與[ ]。
“濁音清化”現(xiàn)象使得許多方言失去了清濁對立的音聲色彩。蘭山方言中保存著兩組輔音類清音與濁音的對立,分別為[ ]與[ ]、[x]與[ ]。清音、濁音的對立使得蘭山方言音聲色彩比普通話及一些沒有濁音的漢語方言要豐富一些。
(四)蘭山柳琴戲唱詞襯字情況⑤
襯字、襯詞,顧名思義,就是在唱詞中不表達實意的字或詞。在柳琴戲唱詞中,大量應用襯字、襯詞來烘托情感,增強了柳琴戲的鄉(xiāng)土氣息。
1.句首襯字
句首襯字是指用于一句唱詞進入前加的字或詞。
2.句中襯字
句中襯字是指出現(xiàn)在唱詞中的字或詞,它們的主要作用是為了豐富唱腔和增強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力。
3.句末襯字
在柳琴戲中,句末襯字也經常使用。它們通常出現(xiàn)在某一句下句腔的末尾處,有時則用于最終結束部分用以拖腔。
筆者統(tǒng)計了柳琴戲部分傳統(tǒng)劇目唱詞襯字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單個襯字有“哪”“哎”“啊”“安”“來”“哈”“喲”等。其中,常常單獨出現(xiàn)的是“哪”“哎”“來”等。其余多為多個襯字組成的襯詞,有“啊衣”“哪啊衣”“哎呀”等,大多用于句末拖腔。
從蘭山柳琴戲襯字的使用情況來看,常用的大多為中性襯字,但也存在體現(xiàn)蘭山方言特點的襯字。
(五)蘭山柳琴戲唱詞用韻情況
柳琴戲唱詞音聲的“認同回歸和諧審美現(xiàn)象”⑥主要表現(xiàn)在唱詞的押韻上。
1.曲韻存在情況
柳琴戲是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唱詞所用的是山東地區(qū)的戲曲韻轍,該韻轍與通用的“十三轍”基本相同。
(1)用韻方法
柳琴戲的用韻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由藝人根據(jù)自己的演唱水平以及自己掌握“篇子”的多少來確定,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句句押韻;二是按劇目主人物名字定韻,例如《休丁香》,丁香是主要人物,因此就以“香[ia ]”定韻,為“彷徨”韻;三是根據(jù)劇中設計的主要情節(jié)或道具定韻,例如《趙美蓉觀燈》,“觀燈”為劇目主要情節(jié),故以“燈[ ]”定韻,為“宮聲”韻。
(2)用韻規(guī)律
柳琴戲用韻規(guī)律大都為一段唱詞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非常注意平仄。柳琴戲唱段是多種上句腔與多種下句腔自由組接而成,唱詞多用詞牌【娃娃】【羊子】這兩種定格唱詞以及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等對偶句唱詞。
(3)柳琴戲唱詞韻轍頻率統(tǒng)計
柳琴戲常用“十三道大韻”,分別為“宮聲”韻(韻母為[o ]、[io ]、[ ]、[i ])、“天仙”韻([an]、[ ]、[ian]、[i ]、[uan]、[ua]、[yan]、[y ])、“彷徨”韻([iɑ ]、[ɑ ]、[ua ])、“親身”韻([ n]、[e]、[in]、[ie]、[un]、[ue]、[yn]、[ye])、“徘徊”韻([uai]、[ai])、“鐵血”韻([ie]、[ye]、[ue])、“爬沙”韻([ɑ]、[iɑ]、[uɑ])、“知希”韻([ ]、[ ])、“拍灰”韻([uei])、“撲蘇”韻([u])、“丑?!表崳╗i u]、[ u])、“坡梭”韻([uo]、[o])、“澆騷”韻([au]、[ ]、[iau]、[i ])。
筆者統(tǒng)計了部分柳琴戲傳統(tǒng)劇目,其中“宮聲”韻出現(xiàn)3次,韻轍頻率所占8.57%;“天仙”韻出現(xiàn)8次,韻轍頻率所占22.86%;“彷徨”韻出現(xiàn)4次,韻轍頻率所占11.43%;“親身”韻出現(xiàn)3次,韻轍頻率所占8.57%;“徘徊”韻出現(xiàn)3次,韻轍頻率所占8.57%;“爬沙”韻出現(xiàn)3次,韻轍頻率所占8.57%;“知?!表嵆霈F(xiàn)3次,韻轍頻率所占8.57%;“丑?!表嵆霈F(xiàn)1次,韻轍頻率所占2.86%;“坡梭”韻出現(xiàn)1次,韻轍頻率所占2.86%;“澆騷”韻出現(xiàn)6次,韻轍頻率所占17.14%。
由于筆者只統(tǒng)計了部分柳琴戲傳統(tǒng)劇目,因此部分韻轍沒有出現(xiàn),但這并不代表柳琴戲不會使用或者很少使用其他韻轍,上述呈現(xiàn)結果僅就本人隨機抽樣所得。就上述結果來看,“天仙”韻是所統(tǒng)計柳琴戲傳統(tǒng)劇目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韻轍,“澆騷”韻次之?!疤煜伞表嵉捻嵞赴l(fā)音為鼻化音,鼻化音的使用正是蘭山方言最有特色的語音元素之一。
2.方言入韻現(xiàn)象
蘭山柳琴戲唱詞所用韻轍雖與通用“十三轍”基本一致,但蘭山柳琴戲“十三轍”的語言基礎是蘭山方言而不是普通話,它的用韻充分體現(xiàn)了蘭山方言的特征,即“方言入韻”。例如:
上述兩句唱詞尾字“深”“尊”均是押“親身”韻,尾字韻母為鼻化音,正體現(xiàn)了“方言入韻”帶來的“認同回歸”。
三、蘭山柳琴戲唱詞音聲的隱性音樂特征
(一)唱詞字調走向對唱腔音高趨向的影響
方言的運用是地方戲曲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劇種、曲種的標志之一。當?shù)胤窖缘穆暷?、韻母、字調都會對柳琴戲的唱腔旋律產生一定的影響。于會泳先生強調:“聲母和韻母對于唱腔旋律的制約作用極小,而字調的制約作用卻很大。字調的性質決定了音高?!弊终{有升、降、平直等走向,旋律同樣也有升、降、平直等趨勢,“唱腔與字調的關系,也就是唱詞字調之音高因素對于唱腔旋律之起伏運動的制約關系”。
“腔格”是指唱腔受字音、字調影響而形成的與之相對應的音型。筆者采用于會泳先生在《腔詞關系研究》中對腔格分類,即上趨、下趨、平直腔格這三大類型,來舉例說明唱詞字調走向對唱腔音高趨向的影響。
1.陰平字調與唱腔旋律走向
陰平字調值為214,由次低降至低再升至次高,為降升調,用于上趨腔格(降升腔格),總體趨勢是升,相應的唱腔旋律也應該是呈現(xiàn)先下降再上升的趨勢。
2.陽平字調與唱腔旋律走向
陽平字調值為53,由高到中,為降調,用于下趨腔格(下降腔格),呈現(xiàn)下降趨勢,相應的唱腔旋律也應呈現(xiàn)下降趨勢。
3.上聲字調與唱腔旋律走向
上聲字調值為55,由高到高,為平調,用于平直腔格,相應唱腔旋律應呈現(xiàn)平穩(wěn)進行趨勢。
4.去聲字調與唱腔旋律走向
去聲字調值為312,由中降至低再升至次低,為降升調,用于上趨腔格(降升腔格),相應唱腔旋律應呈現(xiàn)先下降再上升的趨勢。
(二)唱詞習慣性語調對唱腔的影響
蘭山方言有從高到低的語調習慣,有的時候連問話都是用降調。例如,普通話問:“你吃了嗎?”是上挑的語調;而蘭山方言則為:“你吃來么?”是下趨的語調。這種習慣與字調規(guī)律無關,它是平時方言語調的整體趨向,對腔的旋律進行會產生明顯影響。
(三)唱詞字量及結構的規(guī)范與破規(guī)范
柳琴戲唱詞基本以七字句為主。為了使柳琴戲藝術形式更有活力,藝術家們便開始運用各種方法來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性。關于唱腔句式的變化手法,于會泳先生在《腔詞關系研究》中將其總結為“加帽”“插腰”“加垛”“搭尾”“加腔”“伸腔”“縮腔”“減腔”。其中,“加帽”和“加垛”是改變基本句式經常采用的方法。
四、結語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對形成地域性特征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語言音樂學理論對蘭山柳琴戲的唱詞音聲進行顯性和隱性音樂特征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蘭山柳琴戲唱詞整體以及局部的特性,并認識到旋律發(fā)展過程中方言對其產生的巨大影響。
作為戲曲海洋中的一朵奇葩,蘭山柳琴戲不僅充分展示了本地方言和獨特的風情特色,還廣泛吸收了來自多地的民間音樂藝術語匯,使其自身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地域性特征愈發(fā)鮮明。筆者認為,如今在國家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保護傳承的大好形勢之下,蘭山柳琴戲在此后必將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錢茸.淺析滬劇唱詞音聲的地域性音樂價值——兼推“雙六選點”[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4):9-23+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咨詢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馬靜,吳永煥.臨沂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3.
[4]孫柏樺,武愛蘋.柳琴戲音樂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5]《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6.
[6]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7]馮凌燕.語言音樂學視角下長沙、岳陽花鼓戲唱詞音聲本體及地域性藝術特征對比分析[J].戲曲藝術,2021(04):107-111.
[8]姜珍婷.新化山歌唱詞音聲的地方性音樂價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0(01):119-126.
[9]錢茸.面對中國“鄉(xiāng)韻”——再談唱詞音聲解析的重要性[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1):77-86.
[10]錢茸.唱詞音聲的“音樂性”再認識[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1):82-85.
[11]錢茸.原文唱詞在歌唱中的地域性音樂價值談——“唱詞音聲說”三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04):51-55.
[12]錢茸.地域性聲樂品種之音樂形態(tài)分析新議——“唱詞音聲說”再探[J].中國音樂學,2011(03):19-25+3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項目名稱:“菠林喇叭”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互動關系及海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AHSKY2020D116。
①“理念”詳見錢茸:《語言學方法之于音樂的“中國元素”——〈民族語言音樂學〉課程論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104—112頁。
②唱詞音聲分析模式,即“唱詞的顯性音樂符號六選點”與“唱詞的隱性音樂符號六選點”。
③以下表格的音標與例字采用《臨沂方言志》的內容,但歸類等均為筆者按照分析所需自己設計。
④“唱詞音聲顯性音樂符號六選點”包括:1.代表性地域音聲選點;2.色彩對立選點;3.襯字選點;4.認同回歸和諧選點;5.地域聲樂品種專用音聲選點;6.導引特色聲樂發(fā)聲選點。
⑤此點運用與“唱詞音聲顯性音樂符號”中“襯字選點”不一致,筆者將襯字使用情況分為句首襯字、句中襯字、句末襯字。
⑥“認同回歸和諧審美現(xiàn)象”是指唱詞的各種押韻、單音節(jié)的樂音詞及多音節(jié)的和諧律等多種唱詞形態(tài),共同構成了一種類似認同回歸的和諧審美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