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扎堆出清朝皇后的神秘古城。它是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也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妻子隆?;屎蟮淖婕?,被稱為“三代皇后的故鄉(xiāng)”。
這是一個鐘靈毓秀、英才輩出的風水寶地。誕生了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明珠、蘇克薩哈、那桐等名臣,并有十多位女性進入清廷后宮。
這是一片記錄歷史的逐鹿之地。古勒山之戰(zhàn)、薩爾滸之戰(zhàn)與它淵源頗深,清朝興明朝亡,于這里初現端倪。
葉赫滿族鎮(zhèn),簡稱葉赫鎮(zhèn),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是全國第一個滿族鄉(xiāng)鎮(zhèn),也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
葉赫,滿語意為“河邊的太陽”。約1573年,葉赫部首領褚孔格的孫子清佳奴、揚吉努征服了周邊部落,在葉赫河兩岸險要之地筑起葉赫城,并分東城與西城。葉赫河流經葉赫城全境,一注碧水呈S形繞山而行。
如今,東、西兩城的位置分別在葉赫鎮(zhèn)西1公里與3公里處。東城位于葉赫河南岸,是清太宗皇太極外公所居之城,史稱葉赫東城;西城位于葉赫河北岸一陡峭山頭之上,有一個比臺下高出四五米的較大土臺,疑似城墻。周邊遍布當地百姓的莊稼地,曾經的輝煌已無處可尋,唯有一塊石碑,上書“吉林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四月所立石碑——葉赫古城”,昭示著這里是葉赫城遺址。
現在的葉赫鎮(zhèn)算不上有多高的知名度,但在明末清初,它是明朝中央政府與葉赫那拉家族、愛新覺羅家族的三方角力之地。
關于這片土地,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元末明初時,為爭奪部族利益,葉赫那拉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族發(fā)生了一場激烈戰(zhàn)爭。雙方對壘時,愛新覺羅首領指著大地傲慢地說:“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滿語意為金子)。葉赫那拉首領聽后仰天大笑,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金子算什么,我們姓太陽!”兩族憤而交戰(zhàn),“太陽”戰(zhàn)勝了“金子”,這片土地最終歸屬于葉赫那拉,從此以葉赫為名。
故事真假有待商榷,但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對這片土地的爭奪確有其事。
明萬歷年間,建州女真攻滅海西女真之前,已經試探性地采取過三次軍事行動,并全部獲勝。最后一次對壘,定居海西的葉赫部已經無力對抗建州首領努爾哈赤,只得向明朝廷求救。迫于中央政府的壓力,努爾哈赤不得不退兵,但一直記恨在心?!肚逄娓呋实蹖嶄洝分杏涊d,努爾哈赤伐明提出的“七大恨”檄文,從某個角度看更像是伐葉赫檄文,因其中四大恨與葉赫部有關,包括明朝廷偏袒葉赫、壓抑建州、葉赫老女悔婚等。
努爾哈赤若征服葉赫部,對建州女真意義無比重大。畢竟葉赫部處在哈達部和輝發(fā)部北面,烏拉部西面,蒙古部東面,是遼東重鎮(zhèn)開原的屏障,所以各部落更愿意支持葉赫部,以牽制建州的擴張。這也是明朝廷不得不插手葉赫部與努爾哈赤爭斗的原因。
公元1619年,努爾哈赤親征葉赫部,毀東、西兩座城池于戰(zhàn)火之中,葉赫國滅,部民全部編入滿族八旗,遠遷他鄉(xiāng)。葉赫兩座古城從建到毀,不過四十多年。而努爾哈赤也由此打開了向明朝進攻的大門,如一枚箭鏃,釘在了明朝的命門之上。
1575年,葉赫部首領揚吉努之女孟古格格,在葉赫東城呱呱墜地,這個啼哭的女嬰,就是未來大清王朝的第一國母——孝慈高皇后。14歲時,孟古格格走出王城,遠嫁建州,成為努爾哈赤的福晉,在日后誕育了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
祖籍是葉赫城的皇后有兩位,一位是清朝歷史上不得不言說的重磅人物——慈禧。慈禧年輕時才貌兼?zhèn)?、頗有心計,后期精通權術、垂簾聽政,執(zhí)掌大權四十八載,比女帝武則天的在位時間還長。
另一位皇后葉赫那拉·靜芬,既是慈禧的侄女,也是慈禧的兒媳婦。她被慈禧欽點嫁給光緒,待年幼的溥儀繼位,靜芬成了隆裕太后。隆裕太后與攝政王載灃一起主理朝政,之后又垂簾聽政三年。在封建王朝風雨飄搖的關鍵時刻,隆裕太后以“只要天下太平就好”為初衷,于1912年2月12日簽發(fā)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
關于清王朝覆滅,有人說,是葉赫家族的詛咒。
民間盛傳,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努爾哈赤最后一次征伐葉赫部,兵臨葉赫城下。葉赫首領金臺石(揚吉努之子)被俘,寧死不降,臨死前厲聲呼喊:“吾輩之中,有一女子,必覆滿洲矣!”兩百年后,慈禧太后篡國奪權,隆裕太后簽署退位詔書,恰恰應和了金臺石臨死前的毒誓——清朝統治必結束于葉赫那拉氏之手!
民間傳說,不足為憑。不可否認的是,在清朝不同歷史時期,來自葉赫部族的數位皇妃誕下的子嗣,都為史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如此,在官場上,葉赫一族也是人才輩出,誕生了如納蘭明珠、蘇克薩哈、葉鶴伏、那桐等名臣。還有大才子納蘭性德,他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葉赫城的傳奇女性除了三位皇后,還有一位“老女”——東哥。她出生時,葉赫部的巫師預言:“此女可興天下,可亡天下?!遍L大后的東哥姿色傾城,有“滿蒙第一美女”之稱,父兄把她作為利益籌碼,七次許配給各部落頭領,但每次都因種種原因而毀婚,搞得各部落為爭奪她兵戈相向,不少部落也因此滅亡。同樣被悔婚的努爾哈赤詛咒東哥,“無論此女聘與何人,壽命不會長久。”
七大恨中,“葉赫老女毀約改聘,乃為建州恥辱”,指的就是東哥。
1619年,葉赫東西兩城在努爾哈赤的攻打下被毀,后荒廢成耕地。現今的葉赫那拉城易地復建于1995年,坐落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轉山湖畔的東城山,占地面積3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距離遺址10公里遠,保存著多處較為完整的清朝建筑,如點將臺、烽火臺等。1998年,電視連續(xù)劇《葉赫那拉公主》在此取景,因此新城又得名為“葉赫那拉影視城”。
如今的葉赫那拉城景區(qū)包含兩大部分,分別是“轉山湖風景游藝度假區(qū)”和“古城文化區(qū)”。
轉山湖景區(qū)風光旖旎,入選國家級天然森林公園。景區(qū)內有一亭子,因形狀為五邊形而被稱為五角亭。一副連環(huán)回文聯置于亭上,上聯為 “靜水環(huán)城霞淡淡”,下聯為“長松繞嶺霧悠悠”,可順讀,可倒讀,組成十二聯。登上五角亭,便可縱覽轉山湖風光。群山延綿,丘陵蜿蜒曲折,綠柳成蔭,水面呈S形環(huán)繞腳下孤山,在城池的東、北、西三面,形成“靜水環(huán)城”之勢。
古城文化區(qū)實則是一個仿古建筑群,亭臺樓閣依山勢起伏而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古城內有一座八角時樓值得一去,站在時樓上,整個古城美景盡收眼底。景區(qū)建設越發(fā)完備,諸如驛站、箭樓、旗兵營房、貝勒府、議事堂、公主樓、民俗館、皇后館、慈禧太后展廳、努爾哈赤展館等,均是根據史料復原歷史場景,能直觀感受葉赫那拉家族的傳奇。
要說古城中最有趣的,當屬廣場中央豎著的一根神桿,神桿上懸神斗。每逢過大年,滿族人會在神斗里盛上五谷、碎肉,以此祭祀烏鴉,他們將這一活動稱作“祭天”。
相傳當年努爾哈赤被明軍追殺,只身一人匿于草叢深處,當追兵靠近時,恰好一群烏鴉落在他身上啄來啄去。明軍誤以為烏鴉在吃死人的腐肉,捂著鼻子繞行而過,努爾哈赤因此得救。為報答烏鴉的救命之恩,努爾哈赤在家中豎起神桿,并在神斗中投食喂烏鴉。族人紛紛效仿,至今,附近的滿族鎮(zhèn)中還有“懸神斗”的習俗。
(編輯 鄧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