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孩子的身體出現(xiàn)了各種不適癥狀,但去醫(yī)院檢查后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問題,那家長就要小心了,孩子有可能是心理生病了。
馬老師:
我家孩子13歲,剛上初二。在大家眼里,她是個聽話、懂事、愛學習的好孩子。小學和初一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在班上排名前三左右。但是每次評選三好學生,她總是票數(shù)不夠,這次又是這樣。她多希望自己能像某些同學一樣,全票通過啊!對此,孩子自覺是因為長得難看,沒人喜歡,因此性格也變得比較孤僻,朋友很少。
最近讓我發(fā)愁的是,孩子總是鬧病。小學的時候也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但是比較輕微。但這一年,一旦她考試沒考好,或者同學關系出了問題,她就說手指疼,后來說腳趾也疼,接著是腰疼、頭疼……但每次帶她去看醫(yī)生,也查不出什么問題。
初二之后,這種情況特別明顯,孩子經(jīng)常說這兒那兒的不舒服。就這樣,只要她說病了,只能給她請假讓她在家里休息。但是她在家就是看手機或玩游戲。有時我不讓她看手機,把手機強行拿過來時,她就會呼吸急促、手冰涼,說自己頭暈、心跳加速。每到這時候,我就嚇壞了,只能什么都由著她了。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位家長 徐金玉
家長朋友,您好!
首先,馬老師想說,孩子身體上根本就沒病,醫(yī)生的診斷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證明。但她不是沒病裝病,而是心理在鬧病。
孩子到底怎么了?
在心理學角度上,這叫作軀體化現(xiàn)象,就是人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面對的情況時,潛意識里會讓心理壓力轉(zhuǎn)換成某種軀體癥狀。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叫作心病跑到身上來。人們在生活中的許多病癥,都是心理壓力的軀體化。這是人的一種自我心理防衛(wèi),以減輕內(nèi)心的痛苦和焦慮。
人的自我心理防衛(wèi)機制,都是建立在潛意識中的,是不知不覺中使用的。所以,孩子出現(xiàn)軀體化癥狀也是無意的,是潛QqAAuT3GMLMOAunzN6yEJ3jZfwF7j/UVqoi2s0hvVM0=意識在活動,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她不是故意裝病,而是心理上出現(xiàn)了一些狀況,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幫助。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軀體化
癥狀?
一是為了緩解心理壓力
很多時候,一個人出現(xiàn)這樣的“病癥”,常常是“需要”鬧病了。什么時候人需要鬧???面對生活困境的時候,心理壓力較大的時候。這時候,人就會鬧病,從而回避生活困境,緩解心理壓力。
您的孩子正是這樣。她之前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評三好學生希望全票通過,這說明她自我期望過高,這一點很可能與家庭對孩子的期望較高有關。
初二是個特殊的過渡期,考試成績和同學關系,都很容易變化不定。于是,女孩感到?jīng)]有達到自己的目標,自我期望落空了。這對女孩構成了生活困境和心理壓力。為了逃避困境,緩解壓力,女孩身體開始“生病”了。
二是為了獲得附加利益
一般在家庭中,大家的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容易被家人疏忽和誤解,但是如果是身體生病,往往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理解,也會得到關懷和照顧。所以,人往往會順著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思路,通過鬧病而獲得這樣的附加利益。
您的孩子也是這樣。每當出現(xiàn)軀體癥狀時,她都得到了媽媽的照顧與呵護,甚至是老師的關注,這就是一個附加利益。同時,贏得母親對“病中”自己的放任,這實際上是親子關系上,孩子戰(zhàn)勝了母親,這是又一個附加利益。這些附加利益,都是對女孩鬧病行為的一種強化。于是,讓女孩越來越不想從病里走出來。
我們應該怎樣做?
給孩子正向關注
之前每當孩子出現(xiàn)癥狀的時候,都得到了媽媽的關注。這是負向關注。正是這種負向關注,強化了孩子的所謂病癥。
所謂正向關注,就是不讓孩子因為鬧病得到附加利益,忽略孩子的所謂癥狀,而關注她行為表現(xiàn)正常的時候,也就是在孩子行為反應正常的時候,充分給她關懷和溫暖。這樣就可以讓反應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得到強化。
幫孩子化解壓力
根本的對策是,幫助孩子化解心理壓力。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在親子的溝通中,逐漸引導孩子降低自我期望,比如,接受自己考試排名不在前三,接受自己評三好學生時不能全票通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等等。這樣,孩子就會從根本上逐漸化解掉心理壓力。
積極帶孩子進行專業(yè)治療
當家長通過以上調(diào)整,發(fā)現(xiàn)孩子的癥狀沒有減輕甚至是更嚴重了,又經(jīng)過醫(yī)院的檢查,確定孩子不是身體疾病之后,那么我建議您帶孩子到醫(yī)院的心理門診就診,由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對孩子的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帶孩子去正規(guī)的醫(yī)院看心理門診,尋求幫助,不是一件丟人的事。心理疾病和感冒發(fā)燒一樣,也是人體的一種不適反應,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一場心理感冒。
欄目專家簡介
馬志國
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全國網(wǎng)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