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jù)《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復雜的運動情境”概念,分析其理論依據(jù)和多樣化特點,探索復雜運動情境小學體育課堂微變革,從運動角色代入、運動場景創(chuàng)設、動作結構重組、運動規(guī)則助力四個方面提供真實可參照的創(chuàng)新實踐案例,開展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行動。
【關鍵詞】探索 復雜運動情境 小學體育課堂 微變革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
下簡稱《標準》)“課程實施”中提出了“復雜的運動情境”概念,《標準》指出,“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練”,“根據(jù)學習目標、教學進度等引導學生在對抗練習、體育展示或比賽等真實、復雜的運動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技戰(zhàn)術水平和體能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本文依據(jù)《標準》精神,開展“復雜運動情境”實踐思考,致力于改變傳統(tǒng)體育課堂單一的、枯燥的教學理念,基于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理念對“復雜運動情境”實踐的積極影響,探索小學體育課堂微變革的創(chuàng)新舉措。
一、“復雜運動情境”的概念及理論依據(jù)
《標準》“課程實施”中的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五個方面,都從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成效角度提出不同的要求?!皬碗s的運動情境”要求廣大教師要改變理念陳舊、資源單一、內(nèi)容枯燥、方法機械的教學模式,在理念上、行動上敢于挑戰(zhàn),指導學生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真實情境中開展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行動。
李吉林老師創(chuàng)立的“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意義深遠。在情境教學走向學科的探索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優(yōu)化的情境不僅是物質的,情境中的人所抒發(fā)的、傾訴的、流露的、交融的情感也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世界,進而影響兒童潛能的開發(fā)。以“真、美、情、思”建構中國情境教育,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兒童素質教育的方向。
“真”字體現(xiàn)在提出“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整體效應”基本模式,明確“以兒童活動為途徑”,創(chuàng)設優(yōu)選和優(yōu)化的開放情境,給兒童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世界?!懊馈弊煮w現(xiàn)在從“美”與兒童主體性的形成、“美”與兒童精神世界的豐富、“美”與兒童最初的人生幸福、“美”與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等方面來具體詮釋“美”的育人功能?!扒椤弊煮w現(xiàn)在以情激趣、以情啟智、以情育人……“情”字是情境教育的根本靈魂,以情動情,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有效地培養(yǎng)、發(fā)展兒童的審美情感及道德情感?!八肌弊煮w現(xiàn)在構想出“以觀察情境積累表象,豐富兒童想象所需的思維材料”,“以情感為動因,提供想象契機,為兒童組合新形象產(chǎn)生需要的推動”等具體策略。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對照情境教育模式,讓“復雜運動情境”有了理論的支撐和落腳點,更有了“真、美、情、思”的鮮活參照。我們有理由在知識內(nèi)化、行為養(yǎng)成、品德修為的基礎上,讓學生在體育與健康活動和情境中探索、體驗、感悟和解決問題,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復雜運動情境”的特點
1. 復雜情境的多樣
復雜情境是相對于簡單情境而言的。簡單情境也可以叫作不充分的情境,情境單一,沒有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勵與啟發(fā)作用,只能算學生傳統(tǒng)學習的變式。復雜情境則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情境經(jīng)過教學資源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充分的情境,學生能在此情境中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形成更好的創(chuàng)造知識、技能的遷移能力。
2. 真實場域的加持
在體育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會學、會用,能在情境的幫助下將自己的所學展示出來,或者以比賽的形式獲得成就感。所以,復雜教學情境是在設定的“真實場域”中展示或者比賽,并能激發(fā)學生生成積極“心理效益”。這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僅預設單一技術和比賽的簡單教學情境,而是既有組合技術又有比賽對抗的復雜教學情境。
3. 運動主線的突出
復雜運動情境中“運動”是核心詞,突出了體育教學的本質。運動是體育教學的主線,復雜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應以運動為中心,體現(xiàn)體育教學中的體育味。體育教學的復雜運動情境,不同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偏重于故事、情節(jié)的簡單情境,而是以運動為核心創(chuàng)造復雜情境,在學習某個運動技術后,以此單個運動技術為重心,創(chuàng)設與之相關的運動環(huán)境,輔之以其他相關的運動技術,突出“核心技術”這一學習重點,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4. 終身體育的培養(yǎng)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復雜的教學情境通過結構化技術教學與展示比賽,融合合作、探究、自主元素的新型教學方式,學生面對技術的運用、問題的解決,易于形成積極的心理效益,有利于掌握1~2項運動技能,形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三、“復雜運動情境”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創(chuàng)新及應用
運動能力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學生要想具備較強的運動素養(yǎng),要有長時間參與練習的過程,需有具體項目的運動情境加持。復雜運動情境需要真實的場景、明確的學習重點、多樣的學習方式與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實踐中,我們基于“真、美、情、思”的情境教育模式和鹽城市“學思融通”的教學理念,通過創(chuàng)設復雜運動情境,不僅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擁有抒發(fā)、傾訴、流露、交融的情感場域,讓課堂“微變革”真正發(fā)生。
1. 運動角色代入,感知全情運動職責
情境教學中有角色元素與情節(jié)元素。一節(jié)體育課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被賦予一定的角色,角色可以是變化的,也可以是固定的,要根據(jù)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特性而定。當設定某個運動情境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并帶著角色任務進行學習。教師為了課堂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符合內(nèi)容的復雜運動情境,帶領學生以某個角色的身份進入運動情境之中加以體驗。運動角色的設定以某個項目的認知為基礎,以提高運動能力為目的,并顧及對學生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比如,在五年級“籃球:行進間變向運球”教學中,運動角色的學習目標很明確,即遇到防守隊員時,學會行進間變向運球這一動作技術,實現(xiàn)突破這一學習目標,而這位學生則被賦予進攻角色。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練時,給他們設定真實場景,即每個隊員前面安排一個代表防守的標志筒或者安排一個防守隊員進行合作學習。此時,防守隊員也有了自己的角色,而教師則是籃球教練員或者裁判員的角色。教學時,教師明確進攻角色的任務是運用變向運球的方法擺脫防守隊員,學生則在練習時將自己完全代入這個角色,想象自己就是籃球場上的明星,一路勢不可當,只要突破防守就能投籃得分,為球隊作出貢獻。更明白自己在球隊中的責任—運球突破成功鼓舞士氣,或投籃、傳球給同伴,為球隊的勝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2. 運動場景創(chuàng)設,還原真實運動場面
體育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真實用途和使用價值,在某個動作單元或具體比賽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意義。教學時,教師要結合運動情境讓學生理解該動作在不同場景中的用途,并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熟練運用,實現(xiàn)所學動作在真實運動場景中的價值。
比如,在四年級“足球:移動中踢球”教學時,通常的做法是教師找學生配合做完示范與講解后,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移動中的合作練習,這看起來更像是隊員之間的傳球。事實上,移動中傳球動作與踢球動作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傳球僅限于“傳”,傳球是自己帶球受到對方的威脅時,將球傳給同伴以實現(xiàn)不能有效突破或者射門等目的時的化解戰(zhàn)術。而踢球就不一樣了,踢球的目的是多樣的,除了體現(xiàn)“傳”以外,“踢”還有可能存在以下情況:第一,同伴傳過來一個球,對方隊員欲快速上來搶斷,此時,踢的目的就在于迅速改變球的運動方向,讓對方措手不及,而自己迅速占領踢出的球,并根據(jù)當時的場景做出該做的動作,這與傳球是有本質區(qū)別的。第二,同伴傳過來的球,有防守隊員快速跟進的時候,自己通過移動中踢球一腳直接射門,這也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球。第三,移動中運球的情況下,自己根據(jù)當時場景的需要,或踢球給同伴,或在有利形勢下射門,或在有防守隊員上前干擾時將球踢出。所以,教師要還原真實的運動場景,將各種可能的情況逐一講解示范,引導學生進行真實場景下的移動中踢球練習,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踢球。發(fā)現(xiàn)問題時,教師及時糾正,讓學生一次次體會不同場景下移動中踢球的真實用途,提高學生臨場發(fā)揮的能力。這種模擬比賽場景的練習方法讓學生體驗真實的運動情境,既鞏固了運動技術,又考驗了團隊合作,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處置能力,凸顯體育學習的本質。
3. 動作結構重組,習得完整運動技能
學生習得運動技能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中運用,因此,體育教學要以生活實際為指導,改變傳統(tǒng)“為了技術而學習技術”的不切實際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技術教學表現(xiàn)形式單一,與學生的運動能力嚴重分離,挫傷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技術學習的價值被削弱,不利于學生運動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诖耍處熞钔诿總€運動項目的運動規(guī)律,從動作整體性出發(fā),將單一運動技術整合起來,實施有層次、有遞進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站在動作整體性的高度去思考、學習、練習。復雜運動情境因此顯得極為重要,情境的設計從動作完整性的角度入手,使學生在情境中完成組合動作技能的學習,體現(xiàn)動作的本質。
比如,籃球屬于集體運動項目,籃球運動場景復雜多變,既需要個人有良好的技術作為支撐,又需要多人密切合作;再加之有防守干擾,學生需要具有籃球技術、應變能力、合作意識等多項運動素質,各種動作技術的有效銜接與靈活處理能力必不可少。因此,籃球教學應該避免單個動作技術教學,更追求動作的完整性,才能實現(xiàn)團隊的有效技戰(zhàn)術配合,包括隊員之間的合理跑位接應、球的合理轉移、在最佳條件下投籃得分等。
比如,在四年級“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時,教師通常采用個人從走著運球到跑動中運球的方法教授,然后采用小組運球接力比賽的方法鞏固。這種方法固然有獨特的優(yōu)點,即技術形成得快,但真正運用在比賽中時就會顯得蹩腳,無法在比賽中顯示出應有的價值。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可以運用教學情境,設計完整的動作體系展開教學:運用所學行進間運球技術,通過設定的標志物后換手運球,然后每過一個標志物后分別做出變向運球、傳球、投籃等動作,每變換一個動作得1分,重復以前的動作或者沒有變換動作不得分,每一次運球看誰得分最多。通過這種組合式練習,學生的運球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學生適應了這種比賽場景,就能根據(jù)不同場景熟練做出該有的動作,并且明白每項技術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需要多多練習,才能在比賽中熟練運用。
4. 運動規(guī)則助力,領悟內(nèi)隱運動精神
體育運動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讓學生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是因為體育運動是在規(guī)則框架下進行的,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在規(guī)則約束下有秩序地進行比賽和鍛煉,看似失去了自由,實則給了學生更多的運動自由,只要有運動就有規(guī)則存在。在復雜運動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規(guī)則或者制定更符合學生運動需要的規(guī)則,在凸顯運動項目本質特征的同時,使運動情境更加符合當時的學習場景,使運動規(guī)則成為學生形成認知的載體。
比如,在二年級“跑:迎面接力”教學時,有一項規(guī)則是等待的學生要與跑來的學生相互擊掌后才能越線跑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規(guī)則”:為了避免兩個學生在擊掌后相撞,要求用同側手擊掌(如右手擊右手),這樣,學生跑動路線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形成“錯肩”跑動。但是,即便教師已說明了此“規(guī)則”,學生在練習時依然會發(fā)生相撞的情況,或者為了避免相撞而不得不放慢速度,有的甚至停在原地躲閃好幾次。設置恰當?shù)倪\動情境就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可組織學生做“找朋友”游戲:全體學生左手(右手)背身后,在場地內(nèi)自由跑動,用右手(左手)找朋友,互相擊掌并互喊“你好”,按規(guī)定找到5個朋友。師生交流明確“錯肩”要領。教師再利用跑道線,讓兩端的學生都站在線的左側,也可以都站在線的右側,但不能一端站在左側,另一端站在右側。迎面接力跑動時不能踩線,更不能越線,如果站在線的右側,要都用左手擊掌;如果站在線的左側,則都用右手擊掌。這樣的練習形式不僅讓學生避免相撞,更營造了迎面接力賽的規(guī)則性運動情境,讓學生在運動情境中懂得為什么、怎么做,既加強學生對迎面接力的了解,使游戲更為安全、順利地進行,又使學生知道守規(guī)則就是體育精神。
總之,復雜運動情境更注重學習場景的真實性,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復雜運動情境中學習時,始終不偏離運動主線,且在多樣化的情境中盡情地學習、展示與比賽。教師要正視復雜運動情境在體育教學中的教育價值,多研究、多思考,精準創(chuàng)設,不斷積累教學經(jīng)驗,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系鹽城市教育學會“學思融通”課堂教學改革專項課題 “基于小學體育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學思融通’實踐課例研究”(課題編號:XSRT-11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2.江蘇省鹽城市新河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