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師作為幼兒的第一位專業(yè)教師,其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對幼兒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敖獭ぱ小憽币惑w化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將教育教學、教育科研與專業(yè)寫作有機整合,通過堅持一個閱讀習慣、增強一個研究意識、歷練一個寫作表達等實踐維度,優(yōu)化教師專業(yè)成長路徑,培養(yǎng)具備教育家精神的幼兒教師。
【關鍵詞】幼兒教師 “教·研·寫”一體化 教師專業(yè)成長
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到“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再到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師對于學生成長、教育發(fā)展和民族未來的重要作用。幼兒教師作為幼兒的第一位專業(yè)教師,其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對幼兒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敖獭ぱ小憽币惑w化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將教育教學、教育科研與專業(yè)寫作有機整合?!敖獭笔钦n堂教學,“教”呈現(xiàn)的教育觀、教育方法通過“閱”來提升與保障,“教”即“勤閱讀—學知識—提能力”;“研”是課題研究,研究幼兒、研究真問題;“寫”是專業(yè)表達,包括教育隨筆、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育論文等。“教”為“研”的基礎,“寫”是對“教”的客觀反思,也是“研”的價值成果。重慶市謝家灣幼兒園從“教·研·寫”一體化優(yōu)化教師專業(yè)成長路徑出發(fā),鼓勵教師積極成長為教育家型的幼教工作者。
一、在閱讀中培養(yǎng)
閱讀,是“教·研·寫”一體化專業(yè)成長的根基。“教”呈現(xiàn)的教育觀、教育方法通過“閱”來提升與保障。一個教師的閱讀史就是他的成長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能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提升教師的格局、思辨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等素養(yǎng)。一個教師所擁有的豐富知識和優(yōu)化的知識結構,將成為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謝家灣幼兒園積極營造良好的讀書群體閱讀氛圍,激發(fā)教師的閱讀興趣,鼓勵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由“閱讀者”成長為“悅讀者”。
“閱讀者”即任務閱讀,構建閱讀新風尚。幼兒園建立“1+X”閱讀共同體。“1”是組長,“X”是年級組成員?!?+X”即在組長的帶領下,成立學習共同體、建立年級閱讀群,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將專業(yè)書籍與名著融合。年級組教師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共同學習、共同幫扶、共同進步。每天,教師在閱讀群分享閱讀體會;每周五,組長帶領教師共同研讀書籍,結合一周所讀的章節(jié)與教育教學實踐談感受、提困惑、互反思;每學期,幼兒園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人人參與,在分享中激活自身成長、借鑒他人知識營養(yǎng)。在閱讀共同體的帶領下,教師們每年閱讀10余本書,通過交流和碰撞,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質和價值,激發(fā)教育家情懷。
“悅讀者”即主動閱讀,營造閱讀新生態(tài)。對教師成長來說,外部力量終歸有限,教師成長取決于自身力量。教師要有“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精神與狀態(tài),從而獲得教師專業(yè)能力自主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在閱讀共同體的帶動下,每日閱讀已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顯著提升,理論指導下的課堂也變得精彩紛呈。
二、在研究中深化
研究,是“教·研·寫”一體化專業(yè)成長的途徑。康德在《康德論教育》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一門很難的藝術,其實踐必須和“真知灼見”結合起來,否則就會變成“機械的”東西。僅僅滿足于教學而不愿意研究的教師,就猶如僵硬的機器,缺乏靈動與深度;致力于教學又熱愛研究的教師,才是有擔當?shù)暮媒處?,他們的教育之路充滿了研究力、思考力與創(chuàng)造力。當教師用研究的視角審視幼兒、課堂和教育教學時,他們的教育行為將變得更全面、客觀和深入。幼兒園中,幼兒的成長背景、性格特點、思維方式各異,更需要幼兒教師深入研究每一名幼兒,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形成自己關于教學的“真知灼見”。魏書生老師只有初中學歷,但他憑借著強烈的研究意識,善于在平凡的日常教學中分析每一名學生、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及每一節(jié)課,善于捕捉每一個可能的教育時機,創(chuàng)造性地培育學生。正是這種對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持續(xù)探索,使他成為鼎鼎有名的教育家。
1. 研究幼兒
3~6歲是幼兒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他們熱衷于觀察周圍的一切,不斷提出疑問,渴望了解世界的奧秘。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敏感時刻,深入研究每一名幼兒,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午餐時,中二班的樂樂排斥吃大蒜,教師沒有批評他,而是及時從家長那里了解情況。得知樂樂排斥大蒜是因為奶奶不喜歡吃而非自己的身體原因后,教師巧妙地帶領幼兒對大蒜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幼兒積極探究大蒜的生長過程、營養(yǎng)價值等,并最終生成了“‘蒜’你可愛”的項目式課程。通過這樣的研究活動,樂樂小朋友不僅逐漸接受了吃大蒜,還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幼兒進行真研究,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需求,順應幼兒的自然發(fā)展,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得發(fā)展與進步。
2. 研究真問題
謝家灣幼兒園倡導教師把課堂、一日生活中的真問題轉化為課題進行研究,從而解決真問題。近年來,幼兒園主動申請了13個課題研究,讓教師“有機會做課題”,骨干教師成為課題的主研人,人人參與;讓教師“敢做課題”,各課題組分別邀請高校專家跟蹤指導,隨時為在研究中遇到困難的教師提供幫助與支持;讓教師“能做課題”,注重科研與課堂融合,建立“一個方案、兩個記錄、三個計劃”檔案記錄體系,引導教師從教育反思和觀察記錄中備好科研“一線素材”,讓課題在教學中穩(wěn)住腳,教師由課堂實踐者向課堂研究者轉變。例如,當發(fā)現(xiàn)針對幼兒習慣養(yǎng)成缺乏科學性評價時,幼兒園申報了“幼兒好習慣養(yǎng)成實踐研究”課題,課題組通過深入研究,最終提出了好習慣“四輪驅動”小云彩評價,為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提供了科學的評價指導。又如,當小班幼兒對男女的身體差異產生好奇,提出“老師,為什么笑笑蹲著小便?”等問題時,幼兒園又開啟了“幼兒性啟蒙教育實踐研究”課堂探索,課題組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查閱大量資料,創(chuàng)編了30個關于性啟蒙的繪本故事供幼兒學習閱讀。通過閱讀這些繪本,幼兒對自己的身體及如何保護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具有研究意識的教師,能把自己的教育生活營造得鮮活可愛、生機勃勃,還將自己牽引到博學深思的路上,不斷收獲專業(yè)成長。這樣的教育生活正是培育優(yōu)秀教師的沃土,這樣的教育人生可謂繁忙并快樂著。
三、在寫作中升華
寫作,是“教·研·寫”一體化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支點。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寫則空,教師的研究意識是向內扎根生長,寫作表達則是向外輸出思想。堅持寫作表達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支點與獨特路徑。通過寫作表達,教師的思想得以凝練,價值得到體現(xiàn),在充實專業(yè)底氣的同時讓自己教育生涯有滋有味,生命之花綻放獨特芬芳。然而,據調研,幼兒教師對于寫作普遍存在畏難心理。怎樣培養(yǎng)他們愿意寫、樂于寫、愛上寫的興趣與能力?謝家灣幼兒園提倡“研究型教師”理念,鼓勵教師爭做“寫作新秀”“寫作能手”“寫作達人”等,做到每天、每周、每月、每期堅持寫作,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寫作習慣。
1. 每日教育隨筆
一日生活中,鼓勵教師做有心人,隨時記錄自己的教育隨筆。上完一節(jié)課,可以寫教學反思;讀完一本書,可以寫讀書筆記;聽完一節(jié)課,可以寫聽課收獲……隨筆字數(shù)100左右即可,不設上限,每一名教師每天都可以輕松完成。
2. 每周教育案例
每周,班級都會發(fā)生許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事情。鼓勵教師圍繞這些進行記錄、整理和剖析,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中獲得寶貴的教育啟示。教育案例字數(shù)不限,教師可根據自身興趣自由發(fā)揮。
3. 每月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就是寫教師自己的故事,教師可以對自己教育生涯中的某一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記錄與幼兒的互動過程、溝通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教育故事不僅是專業(yè)論文的“素材”,而且也是重要的“教育成果”。教育故事的字數(shù)同樣不限。
4. 每期教育論文
教學論文的寫作要求理性、嚴謹,能總結教學得失,助推專業(yè)成長。每個假期,幼兒園都要求教師撰寫教育教學論文,論文的內容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驗介紹或現(xiàn)象剖析等。論文要求查重率不超過20%,字數(shù)在3000左右,完成后組織園內評比,評出“寫作新秀”“寫作達人”等,以鼓勵教師持續(xù)寫作,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當教師堅持寫作,寫作便會逐漸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日常功課。隨著筆耕不輟,教師可以逐漸擺脫職業(yè)倦怠,更在書寫中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欣喜和成長的幸福。教師能夠真正做到文字生發(fā)于教學,文字反哺教學,在寫作中提升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智慧,踏上成長為研究型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之路。
教育家從來不是來自象牙塔和書齋,而是來自生動的一線教育生活;教育家從來不是只會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是來自“國之大者”的“四有”好老師。泛閱讀,深研究,勤寫作,教師在“教·研·寫”一體化鮮活實踐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為培養(yǎng)一批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和智慧。
(作者系重慶市九龍坡區(qū)謝家灣幼兒園園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