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詞典是高中英語詞匯學習資源的拓展路徑,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合理利用電子詞典開展學習,以提高詞匯學習有效性。本文聚焦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探索借助電子詞典輔助詞匯教學的應用場景和實踐路徑,助力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逐步學會合理使用電子詞典開展語言學習。
【關鍵詞】高中英語 詞匯教學 電子詞典 學習能力
英語語言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要素,詞匯等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是學生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基石?!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詞匯學習不是單純的詞語記憶,也不是獨立的詞語操練,而是結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盵1]22 《課標》也提出,教師應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營造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通過提供實時、個性化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要“指導學生合理利用電子詞典等工具開展學習” [1]72。
筆者通過長期課堂觀察、問卷調(diào)查等發(fā)現(xiàn)學生在詞匯學習和詞典應用方面存在不少困難。詞匯學習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較為匱乏:詞匯學習來源單一,主要來自教材詞匯和課標詞匯等,通常只是詞匯列表,缺乏充分的語境支撐;部分學生忽略生詞讀音,不少學生忽略對詞匯的主動運用。詞典應用方面,學生對于“何時查,查什么,怎么查,查多深”等問題不是很清楚:缺乏根據(jù)不同需求選擇詞典的策略;使用目的往往比較單一,以查詢詞義為主,不能充分利用詞典提供的學習資源。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電子詞典已進入英語課堂,憑借信息技術賦予的強大功能成為輔助學生詞匯學習和教師詞匯教學的重要工具。本實踐研究聚焦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旨在通過大量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實踐,探究電子詞典在拓展詞匯學習資源中所起的作用、應用場景和實施路徑。
一、詞匯有效學習內(nèi)涵
《課標》要求“學生通過聽、說、讀、看、寫等方式感知、理解相關主題意義,使用詞語表達相關話題的信息和意義。同時在這一系列行為中,根據(jù)詞性、詞語的習慣搭配和主題內(nèi)容,構建不同詞匯語義網(wǎng),積累詞塊,擴大詞匯量,并在大量的語言學習活動中,強化語感,遷移詞語運用能力,最終做到詞語內(nèi)化”[1]22。這一要求不僅體現(xiàn)了詞匯學習從感知、理解到運用的根本規(guī)律,也明確了高中學生詞匯能力發(fā)展的維度,即有意義的詞匯輸入和有意義的詞匯輸出。
1. 有意義的詞匯輸入
詞匯輸入是詞匯輸出的前提。詞匯輸入的學習行為主要包括及時注意詞匯和了解詞匯本體知識(發(fā)音、拼寫、詞性、詞義、派生詞、詞塊搭配等)。有意義的詞匯輸入突出兩個方面:第一,強調(diào)主題意義的統(tǒng)領作用。教師在主題引領下開展詞匯理解階段的教學;學生能夠在含有主題意義的語境中,自主進行詞匯理解與積累。第二,學生能選擇、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或自主或在教師、工具等的幫助下進行詞義辨析、詞匯語義網(wǎng)建構等深度加工的詞匯理解性學習活動。因此,衡量詞匯輸入是否有意義的標準有兩項,一是詞匯知識理解的深度,二是詞匯知識理解的廣度。
2. 有意義的詞匯輸出
詞匯輸出是檢驗詞匯輸入效果的重要衡量。涉及詞匯輸出的學習行為主要是指詞匯運用。有意義的詞匯輸出強調(diào)兩個方面:第一,創(chuàng)造主題意義引領的詞匯輸出場域。教師須為學生的詞匯運用設計并實施輸出性學習活動,該活動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可與學生在詞匯輸入階段所經(jīng)歷的主題相同或相似,帶領學生領悟先前所理解的詞匯“在哪用”“如何用”。第二,學生能夠及時、準確調(diào)用詞匯。因此,衡量詞匯輸出是否有意義的標準有兩項,一是詞匯知識運用的精準度和豐富度,二是詞匯知識運用的自覺程度。
二、電子詞典功能分析
電子詞典方便查詢、學習資源豐富,集合了詞匯知識查詢、運用遷移示范等功能,部分詞典還提供學習資源下載和投屏功能,且無游戲和娛樂干擾,在學生詞匯學習和教師詞匯教學中可以發(fā)揮輔助作用。
1. 有利于有意義詞匯輸入的功能
以本實踐研究選用的某品牌為例,該電子詞典內(nèi)置91本辭書及500本英文名著,集合了有利于學生理解詞匯音形義的各類詞典,如《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漢英大詞典》《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漢雙解)》《柯林斯英漢雙解辭典》等;內(nèi)括了如《牛津同義詞大辭典》《牛津英語搭配辭典》《牛津英語聯(lián)想詞典》《牛津英語習語辭典》《牛津英美文化辭典》《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高中英語三維詞匯學習手冊》等,協(xié)助學生開展近義詞辨析、構建話題詞匯網(wǎng);還嵌入了其他學習資源,如美文朗讀、世界文學作品精選、英語著名演說集等,為學生理解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適用場景提供了真實、豐富的語言示范,也為教師提供了可供選用的詞匯教學素材。
2. 有利于有意義詞匯輸出的功能
學生可利用該電子詞典中的學習簿功能,實時生成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單詞本、背誦卡等。另外,發(fā)音練習、英語口語練習、高考口語測試訓練等資源包為學生準確運用詞匯提供了豐富的語境,為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更有效地設計和實施詞匯學習活動提供了可遷移的思路。
三、電子詞典拓展詞匯學習資源的應用場景和實施路徑
1. 補充文化背景
場景描述:文學作品、名人傳記等是高中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普通高中教科書 英語(滬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為例,第一單元有馬克·吐溫的Finding one’ s true vocation和介紹Rosa Parks的A bus ride to freedom;第三單元有介紹畢加索和莫扎特的The stories behind the names;第四單元有歐亨利的The last leaf和曼德拉的From Robben Island: the dark years。
教學痛點:文學作品、名人傳記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及作品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這也是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內(nèi)涵、感知人物情感的重要前提。如何使學生快速、充分地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呢?
解決方案:查閱電子詞典中的《牛津英美文化辭典》和《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等,輸入作者/人物的姓名,可以檢索到所需內(nèi)容;輸入作品名稱,部分作品可檢索到完整的作品內(nèi)容。
2. 探究語篇主旨
場景描述:在篇章閱讀中,標題的解讀對學生理解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在讀前階段啟發(fā)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預測;在閱讀階段,通過循證閱讀驗證預測并把握語篇脈絡;在讀后階段,通過再次解讀標題,進一步探究主題意義。以《普通高中教科書 英語(滬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二單元The stuff in our lives為例,這篇文章介紹了典型的強迫性囤積的現(xiàn)象以及引起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教學痛點:標題是語篇的“文眼”,可借助標題關鍵詞挖掘語篇主旨。大部分學生知道stuff的含義為“材料,東西”,但對其感情色彩等了解不充分。介紹“強迫性囤積”的文章為什么在標題中用stuff而不是用things呢?
解決方案:對標題中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匯“咬文嚼字”,從而幫助學生更精準、更深刻地理解語篇主旨??梢砸龑W生查閱雙解詞典,在釋義和例句中更全面了解該詞在本語境中的含義。
3. 精析詞匯意義
場景描述:詞匯意義既包括詞匯的本義,也包括詞匯在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和文化含義。在基于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首先關注目標詞匯,通過近義詞替換、語境闡釋、詞綴拆解等方式,使學生理解該詞匯的基本含義。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電子詞典里的同義詞、反義詞詞典,加強學生詞匯內(nèi)涵學習的橫向連接。以《普通高中教科書 英語(滬教版)》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A road less travelled為例,語篇講述了主人公Amy和Neal的旅行故事。
教學痛點:語篇中有一句話“We wanted to show the world the power of tourism,that could be a vehicle for change”,大部分學生對vehicle的本義并不陌生,但其在本語境中以“途徑”“方法”等引申義出現(xiàn),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障礙;此外,部分學生對本單詞的發(fā)音也有一定困難。如何讓學生結合語境準確理解vehicle的一詞多義,同時積累高中階段可能遇見的類似單詞呢?
解決方案:首先,教師通過教學中的問答,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單詞,并通過上下文線索解讀其含義;隨后,查閱任一詞典驗證理解,并利用電子詞典發(fā)音功能為部分學生正音;再借助《牛津同義詞大辭典》等,積累channel、medium、means、route、method、approach等一系列詞匯,以備語言輸出時選用。
4. 豐富話題詞匯
場景描述:結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的口語表達、書面寫作是學生語言產(chǎn)出的主要學習活動。以《普通高中教科書 英語(滬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Paying the price為例,教師設計了撰寫投訴信的活動。
教學痛點:該活動的聚焦點有二,一是投訴信的主要內(nèi)容,二是正式語體的特點。學生雖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但或是在建構語篇框架時存在一定困難,或是英文詞匯不足以支撐其邏輯框架,詞匯的隨意使用也較普遍。
解決方案:指導學生查詢《高中英語三維詞匯學習手冊》,在分類查詢中,可以點擊“話題11購物(shopping)”,進入后可以看到一張由主話題、子話題、情景話題構成的語匯網(wǎng)。點擊相關話題即自動跳轉到話題項下的系列詞塊,學生可以獲得主題內(nèi)容的輸入,從而輔助其寫作思路的梳理和確定。此外,學生通過查閱電子詞典了解想要選用的目標詞匯的詞性、定義、用法、例句,同時明晰其語體及適用情境。
5. 潤色文本語言
場景描述:在詞匯運用的書面表達類作業(yè),如寫作中,教師往往通過評價和批改,指導學生提高詞匯的精準度和豐富度。
教學痛點:學生詞匯量和語言駕馭能力差異很大。部分學生掌握的詞匯數(shù)量、詞匯深度與廣度不夠,造成用詞不準確或用詞單一;部分學生背誦積累了大量詞匯卻不能有效運用到自己的書面表達中,如“說”,只會用say,卻不能根據(jù)具體情境選用boast、claim、confess、blurt out、whisper等更有情感內(nèi)涵的詞,降低了語言表現(xiàn)力。
解決方案:使用電子詞典的單詞跳查等功能,通過使用《漢英大詞典》《牛津同義詞大辭典》《牛津英語搭配辭典》《牛津英語習語辭典》等,在語境中自主確認單詞或短語的使用場景,從而提高詞匯運用的適切性和豐富性。同時利用學習簿功能,建構話題語義網(wǎng),生成個性化的學習資源。
四、結論與反思
電子詞典因其資源的豐富性和專業(yè)性,節(jié)省了直接檢索和聯(lián)想檢索的時間成本,拓寬了教學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個性化學習工具。在電子詞典的輔助下,學生借助詞匯學習夯實語言知識儲備、提升語言技能,加深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外文化的理解,通過自主獲取學習資源、運用學習策略等提升學習能力,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fā)展邏輯、批判、創(chuàng)新思維。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詞典雖功能強大,但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它只是輔助工具。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使用電子詞典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四大原則(簡稱“TIPS”),使技術真正助力語言學習。
目標性(Targeted):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根據(jù)具體學段、學情和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選用電子詞典,如補充文化背景、探究文章主旨、豐富話題詞匯等,指導學生學會根據(jù)需求選擇合適的電子詞典。
沉浸性(Immersive):教師通過設計實施豐富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關注詞匯形式、挖掘詞匯意義、建構語義網(wǎng)、輔助自覺遷移,電子詞典可按需介入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適度性(Proper):教師指導學生適度使用電子詞典,避免學生因過度依賴、逢生詞必查而造成在語境中猜測生詞詞義的體驗和能力的缺失。同時要鼓勵學生開發(fā)利用除查詢詞義之外的其他功能,借助電子詞典開展自主學習,延伸英語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漸進性(Stepwise):從教師投屏示范、學生從旁協(xié)助,到學生按需自主查閱,逐步培養(yǎng)學生合理利用電子詞典的習慣和能力,并促使學生以“詞”為鏡,培養(yǎng)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育技術裝備中心課題“電子辭典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案例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