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多麗日,風(fēng)吹花草香。送走嚴(yán)寒的冬哥哥,迎來婀娜多姿的春姑娘,在這欲暖還涼的美麗時節(jié),我們追隨著春姑娘曼妙的腳步來到了羅浮山。
對于我來說,羅浮山是神秘之地,既美麗又深不可測,蘊藏?zé)o窮的魅力,真是包羅萬象、妙不可言,如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的千古佳句,如晨風(fēng)繞耳、春意盎然。從鮑姑采藥、葛洪煉丹,再到屠呦呦發(fā)現(xiàn)青蒿素……不勝枚舉。
在陽光鋪滿天際時,我們到達(dá)酥醪村。下得車來,突覺春風(fēng)拂面,神清氣爽。酥醪村旁有一個酥醪觀,是煉藥大師葛洪北庵舊址。傳說秦代煉丹術(shù)士安期生與神女在此相會,“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故取名酥醪觀。來到這兒,瞬間被眼前的世界驚艷到了,一樹樹迎風(fēng)盛放的梅花迎接我們,漫天的梅花輕柔飄動著,天空明凈如洗,仿若嬰兒的臉,沒有一絲的塵埃。
游走在如夢如幻的仙境里,拾級而上,不高的階梯,上去就是酥醪觀。酥醪觀氣勢浩然、規(guī)模宏大,許多信徒燒香頂禮膜拜。我跟著拱手作揖,心里默默無言,卻又似已說盡千言萬語。
從酥醪觀往右上了幾級階梯,能看到一個很大的鐵葫蘆,葫蘆嘴里泉水流淌,難道這就是葛洪的煉丹爐?再往上走約八十米是仙鶴亭,亭兩邊的石柱上刻有“且駐云中鶴,方為世外人”?;趾甏髿?,意味悠遠(yuǎn)。再左行約五十米有自然山莊養(yǎng)生園,還有傳奇圖片的推介。再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七仙女潭、白水門、大瀑布、飛云頂,分門別類,別有洞天。山不高,卻處處是奇景,慢悠悠地走,愜意無比地欣賞。
在半山腰處遇見我們剛上山的伙伴。他們滿面春風(fēng)告訴我說,趕緊去看那棵八百年的梅花樹,太美了。問了具體的位置,我們直奔而去。啊!見到那棵梅花樹時,我發(fā)出一聲驚呼,我覺得它一定曾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所以今日我才會專程為它而來。好大的梅花樹啊,梅花如云如雪開了一樹。我們鉆進(jìn)鉆出,盡情地拍照,盡情地享受著。梅花脈脈含情,伸出手,不經(jīng)意接住了一片花瓣,放進(jìn)上衣口袋里,我想帶走一縷清香,讓清香一直伴隨我……上一次也在墨園路旁邂逅一棵八百年的相思樹,一樹紛紛擾擾的小黃花至今還在我心里縈繞。我曾和相思樹相約八百年后再相見,那么讓我和這棵古梅花樹也相約八百年后再相見吧。
在古梅花樹不遠(yuǎn)處,還有一棵有三百年歷史的桂花樹。桂花樹樹體斑駁,如古村里的老墻。枝干上開著稀稀疏疏的小白花,殘年將老,卻風(fēng)韻猶存。整棵樹猶如一個不愿老去的女子,是那么頑強(qiáng)地與時光抗衡。
下得山來,已經(jīng)是晌午時分了,我們在村莊的一個餐館用餐。說是餐館,其實更像一個農(nóng)家小院。小院門前支著幾張桌子,桌子上都是斑駁的陽光,陽光、桌子、小院融為一體,極為雅致,就像書里描述的舊時光。大家還在驚嘆梅花的熱烈和桂花的優(yōu)雅,一鍋香肉酥醪菜干湯就端出來,緊接著上來的是久負(fù)盛名的永記臘味,還有清蒸雞、清蒸魚、煎豆腐,如此美景佳肴最不可辜負(fù),伙伴們大快朵頤,贊嘆不已。
飯后,酥醪村一個工作人員帶我們參觀永記臘味的加工基地。藍(lán)天白云下,是一片大草地,一眼望去,見不到放養(yǎng)的家畜類,草地上晾曬臘味:臘腸、臘豬肉、臘鴨、臘蛋黃……天空晴朗萬里,四周都是草香肉香菜香,香香縈繞。走過草地靠山那邊,有一排房子,工作人員正在包裝菜干……
清風(fēng)拂過樹梢,陽光變得柔和,一天的好時光即將過去,望一望山上那棵古梅花樹,再聞聞梅花樹下的臘味香,不忍作別。世事不斷變換,日月不斷更替,希望有一天還能再來,再來品賞一樹梅花開,品嘗一場永記臘味香。
如果人生可以裁剪
日子慢慢悠悠地過著,略顯愁悶和孤寂?!叭臻L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彪m無所事事,但又不能以醉了事,于是有了各種“玩”。讀書、填字、喝茶、看花、發(fā)呆、做夢,修甲、修眉、修發(fā),再多出的時間就是散步了。這些年,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成了自己的美發(fā)師,但我還嫌不過癮。前些天,拿了第一份工資的女兒給我搬回了一臺縫紉機(jī),我就像小時候得了一件心愛的玩具,高興極了。等擺開架勢,電源一接,不多久就修改好一條裙子了。
我這個愛好由來已久,在我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剛買的衣服總嫌不夠妥帖,一些角落線口需要整合一下,或長或短或?qū)捇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身形來測量,舊的衣服也要適當(dāng)修整,哪天突然長胖了或瘦了,隨時可以拿出來變通一下。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并且感覺蠻有成就感。
原來家里就有一臺縫紉機(jī),是一臺老式的腳踏板縫紉機(jī)。那時也沒有更多好玩的東西,能擁有那么大個的“玩具”是高興的,不多久我就輕車熟路了。
一大家子人呢,有修補不完的衣服。那時補得最多的是哥哥的孩子的衣服,他們的衣服總是爛得快,屁股上都沒一塊好布。又因為那時的我特別害怕蟲子,很少下地里干農(nóng)活兒,家里人就自然而然地把這個修補的任務(wù)交給我。
我工作、結(jié)婚、生子,早就不住在老房子里,那臺和車馬日暮一樣慢的縫紉機(jī)就留在了記憶中。后來我有了做手工的習(xí)慣,家里人的衣服都被我動過。衣領(lǐng)、袖口、紐扣,修整磨平加固,甚至放大縮小,我收放自如,駕輕就熟。
如今面對這個新式小巧的“新玩具”,我不禁感嘆高科技的發(fā)展讓人目不暇接。剛開始呢我還有點兒束手無策,對照說明書摸索了一陣就得心應(yīng)手了。到布行或網(wǎng)上挑一些自己喜歡的顏色和質(zhì)地好的布料,按自己喜歡的款式裁剪制作。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我們心儀過的好看的在心中臨摹了許久而在市面上永遠(yuǎn)也找不到的衣服,是可以由著我們自己來設(shè)計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裁縫師。
如果人生可以裁剪,我最想保留那一段青蔥歲月,把磨難都修齊,把美好收集打包在記憶深處,這樣是不是就能四季分明春暖花開?
【作者簡介】林秋萍,女,本名林汝和,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羊城晚報》《作家文摘》《紅豆》《江門文藝》《嘉應(yīng)文學(xué)》等。
責(zé)任編輯 藍(lán)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