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新課標Ⅰ卷高考作文材料短,開放性大,鼓勵思辨,對于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有哪些借鑒作用呢?
文學作品中的“意”是指內(nèi)容,“法”是指形式。作文教學,教師往往會在“怎么寫”或“寫什么”單方面上下功夫,而不是綜合考量內(nèi)容和形式是如何相互成全的。鑒于此,結合本次高考作文內(nèi)容,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培養(yǎng)追問的習慣
寫好全國新課標Ⅰ卷這篇作文的關鍵,不在于問題的多與少,而在于我們能提出或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真問題、新問題。如,對“快速得到答案”與“問題越來越少”之間的關系展開追問與討論:人工智能提供了哪些方面的答案?這些答案對于人類而言利和弊分別是什么?哪些答案是人工智能無法提供的?我們?nèi)绾卫硇詫Υ蚶萌斯ぶ悄芴峁┑拇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我們的問題少了哪些,又必然多了哪些?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一定要有問題意識,作文寫不下去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怎么樣”“后來呢”“為什么”,就這樣自問自答,結果就能寫成一段段話。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會逐漸養(yǎng)成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方式和習慣,而回答問題的過程,恰恰是學習寫作的過程。
老師用問題指導習作,實際是教給學生正確的作文思維路徑,思維的改變必會帶來作文的飛躍。因此,不妨多一些作文思維路徑的指點,腦中噴涌出一個個問題,文字自會有觸及人心的力量。
培養(yǎng)生活的感受力
作文首先要求的不是詞匯,而是學生的真情實感。寫出一篇優(yōu)秀作文,與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并不成正比,而與其獨特的生活感受力有關。換言之,學生寫作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對生活的感受。如果我們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一點都不敏感,寫出來的文字只是蜻蜓點水的描述,那就不會說服人,也難打動人。因此,我們需要教會學生觀察社會,關照現(xiàn)實,聯(lián)系實際,書寫心路。
看到雨中等待孩子放學的父母,可以體會一下他們的心情;一年級的萌娃撲向媽媽懷中,感受一下什么叫溫暖;奶奶買菜時為了1元錢而討價還價,探究一下原因。其實,每一個鏡頭背后都可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只有真誠品味生活,我們才會懷著美好的感情與人溝通,豐富人生體驗。很多時候,質(zhì)樸的表達可以產(chǎn)生動人心魄的效果,原因就是呈現(xiàn)了生活中最真誠的情感。
當然,寫作文也不一定非要瞄著有意義,也可瞄著有意思。少年時代本來就是一個有意思的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意義的事情才可能漸漸多起來。
培養(yǎng)習作的邏輯思維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規(guī)律。大到人類太空探索,小到自然萬物生長,即使生活中的種花養(yǎng)草,釣魚捕蝦,也都有其可遵循的規(guī)律。如何闡述觀點,如何選擇和使用論據(jù),如何進行有效的推理等,這些都是把說服讀者作為底層邏輯的。
在寫作指導中,重要的是邏輯思維訓練。學生作文題一到手不知道寫什么,有東西想寫卻又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這些看似是語言表達問題,實質(zhì)是邏輯思維問題。不論閱讀、表達還是寫作,小至一句話、一個段落,大至篇章乃至鴻篇巨制,都離不開邏輯思維。如寫事,要厘清所寫事件的開端、經(jīng)過、結果,按照一定順序來寫;寫人,要理順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心理、動作等;寫小動物,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如由外在的形態(tài)特征寫到內(nèi)在的生活習性規(guī)律,遵循由表及里的邏輯順序。
生活中,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獲得許多邏輯思考的方法,不妨多留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慢慢生長的空間,既重“法”,也要重“意”。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