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戶滿意程度可以反映政策改革成效, 探究農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滿意度影響因素, 有助于評價政策實施效果, 同時對提升農村發(fā)展和農民幸福感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 選取重慶市大足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 基于Logistic模型確定農戶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結合ISM模型分析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關系, 對農民的政策實施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① 針對入市實施效果, 絕大部分農戶持滿意態(tài)度, 不滿意的地方集中在收益分配不及時和環(huán)境污染方面; ②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 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 入市實際收益、 程序透明性、 入市風險存在情況、 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知對入市農戶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其中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知、 入市風險存在情況、 入市實際收益為表層直接因素, 中層間接因素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以及程序透明性,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為深層根源因素. 應進一步完善土地產權制度, 明晰入市到期后土地權屬問題; 健全監(jiān)督管理機制, 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單位的產業(yè)目錄和準入標準制度; 完善收益分配機制, 制定集體土地入市指導性分配意見; 將村集體負責人納入政府基層領導隊伍體系, 提高程序透明性.
關 鍵 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滿意度; 影響因素; Logistic-ISM模型; 大足區(qū)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868(2024)07005714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Satisfaction under the Policy of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Based on Logistic-ISM Model
ZHOU Xiangmei, WANG Hengwei, LIU Xiuhua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o a certain extent, farmers satisfaction can refl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reform, and explor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satisfaction under the policy of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can help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happiness. 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Dazu District in Chongqing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e Logistic model.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ISM model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rmers satisfaction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Most of the farmer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and the dissatisfac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untimely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② Whether they were village cadres,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ether they participated in voting, the fairness of distribution, the actual benefits of market entry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procedures, the existence of risks in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market entry land owner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armers. Among them, awareness of land owners, risk of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and actual benefits were the surface direct factors, while the middle indirect factors we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participation in voting, fairness of distribution, and transparency of marketisation procedure, and whether there are village cadres in their family were the deep root factors. In conclusion, the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o clarify the issue of land ownership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market according the contract,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a system of industrial catalogues and access standards for units of collective operational construction land entering the market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mechanism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hould be improved, and guiding opin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head of the village collectiv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s grass-roots leadership team, so as to increas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procedure.
Key words: collective-owned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isation; farmers satisfa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Logistic-ISM model; Dazu District in Chongqing
“三農”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 是我國制度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考慮的重要問題, “三農”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我國經濟建設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有序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 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構建離不開農村資源要素的有效流動, 土地流轉是促進農戶多渠道增收的重要途徑[1], 盤活農村土地資源, 對于加快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至關重要. 當前農村土地征收、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后文簡稱為“三塊地”改革)已取得較大成效, 作為“三塊地”改革之一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不僅可以有效盤活土地資源, 使農戶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2], 還可以進一步縮小城鄉(xiāng)差距, 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構建[3], 緩解土地壓力.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需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積極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 探索建立兼顧三方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jié)機制. 當前入市改革成效已得到顯現(xiàn), 總結成果經驗, 且探究如何進一步推進入市進程成為新的關注重點. 農戶是入市的重要參與主體, 了解農戶想法, 從農戶角度出發(fā)探究入市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術界已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進行了多方面探究. 通過試點實踐, 指出當前入市改革面臨著相關法律缺失、 入市范圍過窄、 入市主體缺失、 地價評估體系片面、 監(jiān)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4-8]. 針對這些問題, 部分學者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明晰集體土地權屬主體, 尊重農民意愿, 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建設[9], 明確集體建設用地用益物權定位并建立相應法律體系[4], 明晰政府職能[10], 破除現(xiàn)有市場化的法律障礙以及健全相關配套措施[11]. 此外, 隨著入市進程的推進, 學者們逐漸從入市現(xiàn)狀研究擴展到對入市主體行為特征進行相關研究. 孫阿凡等[12]分析了村集體組織和地方政府的上市決策傾向, 提出改革稅費以及修訂和補充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和條款; 劉戈等[13]、 王歡等[14]引入實力對比參數(shù)和建立雙種群進化博弈模型, 分析地方政府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博弈策略, 以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鄧凱[15]通過構建三重博弈框架, 創(chuàng)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收益分配均衡機制; 劉鵬凌等[16]通過構建動態(tài)博弈模型, 認為需要發(fā)揮法律手段的制約作用, 保障各參與主體的行為選擇. 然而當前入市主體研究多側重于分析地方政府和村集體組織策略選擇, 而忽略了入市核心主體農戶的重要影響. 關于農戶, 主要是對農戶入市意愿及認知的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 農戶高度關注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情況以及最擔心各類以地生財?shù)耐稒C短視風險[17], 農戶的個體特征也會對農戶意愿造成影響[18], 尊重農戶意愿是高效推進整備統(tǒng)籌入市的重要保障[16,19], 需正視農戶意愿選擇, 注重制度變遷環(huán)境營造. 只有在充分了解農戶需求的基礎上, 才能更好地促進試點推行, 增加農戶土地財產性收入[20], 但目前基于農戶視角的入市改革成效滿意度研究較少, 無法直觀反映影響農戶入市積極性的制約因素, 并且關于農戶滿意度的研究側重于對顯著性影響因素的分析, 缺乏對這些因素之間層次關系的探討. 農戶作為入市核心主體, 其對入市改革效果的整體滿意度評價,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成效. 基于此, 本研究以重慶市大足區(qū)為例, 將從農戶認知角度出發(fā), 以入市農戶滿意度為研究對象, 探究入市改革實際實施效果, 同時結合實證結果, 探究入市制約因素, 為自下而上的政策改進提供借鑒與參考.
1 研究區(qū)概況與數(shù)據(jù)來源
1.1 研究區(qū)概況
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成果顯示, 重慶市大足區(qū)全區(qū)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達1 333.2 hm2, 由于其豐富的建設用地存量, 2015年被列為重慶市唯一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區(qū), 又于同年3月作為入市改革試點, 為鄉(xiāng)村振興和地區(qū)發(fā)展注入了活力.
在入市過程中, 大足區(qū)通過摸清家底和探索“多規(guī)合一”村規(guī)劃編制, 明確入市對象及范圍; 考慮人民公社沿襲制度, 以老社為單位, 確定入市主體; 健全入市管理制度和擬定出讓合同范本, 破解入市難題; 完善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價格體制, 修正體系標準; 積極探索入市路徑, 建立以異地調整入市為主、 城中村入市和就地入市為補充的“1+2”入市渠道, 提高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不斷創(chuàng)新、 積極探索, 彰顯改革紅利. 截至2022年1月, 大足區(qū)累計實現(xiàn)入市交易土地105宗、 面積224.43 hm2、 總價款11.72億元, 其中, 在入市方式上, 調整入市96宗、 面積218.57 hm2, 占總成交面積的97.38%; 城中村入市1宗、 面積0.37 hm2; 就地入市8宗, 面積5.50 hm2.
此外, 大足區(qū)根據(jù)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 按照街鎮(zhèn)類別和土地用途, 制定了不同等級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jié)金征收比例(表1), 同時創(chuàng)造性探索出了“三分兩不分”的分配機制(圖1).
1.2 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以大足區(qū)已參與入市的農戶作為研究對象, 于2021年7月前往大足區(qū)已參與入市的鎮(zhèn)(街道)實地調查, 采用隨機抽樣方式, 對大足區(qū)各參與入市鎮(zhèn)(街道)進行隨機抽取, 調查區(qū)域包括大足區(qū)18個行政村(社區(qū)). 在調研過程中, 對被調查農戶采用一對一的半結構訪談模式, 最終共獲得有效問卷233份. 問卷采用五級量表形式表示, “1~5”分別表示很不滿意、 不太滿意、 一般、 比較滿意、 非常滿意. 本研究量表包括農戶家庭基本情況、 對入市相關情況的了解及滿意度等內容(表2).
2 變量選擇與模型構建
2.1 變量選擇
本研究以農戶入市滿意度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賦值. 從農戶認知視角出發(fā), 探究農戶入市滿意度影響因素, 并將從農戶個體特征、 入市效益認知、 政策了解認知、 入市分配認知、 入市程序認知5個方面選取指標, 相關變量如下:
1) 農戶個體特征選取被調查者年齡、 文化程度、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及主要收入來源. 一般而言, 不同年齡階段的農戶思考方式、 行為態(tài)度存在較大的差異, 年齡越大的農戶更加依賴于集體土地, 對土地感情更加深厚, 故可能更傾向于滿意度低; 農戶文化程度會影響其接受新事物、 獲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對新事物更能接受, 抗風險能力較強, 傾向于支持新政策; 村干部在入市過程中更加了解政策具體情況以及更易于進行各方協(xié)調工作, 對入市整體情況有客觀評價, 對入市滿意度尚不確定, 有待驗證. 對于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主要以務農為收入的家庭更多關注土地的使用, 也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財產性收入, 對于入市滿意度暫不確定.
2) 入市效益認知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風險存在情況以及是否促進就業(yè). 現(xiàn)代農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好壞[21], 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與滿意度相聯(lián)系, 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差和風險的存在會直接降低農戶滿意度. 就業(yè)機會的增加有利于農戶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工資收入, 進而提高滿意度.
3) 政策了解認知包括入市政策了解情況和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 現(xiàn)有研究表明, 政策的了解程度會影響政策實施對象的滿意度[22], 農戶對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 越容易了解改革動向, 滿意度越高. 同時, 農戶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會影響他們對于土地的在乎程度, 較多農戶認為入市土地屬于自己所有, 對入市土地的處置有更多的看法, 進而對入市滿意度產生影響.
4) 入市分配認知包括政府是否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分配公平性以及實際收益. 政府是否有權參與入市增值收益的分配, 學術界存在一定的爭議. 白山穩(wěn)[23]認為“漲價歸公”是一種調整土地市場宏觀經濟的方法, 在入市土地增值收益相關的稅制下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國家經濟發(fā)展, 另一種觀點認為地方政府非集體土地產權者, 不應參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24], 其次認為政府作為市場監(jiān)管者而非市場主體, 憑借管理者介入收益分配是不合理的, 其收益可通過合理征收土地增值稅來間接獲取部分收益[10,25]. 此外, 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 農戶非農收入增長可提高農民生活滿意度[26], 分配越公平以及所獲收益越多, 滿意度越高.
5) 入市程序認知包括是否參與入市表決和程序透明性. 已有研究表明, 農戶在農地確權、 農地規(guī)劃中的參與程度會對農戶滿意度產生影響[27], 針對入市而言, 農戶參與程度越高, 程序越透明, 越能感受到自身權益的保障, 滿意度越高.
綜合以上理論分析, 結合大足區(qū)實際情況, 確定了5類14個解釋變量, 各變量具體定義及描述如表3所示.
本研究利用方差膨脹因子和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檢驗解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經檢驗發(fā)現(xiàn), 各解釋變量方差膨脹因子為1.13~1.57, 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最高為0.533 9, 各解釋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2.2 模型構建
2.2.1 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將農戶滿意度分為5個等級, “很不滿意~非常滿意”依次賦值為“1~5”. 由于入市農戶滿意度為有序變量, 故選用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析入市農戶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構建的回歸模型如下:
lnp(y≤m)1-p(y≤m)=αm+β1x1+β2x2+…+βnxn(1)
式中: m= ,3,4,5, 代表入市農戶滿意度的5個等級; y為入市農戶滿意度; αm為模型的截距參數(shù); xn為解釋變量; βn為解釋變量xn的回歸系數(shù); p(y≤m)表示m及以下分類的累積概率.
2.2.2 解釋結構模型分析方法
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 ISM)用于解釋各變量之間的層次結構以及反映系統(tǒng)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 其原理是通過確定影響系統(tǒng)的因素及相互關系, 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矩陣原理, 分析各因素間的層級關系, 最終確定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及其關聯(lián)結構.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雖能反映已參與入市農戶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但無法確定其層次結構, 本研究采用ISM方法進一步探究各要素內在邏輯關系.
本研究假設顯著影響農戶入市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共k個, 用S0代表被解釋變量, 即農戶滿意度, Si(i= 2, …, k)表示第i個顯著影響農戶滿意度的因素, 根據(jù)式(2)確定對應的鄰接矩陣B的各元素.
Bij=
1Si與Sj有關系
0Si與Sj無關系
(2)
式中: i,j=0, ,3,…,k.
通過公式(3)計算可達矩陣M, 根據(jù)式(4)劃定各層級因素
M=(B+I)n+1=(B+I)n≠(B+I)n-1≠…≠(B+I)2≠(B+I)(3)
式中: I為單位矩陣; 2≤λ≤K; 矩陣的冪運算使用布爾運算法則.
L={Si|P(Si)∩Q(Si)=P(Si)}"" i=0,1,…,k(4)
式中: P(Si)表示可達集, 即Si行中矩陣元素為1的列相應要素形成的集合; Q(Si)為先行集, 即Si列中所有矩陣元素為1的行相應要素形成的集合.
3 實證數(shù)據(jù)分析
3.1 描述性統(tǒng)計
本次調查共有效訪談了233戶參與入市收益分配的農戶, 其中家中有村干部占比17.17%, 男性和女性受訪者比例大致均衡; 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在41~60歲及60歲以上, 符合當前大多數(shù)勞動力外流情況; 文化程度基本在高中及以下, 留守農戶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 這與當前我國農村教育實際情況基本一致; 對于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36.48%的農戶以務農為主; 家庭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居多, 整體收入偏低(表4).
入市政策的實施效果與農戶滿意度息息相關, 好的實施效果能夠激發(fā)農戶參與入市的動力, 更好推動政策施行. 由表5所示, 在對入市政策是否了解的調查中, 存在47.64%的農戶不了解相關政策, 說明對于入市政策的普及、 宣傳力度不夠, 有待進一步加大. 關于入市程序的透明性, 44.21%的農戶認為入市程序不透明, 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具體的入市流程, 部分農戶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如宣傳欄公告、 鄰里告知等)了解入市流程信息, 因此認為入市程序具有一定的透明性. 當問及入市后收益分配誰是最大受益者時, 僅46.35%的農戶認為自己是最大受益者, 34.33%的農戶認為政府是最大受益者且存在42.49%的農戶覺得政府無權參與收益分配. 此外, 41.63%的農戶認為入市存在風險, 主要包括土地權屬的不明晰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而關于環(huán)境的影響, 24.03%的農戶表示相比之前環(huán)境變差, 可能原因是部分第三方用地者將入市地塊用于工業(yè)建設, 排放廢水或者建造某些基礎設施, 對周邊地塊造成影響, 進而造成環(huán)境破壞.
總體而言, 接近2/3的農戶對入市整體實施效果持滿意態(tài)度(表5). 有12.02%的農戶“很不滿意”, 17.17%的農戶“不太滿意”. 29.18%的農戶表示“一般”, 有32.19%的農戶感到“比較滿意”, 9.44%的農戶表示“非常滿意”.
3.2 模型實證結果
3.2.1 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利用Stata 16.0軟件, 將所選解釋變量納入模型, 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從回歸結果可知, 是否有村干部、 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 入市實際收益以及程序透明性都與農戶入市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 入市風險的存在和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與農戶入市滿意度存在負相關關系, 而被調查者年齡和文化程度、 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是否促進就業(yè)、 是否了解入市政策以及對于政府是否有權參與收益分配的看法對農戶入市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
1) 在農戶個體特征變量中, 年齡(X1)和文化程度(X2)并未產生顯著影響,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X3)與入市滿意度呈正向顯著相關. 由于勞動力大量外出轉移, 農村留守勞動力大多為老年人、 婦女, 年齡偏大, 整體文化程度不高, 對新政策理解能力較弱, 受訪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基本都在高中以下, 不存在太大差異, 現(xiàn)有調查數(shù)據(jù)沒有綜合考察到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農戶的情況, 故農戶受教育程度對滿意度的影響存在片面性, 進而與假設產生偏差. 此外, 村中入市政策宣傳方式多為召開村民大會進行口頭宣傳, 且村集體組織中村干部自身對政策可能存在不了解, 在向農戶宣講時不夠清晰, 導致被調查者文化程度與入市滿意度呈負相關關系且不顯著. 主要收入來源(X4)與入市滿意度呈正相關, 有主要經濟來源的家庭, 從事非農工作較多, 對土地的依賴感較少, 入市能獲得一定收益, 自然滿意度高.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與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 村干部作為小組負責人, 信息獲取比較及時和全面, 其次作為協(xié)議簽訂的帶頭者, 更深了解入市的整體實施情況以及收益分配情況, 家中有村干部的農戶獲取信息更加準確快捷, 且更愿意支持開展工作, 因此滿意度較高.
2) 入市效益認知變量中, 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X5)和風險存在情況(X6)均產生顯著影響. 舒爾茨認為, 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 在進行家庭決策時, 會綜合考慮潛在風險, 追求利益最大化, 風險的存在必然會降低滿意度. 當前我國提倡生態(tài)宜居, 農戶能直觀感受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 調研發(fā)現(xiàn), 農戶對于入市地塊的用途是否破壞周邊生活環(huán)境非常關注, 當入市地塊用于工業(yè)用途時, 農戶的滿意程度與之呈負相關關系, 農戶對于工廠運作的噪聲影響以及污水廢氣的排放問題抱有不滿, 并表示: “早知道環(huán)境污染這么大, 村里面又大多數(shù)是老人、 小孩子在家, 無論如何也不愿意上市.” 環(huán)境的改善有利于加大農戶對政策的支持力度.
是否促進就業(yè)(X7)并未對農戶滿意度產生顯著影響. 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 入市的確帶動了一部分就業(yè), 但是雇用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非本村人員, 留守本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本村去就業(yè)的中年人占少數(shù), 所以并未產生顯著影響.
3) 針對政策了解程度變量, 在本研究中是否了解入市政策(X8)對農戶滿意度影響并不顯著, 這與黃騰等[22]的政策了解研究不一致, 這主要可能是因為農戶更關注村集體內部對于收益的分配情況, 對整體的政策情況不太關心, 再加上政府當前對入市政策也是在不斷探索中, 是否了解相關政策不足以對農戶滿意度產生顯著影響, 但也應加大政策宣傳. 農戶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X9)負向顯著影響農戶入市滿意度, 由于我國長期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 部分農戶認為入市地塊屬于自己所有, 而當前收益的分配主要由村集體組織所在戶籍人口均分, 在收益分配上沒有占到優(yōu)勢, 導致滿意度降低. 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 有村民正在使用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當村里決定將地塊入市時, 現(xiàn)有土地使用者不愿意采用戶籍均分, 認為自己應該多得一份, 從而引發(fā)不滿.
4) 入市分配認知變量中, 分配公平性(X11)和入市實際收益(X12)正向影響滿意度, 政府是否有權參與收益分配(X10)無顯著影響. “理性人”假設認為, 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的行為選擇都是出于利己角度, 對于農戶而言, 入市政策實行的直接效應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實際所得收益的多少和分配的公平性關系切身利益, 分配越公平, 分配數(shù)額越多, 滿意度自然越高. 而政府是否有權參與收益分配(X10)對農戶的滿意度影響并不顯著.
在調研過程中, 對于政府是否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農戶之間意見分歧較大. 部分村集體組織負責人認為地方政府不應該參與入市收益分配, 農村土地屬于農村集體所有, 政府不屬于土地流轉的所有者, 只是在整個入市過程中起引領作用, 可以適當性收取一定的管理費、 服務費等, 且這些費用應當由第三方用地者進行支付, 不應該從集體收益中扣除; 另一部分則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參與收益分配, 一是由于政府介入其中, 能夠更好地進行管理, 二是政府作為牽頭者, 理應享受部分收益, 并且政府也為當?shù)毓苍O施建設投入資金支持, 可合理進行調節(jié)金征收, 但應適當降低比例. 對于農戶而言, 農戶認為自己處于弱勢地位, 政府是否有權參與收益分配與自己無關. 但是, 模型結果顯示, 政府參與入市土地收益分配會導致農戶的滿意度降低. 實際上, 政府作為入市政策的推行者, 按照各試點實際情況收取了部分土地收益調節(jié)金, 部分農戶認為土地屬于村集體所有, 政府不應該參與分配從而導致滿意度降低.
5) 入市程序認知變量中, 是否參與表決(X13)和程序透明性(X14)均產生正向顯著影響. 當前入市試點區(qū)規(guī)定申請和制定入市方案時, 都需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村民代表表決同意, 保障農戶權益. 參與入市表決不僅能提高村民入市參與感, 也能更好聽取民意, 增加程序透明性, 進而提高滿意度.
3.2.2 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的ISM分析
由表6回歸結果可知, 影響入市農戶滿意度的因素有8個, 分別用S0,S1,S2,S3,S4,S5,S6,S7,S8表示農戶滿意度、 是否有村干部、 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風險存在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 入市實際收益、 程序透明性和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 在咨詢相關專家以及結合實際調研情況的基礎上, 得到如圖2所示的8個影響因素及農戶滿意度之間的邏輯關系. 其中, “A”表示列對行產生影響, “F”表示行對列產生影響, “0”表示行和列因素之間無影響.
根據(jù)圖2和式(3)得到影響因素間的鄰接矩陣B(略), 計算可達矩陣M, 如圖3所示. 根據(jù)式(4)劃定各層次因素, 得到L1={S0}, 然后依次得到L2={S3, S6, S8}, L3={S2, S4, S5}, L4={S7}, L5={S1}. 根據(jù)L1,L2,L3,L4,L5得到排序后的可達矩陣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 影響農戶入市滿意度的8個顯著影響因素劃分為5個層次, 8個因素之間構成一個邏輯關系鏈. 利用有向邊連接相鄰層級因素, 得到入市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間的層次關系(圖5).
結合表6模型回歸結果及圖5, 在影響入市農戶滿意度的因素中, 表層直接因素為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 風險存在情況、 入市實際收益, 中層間接因素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 程序透明性,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是深層根源因素.
1) 表層直接因素分析. 作為表層直接因素, 風險存在情況、 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 入市實際收益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1.458***,-0.340*,0.271***, 其中, 入市風險存在情況影響更為顯著. 農戶以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作為行為準則, 影響其行為決策和行為態(tài)度最直接的因素則是潛在風險和利益大小, 風險感知會引起農戶不安, 進而對農戶行為態(tài)度產生影響, 降低參與滿意度[28]. 針對入市風險的存在, 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問題: 一是土地入市期限到期后, 土地歸屬的不確定性, 若在入市期限滿后, 原土地使用者去世或遭遇其他情況, 土地如何處理?二是部分入市地塊未能按期投入使用, 以及有些地塊由于后續(xù)資金短缺而處于半荒狀態(tài), 盤活土地最終變成了土地的進一步閑置浪費. 這些問題導致農戶存在一定的負面情緒.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進程中, 農戶最關注的是自身利益的大小, 而入市分配所得收入是農戶在短期中能夠得到的最具體的利益, 因此入市實際收益也是影響農戶滿意度最直接的因素. 而對于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 部分農戶對后續(xù)如何處置有更多的看法, 從而影響滿意度.
2) 中層間接因素分析. 農戶滿意度還受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 程序透明性4個間接因素的影響, 其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1.287***, 0.659**, 0.891***, 0.649** , 這4個因素除了對農戶滿意度產生直接影響外, 還通過表層因素間接影響農戶滿意度. 在實際分配中, 人們對收益分配的公平性更為關注, 收益分配的公平性直接影響了農戶實際獲得的收益, 收益分配公平可減少農戶之間矛盾的發(fā)生, 增加農戶對村集體組織的信任感, 進而提高農戶滿意度. 而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勢必會影響農戶對政策的信任度, 阻滯后續(xù)入市進程, 導致入市潛在風險增加. 表決權是保障農戶參與行為的必要前提, 通過保障農戶的參與表決權, 可充分發(fā)揮農戶主觀能動性, 提升參與感, 進而有效降低村組農戶間溝通不暢、 信息缺失風險. 程序透明性是參與入市表決的更深層次影響因素, 對入市風險的存在和滿意度產生間接影響. 程序透明可以有效降低運行成本, 減少暗箱操作, 同時保障農戶的知情權, 提升公平感, 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潛在風險.
3) 深層根源因素分析. 深層根源因素中,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的相關系數(shù)為0.828** .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過程中, 村干部作為入市引導者, 較其他村民而言, 更加了解入市政策和入市流程, 對于新政策的初步施行, 農戶的主動性較弱, 不會自主去了解和參與政策的推行, 村干部作為農戶的主要信息來源對象, 需要發(fā)揮其引導、 宣傳作用. 村干部應當保障農戶在入市各項流程中的權利, 提升程序透明性, 增強農戶對村集體、 村干部的信任感, 保證入市能夠順利進行. 程序透明一方面保證了入市流程的清晰運行, 另一方面調動了農戶參與積極性. 然而村干部作為村集體的代表, 要保證入市程序的透明性和入市的順利進行, 對其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但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 所調查的村干部中, 50%的文化程度在小學及其以下, 由于自身受限, 可能會導致其對政策理解片面, 向農戶宣講時不夠清晰, 遺漏有效信息, 造成信息不對稱, 同時對市場化交易存在一定的知識盲區(qū), 因此提升村干部自身素質, 納入統(tǒng)一管理體系尤為重要.
4 結論、 討論與建議
4.1 結論與討論
農戶作為入市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核心主體, 其態(tài)度無疑對入市試點政策的進一步施行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基于入市農戶滿意度的視角,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 運用Logistic-ISM模型實證分析了入市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及其關聯(lián)層級結構, 得出以下結論: ① 針對入市實施效果, 約1/3的農戶表示不滿意, 絕大部分受訪農戶對入市整體實施情況是滿意的, 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在收益分配不及時和環(huán)境污染方面; ② 是否為村干部、 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 是否參與入市表決、 分配公平性、 入市實際收益以及入市程序透明性均正向影響農戶入市滿意度, 入市風險的存在和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對農戶入市滿意度產生負向影響; ③ 影響農戶滿意度的8個影響因素之間存在獨立或者相互關聯(lián)作用, 共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關聯(lián)層次框架. 其中對入市土地所有者的認識、 風險存在情況、 入市實際收益為表層直接因素, 中層間接因素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情況、 是否參與表決、 分配公平性以及程序透明性, 家中是否有村干部是深層根源因素.
農戶滿意程度是對入市工作的直接評價, 農戶滿意度越高, 政策持續(xù)推進實施也就越順利, 同時也是完善后續(xù)工作的重要依據(jù). 一般來說, 入市所帶來的綜合效益越高, 農戶的滿意度越高. 而農戶滿意度是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 農戶越滿意的地區(qū), 其改革效果越好, 同時對其他區(qū)域入市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進而帶動周邊村組農戶參與到改革中來. 同時, 試點地區(qū)農戶入市滿意度高也代表了村干部和政府的工作效力, 對其開展后續(xù)入市工作產生了激勵和推動作用, 從而保證政策實施效果的長期性和有效性. 從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出發(fā), 根本上提升政策實施效果, 有助于后續(xù)政策的持續(xù)落實以及為其他地區(qū)提供參考.
4.2 建議
根據(jù)以上實證研究結果,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戶入市滿意度, 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 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完善土地產權制度, 明晰入市到期后的土地權屬問題. 當前入市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仍處于探索階段, 對入市期限到期后的土地產權缺乏明確的界定, 導致農戶入市后有永久失去土地的風險, 從而影響到農戶的滿意度. 在這種情況下, 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土地產權, 在土地入市協(xié)議中明確入市到期后的土地權屬, 使村民可以更好地行使自身權利.
2) 健全監(jiān)督管理機制, 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單位的產業(yè)目錄和準入標準制度. 當前入市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像城市工業(yè)園區(qū)一樣的規(guī)范, 缺乏準入標準, 容易形成高污染企業(yè)向農村的轉移. 政府應對用地單位進行審查, 合理規(guī)劃用途, 規(guī)范使用程序, 督促第三方企業(yè)用地者在協(xié)議時間內合理地使用土地, 警惕環(huán)境破壞問題.
3) 完善收益分配機制, 制定集體土地入市指導性分配意見. 各地應當因地制宜, 公平、 合理地進行確定并給予分配. 第一, 明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由于各村組情況千差萬別, 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標準不一致, 易引發(fā)收益分配矛盾, 建議出臺指導性意見, 明確成員資格, 集體組織成員要具體到人. 第二, 村集體組織內部收益分配規(guī)則不宜復雜. 當前各個集體組織內部采用了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案, 對農戶來說, 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實行平均分配可能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方案. 第三, 建議將分配到個人的收益部分直接分給農民. 當前集體土地入市收益試點地區(qū)分配中一般采用30%左右歸集體支配, 70%分配到農戶家庭, 建議參考重慶“地票”的分配方式, 將分配到農戶的入市凈收益由農村土地交易所直接分給農民.
4) 將村集體負責人納入政府基層領導隊伍體系, 增加程序透明性. 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目前仍處于“游離”狀態(tài),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實現(xiàn)必須依靠可靠的掌舵人, 將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納入政府基層領導隊伍體系, 提升村干部自身素質, 有助于形成完備的監(jiān)督負責鏈, 督促其發(fā)揮自身組織協(xié)調以及“橋梁”作用. 同時, 應增設公告宣傳欄, 積極召開村民大會, 加強溝通, 讓農戶在農地入市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感, 應積極號召農戶參與, 廣泛聽取意見, 而非局限于投票層面.
參考文獻:
[1]
朱琳, 陳榮賡, 廖和平, 等. 土地流轉何以促進農戶增收——基于收入來源的視角 [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5(7): 21-31.
[2] 韓書成, 湯新明. 基于帕累托改進理論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研究 [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20, 41(5): 106-114.
[3] 陳寒冰.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進展、 困境與破解路徑 [J]. 現(xiàn)代經濟探討, 2019(7): 112-117.
[4] 陸劍, 陳振濤.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的困境與出路 [J].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19(2): 112-122, 159.
[5] 董秀茹, 薄樂, 姚迪.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現(xiàn)狀及入市問題研究——基于東北三省部分地區(qū)調查 [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6, 37(12): 22-27.
[6] 富新梅.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問題分析 [J]. 農業(yè)經濟, 2020(6): 95-97.
[7] 謝倩倩, 劉暢, 張玉梅.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三大難點 [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6, 27(1): 23-25.
[8] 趙海嬌.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法律問題研究 [J]. 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8(2): 70-75, 126.
[9] 刁其懷.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全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成都為例 [J]. 農村經濟, 2020(3): 41-46.
[10]伍振軍, 林倩茹.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政策演進與學術論爭 [J]. 改革, 2014(2): 113-119.
[11]胡中華, 諶宇.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化的法律障礙及其跨越——以入市交易資格為切入點 [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7(4): 36-45.
[12]孫阿凡, 楊遂全.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與地方政府和村集體的博弈 [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5(1): 20-27.
[13]劉戈, 汪旭. 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入市過程中地方政府行為分析——基于鷹鴿博弈的視角 [J].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8, 25(4): 137-140.
[14]王歡, 楊學成. 城鄉(xiāng)統(tǒng)一建設用地市場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政府博弈分析 [J]. 科學決策, 2015(7): 37-49.
[15]鄧凱. 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究——基于利益博弈的分析 [J].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 2017, 29(7): 126-127.
[16]劉鵬凌, 蔡俊.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整備統(tǒng)籌入市的農戶意愿與行為響應 [J]. 中國土地科學, 2020, 34(8): 63-71.
[17]翟彬, 梁流濤.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農戶認知與意愿——基于河南省324戶農戶調查的分析 [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7, 31(10): 7-12.
[18]熊昌盛, 張亞萍, 欒喬林, 等. 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對農戶參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影響分析 [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 40(5): 132-139.
[19]羅湖平, 唐禹. 基于農戶入市意愿的長株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Logistic模型分析 [J]. 系統(tǒng)工程, 2015, 33(12): 115-120.
[20]楊慶媛, 楊人豪, 曾黎, 等.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促進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區(qū)為例 [J]. 經濟地理, 2017, 37(8): 155-161.
[21]唐傲, 何多興, 廖文婷. 基于多分類Logistic的農戶參與農地股份合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崇州市為例 [J].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8, 57(2): 132-137.
[22]黃騰, 劉天軍, 董春柳. 農戶滿意度視角的土地流轉政策分析 [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43(6): 52-58.
[23]白山穩(wěn).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收益的分配探究 [J].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20, 59(17): 189-192, 213.
[24]李延榮. 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要分清主客體 [J]. 中國土地, 2006(2): 14-15.
[25]楊雅婷.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的法經濟學分析 [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5(2): 15-21.
[26]陳曉紅, 張超正, 楊千太. 鄉(xiāng)村產業(yè)融合對農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5(1): 139-148.
[27]林建平, 鄧愛珍, 趙小敏, 等. 公眾參與度對土地整治項目規(guī)劃方案滿意度的影響分析 [J]. 中國土地科學, 2018, 32(6): 54-60.
[28]CARDENAS J C, CARPENTER J. Risk Attitudes and Economic Well-being in Latin America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 103: 52-61.
責任編輯 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