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老子 脩除玄監(jiān) 王弼 滌除玄覽 滌除玄鑒
《老子》自先秦流傳至今,版本眾多。各家各本,殊文別語。《老子》是否有統(tǒng)一的原本?《老子》美學思想在何時成型?對于這些復雜問題,學界詮詁、論證的專著與文章不勝枚舉,難有定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得益于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中國美學史書寫對于道家美學的重視,“滌除玄鑒”無疑被視作老子最為核心的美學命題之一,其使用范圍甚至已經(jīng)超出了《老子》及道家思想域界,成為藝術學、美學的常用術語。進入21世紀后,北大漢簡的整理與出版再次推動了《老子》版本研究的發(fā)展。然而,近20年來學界對于老子“滌除玄鑒”美學命題的研究卻進展緩慢。究其原因,乃是學界對該命題的美學史價值認識不足,對中國美學命題演進的歷史規(guī)律認識不清。基于北大漢簡等出土文獻的新材料,本文認為老子的本義應為“脩除玄監(jiān)(鑒)”。就學術史而言,存在一個“脩除玄監(jiān)(鑒)”“滌除玄覽”“滌除玄鑒”的文本轉化和美學意涵生成過程。本文認為“滌除玄鑒”文本形態(tài)及其意涵的最終確立,不僅是中國古代美學觀念闡釋史的折射,也是現(xiàn)代美學學科發(fā)展歷程的投影。故下文將以此問題為聚焦點進行具體考察。
一、老子“脩除玄監(jiān)”本義考釋
眾所周知,《老子》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版本,如今通行本《老子》大多以王弼版本為據(jù),多寫為“滌除玄覽”。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馬王堆帛書甲、乙本《老子》、郭店簡《老子》、北大漢簡《老子》等一系列文獻的出現(xiàn),研究者對于《老子》的研究有了更加確實的材料。除郭店本《老子》沒有相關章節(jié)外,帛書甲、乙本《老子》、北大漢簡《老子》等成書于西漢的簡帛所載內容大體相近,茲節(jié)錄如下:
帛書甲本:脩除玄藍,能毋疵乎?①
帛書乙本:脩除玄監(jiān),能毋有疵乎?②
北大漢簡:脩除玄鱧,能無疵乎?③
針對以上不同版本存在的文本差異,高亨指出“帛書甲本覽作藍,乙本作監(jiān)。覽、藍均當讀為監(jiān)。監(jiān)是古鑒字,鏡也”,④認為覽、藍與監(jiān)之間讀音相同,監(jiān)與鑒可以互通。⑤對于“脩除”,高明指出“‘脩’字與今本‘滌’字,古音相同,乃聲之轉也,義亦相通”,⑥認為“脩除”與“滌除”之間僅是寫法差異,但讀音與意義都相通。
綜合帛書甲、乙本的文本形態(tài)以及注釋者的不同看法,本文認為“脩除玄監(jiān)”(“脩”今寫為“修”,古時“脩”與“修”實為兩字)當更符合老子原文、原義,具體理由如下:首先,“脩除”的原來形態(tài)不可能是“滌除”。就字音來講,《說文解字》注“脩”為:“脩,脯也,從肉攸聲,息流切。⑦”釋“修”為:“修,飾也,從鄉(xiāng)攸聲,息流切?!雹嘁环矫姹砻鞴拧懊憽迸c“修”之間實作兩字,另一方面指出兩者的字音相同。但《說文》注“滌”時卻稱:“滌,灑也,條聲,徒歷切?!雹岷茱@然,“滌”與“脩”“修”之間不存在字音相同之說,故上文所列高明“古音相同,聲之轉也,義亦相通”的說法不能成立。
就詞語使用而言,先秦文獻中常用“脩除”一詞。如《周禮·春官·宗伯》載:“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脩除。”鄭玄注日:“脩除,芟(除去、割草)掃之。”⑩又如《荀子·禮論》:“卜筮視日,齋戒修涂,幾筵、饋、薦、告祝,如或饗之?!蓖跸戎t集解:“王念孫日:涂讀為除?!币陨暇袙叱?。到了漢代,“脩除”進一步與“玄鑒”相連?!痘茨献樱憚沼枴分杏小罢\得清明之士,執(zhí)玄鑒于心”句,“玄鑒”一詞與篇名“脩務訓”的同時出現(xiàn),更能佐證二詞的意義相關性。又班固《兩都賦序》中有“輦路經(jīng)營,脩除飛閣”句,⑩以上文獻資料可印證春秋到東漢存在使用“脩除”一詞的語言環(huán)境。
其次,《老子》本文當為“玄監(jiān)”,后隨文字假借,遂有“玄鑒”字形,但并非“玄覽”。就字形而言,如果將上文高亨的觀點進一步申說的話,可以說“監(jiān)”與“藍”為通假字,“鑒”為“監(jiān)”字的演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注“監(jiān)”時稱:“監(jiān),臨下也……監(jiān)與鑒互相假?!薄氨O(jiān)”,本為會意字,初文像人跪或站立在盛水的器旁俯首照看之形。大約在春秋時期,“監(jiān)”字加金旁為“鑒”,此時意義偏重于指稱可以反射人形的器物。通過字源探究,我們認為帛書甲、乙本的“藍”與“監(jiān)”可能是更接近春秋時期的版本,而寫作“鑒”的北大漢簡源自戰(zhàn)國之后的版本。從詞匯使用的情況來看,“玄鑒”在西漢時期仍被應用。上文提到的《淮南子·脩務訓》中不僅出現(xiàn)了“執(zhí)玄鑒于心”的表述,其后還連接“照物明白,不為古今易意”句。①“照物明白”就是指拿著明亮的鏡子在內心中自省,照物清明,洞鑒古今,借以比喻人頭腦清醒、深諳世事。在《淮南子·道應訓》中存在對《老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②的引述,因此我們推測西漢早期的《淮南子》使用“執(zhí)玄鑒于心”表述當引自當時的通行本《老子》。筆者檢索兩漢以前文獻時,并未發(fā)現(xiàn)有“玄覽”一詞出現(xiàn)。③據(jù)此,推測最遲在西漢初期《老子》通行的版本仍寫為“玄鑒”。
最后,從較帛書甲、乙本晚出的北大漢簡中“脩除玄鑒,能無疵乎”的文意結構來看,“脩除玄鑒(監(jiān))”與上下文意義的結合也較為自然。此段前兩句大意為:載營魄抱樸,魂魄就能不離開嗎?任氣溫柔,就能如嬰兒一樣嗎?結合上文,魂魄、嬰兒作為喻體都是可言說的事例,此處排比句式的“玄鑒”同樣應該是具體的銅鑒,而不應為形而上的“玄”或“道”。如果對“脩除玄鑒.能無疵乎”進行嘗試性翻譯,那么可直譯為:掃除精美的黑色銅鑒④上的塵土,便能讓鏡面清晰而沒有一點瑕疵嗎?我們加以引申,意譯為:清掃黑色銅鑒上的塵土,用它映照自己,以正自身,人就會沒有任何缺點嗎?再結合“脩除”的下文分析,段末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句?!靶弊鳛樾稳菰~修飾“德”,“玄德”指的是含蓄不外露的德性。我們分析此段行文的結構,前半部分老子是運用反問,提出問題;后半部分總結,給出答案:文章便是分總結構。段末總結“稱之為玄德”,“玄德”是此段的重點。因此,老子不可能在舉例階段,提出一個更為高深的、形而上的概念。
通過以上考證、分析可知,春秋到西漢中期這一階段的《老子》版本應寫為“脩除玄監(jiān)”?!懊懗O(jiān)”的第一次文本轉變是從“監(jiān)”到“鑒”的字形分化,但意義并沒有發(fā)生變化。這一階段“脩除玄鑒(監(jiān))”包含的美學內蘊有限,只是舉例論述。同時,因該句不屬于判斷句,故也不能稱之為美學命題。
二、“滌除玄覽”的美學闡釋
前文論證“脩除玄監(jiān)(鑒)”版本出現(xiàn)時間更早,更符合老子的本義。為何各家各說均選擇“滌除玄覽”這一版本,全部舍棄了“脩除玄監(jiān)”?假設古代學者旨在傳承老子本義,便應選用。脩”“鑒”的寫法。然而“清掃明鏡”的外延始終有限,只有包含滌凈內心含義的“玄覽”,才能承載更豐富的哲學與美學內涵。西漢中期以后的學者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對“脩除玄鑒”與“滌除玄覽”做出選擇,即對老子思想由“闡述”變?yōu)椤瓣U發(fā)”。選用“滌除玄覽”則標志著該命題正式進入了美學闡釋階段,此后歷代學者從“滌除玄覽”出發(fā)嘗試從易學、黃老、玄學、禪宗等多角度對老子美學思想進行闡發(fā)。一旦我們理解后世通行本選擇“滌除玄覽”的原因,便可再現(xiàn)“滌除玄覽”美學意義生成的過程。
首先,“滌除玄覽”具有鮮明的主體指向性。“脩除玄監(jiān)(鑒)”演變?yōu)椤皽斐[”,最大的變化是指稱對象由客體的“鏡子”轉變?yōu)橹黧w的人。比如《河上公本老子》為“滌除玄覽”,注解為:“滌除玄覽,當洗其心,使其潔凈也。心居幽冥之處,覽知萬事,故謂之玄覽也?!雹菰诖宋闹幸呀?jīng)能明確地看到“洗其心,凈化內心”的表述。之后的道教與佛教等宗教人士在解讀《老子》“滌除玄鑒”時,進一步給出了洗滌自身之惡的宗教解釋。東漢張道陵所作的《老子想爾注》①載:“滌除玄覽,能無疵。人身像天地。覽,廣也。疵,惡也。非道所熹,當滌除一身,行必令無惡也?!雹跂|晉僧肇在《長阿含經(jīng)》序中說:“大秦天王,滌除玄覽,高韻獨邁,恬智交養(yǎng),道世既濟,每懼微言翳于殊俗?!雹鄞颂帯皽斐[”的用法是指凈化內心,或者形容人(神)的內心純凈、超凡脫俗。“脩除”和“滌除”作用對象的性質不同,“脩除”含義是指掃除、清掃,主要作用的對象是客體事物,如老子所言的清掃銅鏡。但在宗教經(jīng)文中“滌除”的對象是主體的人,含義已經(jīng)變?yōu)榱讼礈熳陨?、凈化心靈。所以,老子所言的“脩除”被“滌除”所替代是必然趨勢。這一變化為后世“滌除玄覽”美學命題產(chǎn)生提供了思想基礎,也與現(xiàn)代無功利的審美理論相暗合。
其次,王弼推動了老子“脩除玄鑒”命題的形而上學化,“滌除玄覽”被賦予了玄學義涵。魏晉時期的學者們在研學老子思想時常會“借題發(fā)揮”,在注解中闡發(fā)自身觀點。王弼在整理了《老子》版本的基礎上,作《老子指略》與《老子注》兩書,彼時流傳甚廣,極大地促進了“滌除玄覽”命題的成型。其在注解中將“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解釋為:“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于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雹芡蹂鏊ⅰ靶笔鞘裁矗克J為“玄”是物之極也。這里“物之極”是其玄學思想的關鍵所在,他反復使用這一說法。如《老子道德經(jīng)注·十六章》:“言致虛,物之極篤?!雹萦秩纭独献拥赖陆?jīng)注·三十九章》:“一,數(shù)之始而物之極也。”⑥從這些注解中可見王弼認為“虛”“一”“玄”都是物之極。結合王弼的“以無為本”整體思想進行分析,即便王弼在理論上強調“無”的重要性,但“無”是虛無縹緲的,仍然要用“有”來呈現(xiàn)。在實踐中,王弼認為必須通過“物之極”作中介,從有到無,最終到達“道”的境界。具體言之,王氏所談的“物”在他的注解中指一切有名有形者,而“物之極”是在“不以物介其明”的前提下實現(xiàn)。如果人不想讓“物”遮蔽,就需滌除邪飾。洗滌自身的方法便是人不假借細分的事物,達到極致的洞察,回歸于無,便是近乎“玄”、近乎“道”。
可見,王弼通過“極覽”與“玄”同的形而上層面解讀使“脩除玄鑒”從洗滌明鏡的含義升華為“滌除邪飾”,從而具有命題的形態(tài)。也正因“滌除玄覽”的哲學命題化、形而上學化才使得它具有普遍性與理論性,實現(xiàn)了對原本洗滌明鏡的現(xiàn)實含義的抽象和升華。更為重要的是,王弼的玄學注解使得“滌除玄覽”合理化。原來的“脩除玄鑒”是具體實例,銅鑒上的塵埃,可以“脩JIpQ4FAb+zkqOyZawcbGrg==除”也可“滌除”?!坝[”為觀看的含義,“看”如何掃除?“玄覽”又為何意?王弼通過將無形無名之本體的“玄”“道”與“一”“虛”等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闡釋結構與統(tǒng)一的哲學話語體系。在這一玄學話語體系下,“覽玄”為“極覽”,解釋為一種不假于物的認識方式,這樣“玄覽”便合理化了。“玄覽”在王弼的注解下發(fā)展為《老子》觀道的認識方式,成為如今學界公認的中國道家審美觀的濫觴。
再次,在魏晉玄學思潮的影響下,“滌除玄覽”體現(xiàn)了社會整體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氣質。宗白華曾感嘆“中國美學竟是出發(fā)于‘人物品藻’之美學”,⑦兩晉時期人物品藻的盛行更是通過人作為中介強化了“玄”與“虛靜”的關聯(lián)?!稌x書·陳騫傳裴秀傳》載:“渡遼將軍毋丘儉嘗薦秀于大將軍曹爽,日:‘生而岐嶷,長蹈自然;玄靜守真,性人道奧’?!雹嘤秩纭顿Y治通鑒·晉紀》批判彼時為官行政虛浮的風氣“是以立言藉于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職,謂之雅遠”。在當時的玄學思潮背景下,“虛”“靜”與“遠”“玄”已然成為人物品性的評判標準,在評價人物時,它們可以相互替換與混用。至此“虛靜說”才和“滌除玄覽”有了意義上的共通之處,這些概念之間聯(lián)系也愈發(fā)緊密。
此種背景下,“虛靜”說與“玄覽”說開始應用在藝術批評之中?!疤撿o”在文論中首見于《文心雕龍·神思》篇中“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句,“玄覽”則肇端于陸機《文賦》“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句,兩者均是講寫作時需要凈化內心,心無旁騖后,再對世間變化進行觀察。由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滌除玄覽”才真正成為一個命題,并具有了美學意味,也構成了后世美學史中“滌除玄鑒”美學命題的濫觴。這里要強調的是,古人并未明確指出“虛靜”是“滌除玄覽”的基礎,或要通過“滌除玄覽”才能實現(xiàn)“虛靜”。目前,美學界所公認的“滌除”是“虛靜說”前提的說法是中國美學學科對道家相關理論整合后的成果,后文會加以詳述。
西漢中期以后,“滌除玄覽”逐漸代替“脩除玄監(jiān)(鑒)”被接受下來,通行本《老子》均寫作“滌除玄覽”。雖然“滌除玄覽”版本再無爭議,但對其意義的闡釋仍不斷更新。比如明末王夫之在《老子衍·序》中對歷代老子研究作了綜述: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傳異說:逮王輔嗣、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簡,鳩摩羅什、梁武帝濫之于事理因果,則支補牽會,其誣久矣;迄陸希聲、蘇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李贄之流,益引禪宗,互為綴合,取彼所謂教外別傳者以相糅雜,是猶閩人見霜而疑雪,雒人聞食蟹而剝蟛蜞也。老子之言日“載營魄抱一無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沖氣以為和”,是既老之自釋矣。①
蘇轍《老子解》、焦《老子翼》、李贄《老子解》等著述中的注解大多是從“載營魄抱一而能無離乎”的“形神無離”角度切入,“滌除玄覽”被作為實現(xiàn)“營魄抱一”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自身的內蘊并未受到重視。清末魏源《老子本義》寫作“滌除玄覽”,解釋為“必加以滌除瑕垢之功,重以返觀內照之鑒”。②魏源同樣是從形神相依、動靜不失的角度闡釋,強調人對身心的觀照。魏晉之后,玄學衰落,“滌除玄覽”命題也明珠蒙塵,后世學者一般不會對其從道家“玄覽”的角度探討。
總之,“滌除玄覽”是基于老子“脩除玄監(jiān)(鑒)”本義加工闡釋后的版本,它不斷與易學、佛道思想互滲,已經(jīng)重點觀照到人的精神世界。在魏晉時期玄學思想的助力下,“滌除玄覽”儼然成為一個哲學命題,其體現(xiàn)了人們希冀洗滌心靈、不假物觀,近乎“道”的理想追求。“滌除玄覽”進一步與。虛靜”等其他范疇、命題一起構成了玄學思潮關于“道”的討論。同時魏晉時期也是美的自覺時代,“玄”受到人物品藻的影響,實現(xiàn)了自身的審美化,“玄覽”成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審美前提。唐宋以降,“滌除玄覽”命題的美學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魏晉至民國時期可以稱為老子美學思想的生長期,古代學者們的闡釋是現(xiàn)代“滌除玄鑒”美學命題得以生發(fā)的重要內因。
三、“滌除玄鑒”命題的美學意義建構
中國近現(xiàn)代美學建設的突出特點之一,便是以西方框架來闡釋中國材料。陳寅恪總結王國維的治學方法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這種學術研究方法被稱為“闡發(fā)研究”。正是近現(xiàn)代學者的闡發(fā)研究激活了我國悠久而豐厚的美學思想,“滌除玄覽”命題便是其中代表,其美學意義建構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學者以西方哲學思想對傳統(tǒng)“滌除玄覽”命題進行新解;第二階段,受出土文獻影響,通行本中“滌除玄覽”再次演變?yōu)椤皽斐b”,此時中國美學學科逐漸走向自覺,“滌除玄鑒”命題內涵在古今對照中不斷豐富。
第一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國學者通過對西方哲學思想的消化吸收,嘗試將西方現(xiàn)代哲學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材料融會,實現(xiàn)傳統(tǒng)思想的現(xiàn)代性轉化,“滌除玄覽”參與了這一融合過程。民國時期“玄覽”被視作一種直覺法。張岱年在1937年的《中國哲學大綱》初稿中談道:“老子講‘為道’于是創(chuàng)立一種直覺法,而主直冥會宇宙本根?![’即一種直覺?!雹偻瑫r,馮友蘭認為老子的“滌除玄覽”是否定感覺經(jīng)驗的唯理論認識,他說:“‘滁(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十章)‘玄覽’即‘覽玄’,‘覽玄’即觀道。要觀道,就要先‘滌除’?!褪前研闹械囊磺杏既サ簟!雹谇拔奶岬降耐蹂雠c近代馮友蘭都談“覽玄”。古今不同之處是,王弼所談“覽”的落腳點在于“玄”同,側重本體論討論,而張岱年和馮友蘭都把“滁(滌)除”與“覽玄”看作一種直覺法,側重于認識論研究。“滌除玄覽”因為涉及“無功利的認識方式”和“理性直觀”擁有了潛在的現(xiàn)代美學含義,后來的美學史著作談到“滌除玄覽(鑒)”大多都會涉及張、馮二人直覺論的觀點。
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滌除玄覽”才逐漸進入美學研究者視野。在“由于民、葉朗二人于1961至1964年用了三年時間選編,最后經(jīng)宗白華先生刪定而成”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中,關于老子的部分沒有“滌除玄覽”的內容。③施昌東1979年出版的《先秦美學思想述評》④中也沒有涉及“滌除玄覽”的相關問題。換言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宗白華、施昌東、于民、葉朗等老一輩美學家并未將“滌除玄覽”視為老子的美學思想內容。隨著1973年馬王堆帛書《老子》文獻的出土,“滌除玄覽”再次引發(fā)了學界的廣泛討論,這一系列討論也致使它出現(xiàn)第三次的文本變化,通行本“滌除玄覽”逐漸改寫為“滌除玄鑒”。1974年,高亨、池曦朝在《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一文中提出:“滌除玄覽”四字講不圓通。“覽”字當讀為“鑒”,“鑒”與“鎰”同,即鏡子?!靶b”指內心的光明,是形而上的玄妙的鏡子。⑤1977年,高亨所寫的《老子注譯》中以王弼本為底本寫作“滌除玄覽”,認為“覽”可讀作“監(jiān)”,“監(jiān)”是“鑒”的古字。至此,學者們針對“玄覽”還是“玄鑒”各執(zhí)一說,兩者多有混用。
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中國美學史著作已經(jīng)開始嘗試將“滌除玄覽”美學化。據(jù)李澤厚、劉綱紀二人的往來書信所載,出版于1984年的《中國美學史》(第一卷)應起草于1979年。那時“滌除玄鑒”的新說法尚有爭議,劉綱紀或出于穩(wěn)妥的考慮仍采信舊說“滌除玄覽”。在美學史寫作中,他明確將“滌除玄覽”歸在老子審美理論中:“老子關于如何得‘道’的種種說法,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滌除玄覽’(第十章)。所謂‘滌除’是洗垢除塵的意思,也就是去盡一切功利私欲的打算。所謂‘玄覽’,是深觀遠照的意思,既非一般的感覺,也非抽象的思考,而是一種理性的直觀?!雹迍⒕V紀結合老子所舉的嬰兒例子,談到嬰兒是“滌除玄覽”的最佳狀態(tài),屬于人最理想的審美狀態(tài):“老子贊美嬰兒,是因為在他看來嬰兒具有純真自然的天性,沒有利害得失的計較打算,最符合于道德的理想。而這種如嬰兒般的純真自然,也正是‘滌除玄覽’所需要達到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也顯然和審美密切相關?!雹邉⒕V紀將“滌除玄鑒”看作老子推崇的認識論方法,作為審美相關的言論,他將“滌除”與西方美學所說的審美無功利聯(lián)系起來,將“玄覽”近似看作“理性直觀”。這與近代哲學家的做法類似但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于劉綱紀是立足于老子思想,用嬰兒的純真狀態(tài)來解釋滌除后的境界。他的解讀做到了老子美學思想內部的圓融自洽,實現(xiàn)西方美學無功利思想與我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結合??梢哉f,李澤厚、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率先將老子“滌除玄覽”的美學價值挖掘出來,為老子美學研究指明了前路方向。
第二階段是從1985年至今,這一階段“滌除玄鑒”被認為是老子“道家”美學的認識方式,參與了道家美學體系的建構,真正成了一個現(xiàn)代化的美學命題。1985年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采取高亨、池曦朝之說寫作“滌除玄鑒”,認為“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并將“滌除玄鑒”視作老子認識論的重要美學命題。首先,葉朗指出“滌除玄鑒”是老子美學認識論的核心。他說:“‘滌除玄鑒’的第一層意思即把觀照道作為認識的最高目的……‘滌除玄鑒’這個命題的主要含義即在于此?!雹俚撬J為老子并未談及觀道的具體方法。“老子‘滌除玄鑒’的命題,只是說人們應該求得對于‘道’的觀照。至于通過怎樣的認識途徑實現(xiàn)這種觀照,老子并沒有明確的回答。”②如果說老子“玄鑒”觀道的方法未曾言明,那么我們只得從“滌除”上繼續(xù)研究。因此,葉朗從“滌除”人手,并聯(lián)系老子的“虛靜”說展開分析,“‘滌除玄鑒’的第二層含義,是要求人排除主觀欲念和主觀成見,保持內心的虛靜……但是老子強調了一點:為了實現(xiàn)對‘道’的觀照,觀照者內心必須保持虛靜”。③葉朗將“虛靜”看作是“滌除玄鑒”命題內的一層含義,內心虛靜是實現(xiàn)“滌除玄鑒”的基礎。進而,他又結合莊子的“心齋、坐忘”等說法,將“滌除玄鑒”看作了中國審美心理發(fā)生的源頭。
其次,葉朗又進一步將“滌除玄鑒”與文論、畫論等藝術理論結合起來。葉朗認為老莊之后宗炳的“澄懷味象”、陸機的“處中區(qū)以玄覽”、劉勰的“貴在虛靜”、唐宋詩中的“虛而萬景入”“空而納萬境”等藝術理論的核心觀點均涉及“虛靜”與“道”,兩者分別對應“滌除”與“玄鑒”。葉朗將“滌除玄鑒”與后世的藝術理論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自洽的道家文藝體系。正是以“滌除玄鑒”作為邏輯起點,道家審美體系才得以成為傳統(tǒng)美學審美論的主體,并為中國古代美學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助力。
21世紀后,“滌除玄鑒”美學命題的寫法和意義都趨于穩(wěn)定。一方面,中國美學研究者們大多均采信“覽”古音讀“監(jiān)”、為“鑒”字假借的說法,在行文中寫為“滌除玄鑒”。如陳望衡版《中國美學史》、朱志榮版《中國美學簡史》、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版《中國美學史》等書的老子美學章節(jié)均涉及“滌除玄鑒”內容。通過一系列中國美學史教材的傳播,“滌除玄鑒”替代“滌除玄覽”逐漸被大家公認。另一方面,此時文本層面寫作“鑒”(鑒照)或是“覽”(觀照)已經(jīng)無關緊要,學界已經(jīng)將“滌除玄鑒”當作一個命題去整體看待。該命題的美學內涵已經(jīng)基本定型,學界公認“滌除玄鑒”蘊含著“虛靜”“直覺”“審美無功利”等內蘊,而無須自證。
四、結語
追溯“滌除玄鑒”美學命題的發(fā)展歷程發(fā)現(xiàn),可見其原本寫作“脩除玄監(jiān)(鑒)”,是老子所舉的一個例證。西漢中期以后,“滌除玄覽”版本逐漸占據(jù)傳播優(yōu)勢,而“脩除玄監(jiān)(鑒)”則被棄用。及魏晉時期“滌除玄覽”成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命題,玄學是推動其演變的內在動因。通過人物品評的中介,這一命題逐漸具備美學意味,且被更多地運用于文藝批評之中。近代以來,研究者在書寫中國美學史的過程中,使“滌除玄鑒”成了道家美學乃至中國美學的重要命題之一。歷史上“脩除玄監(jiān)”到“滌除玄鑒”的轉變,證明了“老子美學思想”因時變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皽斐b”是經(jīng)過歷代學者闡釋后的《老子》美學思想精華,同時也是歷經(jīng)現(xiàn)代化改造的當代理論結晶,未來也應該是不斷生成的美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