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教學能力高低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和關鍵要素,高等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堅持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建設。針對“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確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對策,形成高校教師卓越的教育教學水平評價標準,為新時代高等農(nóng)林院校教師評價和教師發(fā)展服務。探索如何從高校教師的終結性評價機制轉向體現(xiàn)全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性評價機制,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方案。
[關鍵詞] 立德樹人;教學能力;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 2023年度陜西省教育廳陜西本科和高等繼續(xù)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名師引領,構建教師專業(yè)共同體,持續(xù)推進森林保護國家一流專業(yè)建設”(23ZG010);2022年度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fā)展研究項目“‘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卓越教學能力標準體系研究”(SJS2022ZD009)
[作者簡介] 蘇凱悅(1993—),女,陜西楊凌人,工學碩士,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與研究;謝壽安(1970—),男,甘肅武威人,博士,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林學和高等教育研究;趙長江(1985—),男,甘肅景泰人,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教學發(fā)展中心高教秘書,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17-0005-04 [收稿日期] 2023-03-22
引言
高等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好人才培養(yǎng)的要務,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涉及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社會用人評價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督導)在教育評價中的職責等,如何構建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和政府在內(nèi)的、完整的主客體評價體系,從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學生工作、科研和榮譽等方面完整構建了教師評價體系,既是完整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1]。綜觀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有關教師發(fā)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衡量標準,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梢哉f,進入新時代以后,有關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評價標準問題,已經(jīng)非常急迫,亟待解決。厘清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標準問題,是保證教師教學有效性以及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需要[2]。其中,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其中以完善當前的教師能力評價體系,將師德師風、教師思想政治素質(zhì)等作為職稱評定的首要條件,將教育教學能力、教書育人實績、課堂教學質(zhì)量作為教師評價的主要標準。
一、當前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考核評價導向不全面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學術評價的量化模式,大多數(shù)高校的考核評價指標主要集中在教師教學工作量、學術論文、申請課題、科研經(jīng)費、人才稱號、學歷背景、獲獎成果等方面,對于師德師風、教學態(tài)度、社會服務、學術貢獻、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投入精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夠重視。這種評價無疑會導致“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異化傾向,造成教師重視科研、輕視教學,情緒浮躁,心態(tài)上急功近利。考核評價導向不全面是導致高等教育教學質(zhì)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下滑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二)考核評價形式固化
很多高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標準呈現(xiàn)固化現(xiàn)象,學校不區(qū)分學科、專業(yè)、崗位,按照固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所有參評教師進行統(tǒng)一尺度的評價考核,多數(shù)以年終考核和崗位聘任相結合,教師只需填寫一張考核表,由所在部門領導簽字后報送人事管理部門即可。傳統(tǒng)觀念認為,高等學校的任務一般包括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合作。然而,現(xiàn)實當中很多高校為了應對學科排名和各種檢查評比,在年終的教師考核工作中,往往弱化了教學工作指標,而過分重視科研論文、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最終造成教學成效低下。教師幾乎習慣了這種循規(guī)蹈矩的考核評價形式,面對缺乏新意、流于形式的各類考核似乎失去了激情和動力[3]。
(三)考核評價只偏重結果
結果評價是以預設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目標達成程度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在高校教師的崗位聘任、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科研獎勵、人才評選中適應廣泛且作用明顯,但也導致部分教師急功近利,過于追求論文、課題、經(jīng)費、獎項等的數(shù)量和檔次,致使結果評價呈現(xiàn)功利化和短視化的傾向,偏離了教育的本質(zhì)和目的。這種偏重量化的成果考核方式,相當于用最簡單的算術問題來管理科研工作者復雜的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教師追求數(shù)量,對教師從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造成了干擾。
(四)考核評價中教師的主體地位不突出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有關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是一種上下級單向的管理體系。在這種管理體系下,衍生出的教師教育教學評價關注的重點并不是教師,更多的是體現(xiàn)出對教師的形形色色的要求,廣大教師總是處在被動狀態(tài)下的配合和適應。顯然,這樣的教師教育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無法真正全面科學地體現(xiàn)教師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就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評價,一種普遍的傾向是過分依賴學生評教,無法真實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際情況,導致學生成績虛虧和課堂教學質(zhì)量下降的不良后果。在確立評價指標時,指標內(nèi)容既要反映個性化,又要考慮教師教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差異化[4]。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一直都是教師的評價者,他們通過主觀經(jīng)驗的感覺,通過隨機有限的幾次聽課獲得對教師的評價,容易導致評價主體和評價客體之間的對立。
(五)考核評價忽視過程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關鍵是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這種作用對廣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時時刻刻都在通過自身的行為和規(guī)范教育學生如何塑造完美的人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這個角度來講,對教師的評價更應該重視過程評價,強調(diào)以動態(tài)性視角追蹤被評價對象的發(fā)展全過程,是對評價對象的教育過程、教育活動等要素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是一種全周期、多角度、改進反饋性的評價思維。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點,其教學科研發(fā)展具有周期律,存在從孕育到興盛到衰弱的生命周期;其職業(yè)發(fā)展既存在高峰期,也存在懈怠期,即使是教學科研能力特別強的高層次、優(yōu)秀人才,其教學科研產(chǎn)出也有“大年”“小年”之分。過程評價可以更好地保證教育質(zhì)量的整體提升。實施動態(tài)性的過程評價,能照顧到教師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出效率,避免教師產(chǎn)生一勞永逸的懈怠心理。
(六)考核體系重評價、輕反饋
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高低和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準確評價,從這個角度來講,非常有必要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然而,在評價考核執(zhí)行過程中,并沒有達到預期和理想的結果,很多考核評價與預期結果背道而馳。探究其中的原因,特別值得重視和引起反思的是考核成了一種形式,尤其是對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考核,體現(xiàn)不出反饋,無法真正做到持續(xù)改進。從表面來看,考核體系以教學能力和教學質(zhì)量提高為目標,通過對教師課前教學準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態(tài)度等多個指標的考察,想真實地評價授課教師教學工作的實際水平,但缺乏如何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和診斷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尋求改進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和策略,從而真正推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應該逐步建立健全評價與反饋并重的科學的教學質(zhì)量評價體系,完善教師教育教學的評價機制,使得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準確科學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質(zhì)量,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不斷提高教學工作水平。
(七)學生評教標準缺失
學生評教是指在校學生根據(jù)學校制定的評價指標,對每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予以綜合測評的一種評價制度。學生評教是教學質(zhì)量保障與監(jiān)控體系以及師生互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質(zhì)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學生評教制度。學生評教的目的是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力求對教師做到客觀、真實、準確。因為學生是教育教學的對象,他們的評價往往具有代表性。因此,在每學期學期末,各學校學生評價大多采用網(wǎng)絡評價和遞交文字材料進行反饋相結合的方式,即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學生可自行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登錄學院或學校網(wǎng)站相關的評教系統(tǒng)完成評價,或統(tǒng)一由各教學單位組織實施。但是,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的有限,加之學生評教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較強,往往存在評教標準不科學,甚至有失客觀公正,評教結果不能客觀反映教學質(zhì)量等諸多問題。
二、高校教師考核評級體系優(yōu)化與完善的對策
(一)構建科學全面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事關高等學校怎樣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崇高使命的履行。202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等四項新舉措,為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構建指明了方向和路徑[1]。綜合評價覆蓋被評價對象的全方位表現(xiàn),正成為教育評價的趨勢和導向。對高校教師評價來說,綜合評價要求從教學、科研、育人、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等方面來評價教師[5]。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必須堅持考核評價的正確方向,把教師的師德師風作為第一衡量標準,把以本為本、“四個回歸”作為第一工作要務,堅持有組織地科研,著力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從德才兼?zhèn)浞矫妫婵茖W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建立院校評估、本科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和教師評價政策聯(lián)動機制,構建科學全面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努力建設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二)建立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有機結合的評價導向
在落實推動高校教師考核時,要以工作作風為出發(fā)點,實際成效為落腳點,分類分級設置關鍵性、引領性指標。以“破五唯”為努力方向,更加注重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實績和貢獻,從教師的師德師風、政治表現(xiàn)、實際能力以及組織紀律等全面考核評價教師。堅持正確的人才使用導向,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破除論文“SCI至上”的現(xiàn)象,規(guī)范高等學校論文相關指標使用,堅決摒棄“以刊評文”。完善教學質(zhì)量評價制度,強化教學業(yè)績和教書育人實效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將教授為??粕⒈究粕险n作為基本制度,建立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有機結合的評價導向,使考核評價結果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得到保障。
(三)實行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機制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教師成長規(guī)律,按照培養(yǎng)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建立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fā)展為本”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以品德、能力、實績和貢獻為主要標準的考核評價導向,對不同領域、不同崗位教師實行差別化評價,根據(jù)學科類別、崗位類別及教師所從事的研究類別不同,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實行分類分層、差別化考核評價,依據(jù)學科分為人文、社科、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和體育藝術等七大學科類別;按照崗位分為教學科研型、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按照研究類型分為基礎研究型和應用研究型。
(四)樹立以教師為中心的考核評價理念
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師自身的心理,要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必須注重教師的心理因素。對教師的管理與評價,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關心尊重每一位教師的個體差異。首先,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理念,在教師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中,把教師作為主體,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完善人才評價誠信體系和基于師德師風考核的長效機制。根據(jù)學科類別、崗位類別及教師所從事的研究類別不同,分類、分層健全教師分類分層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學??己藢W院、學院考核個人(團隊)的校院兩級考核管理機制。此外,還應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nèi)容的評價方式,不斷完善“量”與“質(zhì)”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研究成果質(zhì)量、原創(chuàng)價值和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貢獻。
(五)健全并實施動態(tài)性的過程評價
教學科研是“十年磨一劍”,具有產(chǎn)出結果不穩(wěn)定性的特點。有的科研工作特別是基礎科研工作,投入了很大精力、物力和財力,但最終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有的教師站穩(wěn)三尺講臺,精心教書育人,但成效無法量化,不一定能取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成果。過程評價強調(diào)以動態(tài)性視角追蹤被評價對象的發(fā)展全過程,是對評價對象的教育過程、教育活動等要素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是一種全周期、多角度、改進反饋性的評價思維。過程評價可以更好地保證教育質(zhì)量的整體提升。實施動態(tài)性的過程評價,能照顧到教師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出效率,避免教師產(chǎn)生一勞永逸的懈怠心理。強化過程評價能夠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為過程評價更加側重對教育全過程的調(diào)控和改進,將重視教育結果的鑒定性評價轉為重視教育過程的改進性評價。
(六)完善評價結果反饋機制
高校教師每學期承擔的教學任務(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以及任務完成情況,學校和學院都在檢查,對于教學檢查中獲得的相關材料、學院教學督導反映的材料以及學生平時的反映(包括學生座談會上的反映)等,一定要有反饋機制,這樣教師就會根據(jù)教學督導和學生反饋結果,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持續(xù)完善教學過程,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
結語
高等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師德考核操作性不強,教師選聘把關不嚴,教師評價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實踐、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評價標準“一刀切”等問題。根據(jù)學科類別、崗位類別及教師所從事的研究類別不同,可分類、分層地制定評價標準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師分類分層考核評價制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3-02-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eqid=b7ce05c600025aeb00000003642f6d0e.
[2]楊世玉,劉麗艷,李碩.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構:基于德爾菲法的調(diào)查分析[J].高教探索,2021(12):66-73.
[3]宋碩.考核評價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17):234-235.
[4]劉燕,楊曉燕,李玉玲.師范生教學技能評價一級指標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3,34(3):25-28.
[5]林娟.重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指標的機遇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8):7-9.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Education
SU Kai-yuea, XIE Shou-anb, ZHAO Chang-jiangc
( 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 College of Forestry, c.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bility is the core and key ele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oral education,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dhere to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put building morality first,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bi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reaking the five onl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stablish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abi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orms the standards of excellent teaching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provid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for teacher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shift from a termi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college teachers to a 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at reflects all teaching links, and constructs a scientific teacher evaluation scheme.
Key words: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teaching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