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有美食嗎?去印尼前朋友們都會這么問。兩周后我從印尼回來,細細回憶,除了便宜又好喝的咖啡外,好像真記不起來印尼有什么食物讓我覺得眼前一亮。許是我沒有刻意去尋找,如同這次旅行,初心就是隨遇而安,以“所遇即美好”的心態(tài)來經歷時光。
據我觀察,印尼風味的食物從視覺體驗上有兩個基本色系:黃哈哈和黑乎乎,“黃哈哈”是因為使用了姜黃粉和咖喱。出游這幾天,本想早上起來可以在酒店附近吃上當地的特色早點,但三座城市走下來,發(fā)現印尼的店上午10點前基本上未營業(yè),只能吃酒店里豐盛又從容的早餐。回國前一天,和好友在日惹的酒店附近閑逛,想碰碰運氣看能否撞見純粹本土化的小食,沒想到真的讓我如愿以償。10點前,在一個街角發(fā)現一家餐飲店開門了,湊近一看,玻璃櫥窗里擺放著一排盛著“黃哈哈”內容物的吃食,進去一問,類似于自助早午餐,可以自己挑選。一眼望去,各種食材都像是油炸過的,有魚、肉,還有根本分辨不清的食材。
和好友好不容易挑了幾種看起來似乎能入口的,有雞蛋、土豆、豆腐、茄子,還有一盤不知道是什么蔬菜的塊莖,以及兩塊粗糧餅(后來得知叫“豆酵餅”,用發(fā)酵的大豆制成)。雞蛋是雞蛋的味道,土豆是土豆的味道,豆腐、茄子也是,但是蔬菜塊莖和豆酵餅有點難以下咽,味道一言難盡,不過總算是體驗過了印尼本土的早午餐。
“黑乎乎”的代表就是烤魚、沙嗲??爵~是在婆羅摩火山腳下一座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餐廳品嘗到的,盛在碧綠鮮嫩的芭蕉葉上、看起來黑乎乎的烤魚飄著陣陣香氣,涂在魚表面的醬料酸中帶甜,似乎很符合江南人的口味,以至于一路下來,四個江南女子時不時會惦記起這份黑乎乎的烤魚。沙嗲是用牛肉、羊肉、雞肉腌制后再炭烤而成的烤串,外面裹著一層厚厚的沙嗲醬,這種醬料是由椰油、椰糖、蝦醬等調制而成的復合調味料。看著當地人一盆盆地吃,我們也點了一小份嘗嘗,搭配米飯,感受印尼風味的沙嗲味道。雖然不同店家做出的沙嗲醬味道各有不同,但總體是重口的,辛辣咸香,后味帶甜,有點一言難盡。
好友總結,印尼的美食可以用“一言難盡”來形容。的確,印尼作為“香料王國”,用作調料的常用香料就有10多種,如肉豆蔻、石栗、芫荽籽、丁香等。印尼人用香料混合調味后制成獨特的醬料,這“一言難盡”的滋味就來源于多種調料的奇妙組合。
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被我們稱為“南洋”,因受到多國的影響,整體的飲食文化亦東亦西、亦土亦洋,且從視覺到味覺都是如此。
在印尼的餐食中,豆腐是很多地方菜式的主要食材。中國人發(fā)明了豆腐,豆腐也跟著中國人漂洋過海。炸豆腐、蔬菜牛肉丸和印尼炒飯是我們在印尼吃的第一頓,味道非常好,價格也實惠。除此之外,主食還有米飯、方便面和拉面,超市里有各種各樣的方便面。
印尼酒店里的早餐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甜品和水果。甜品是用紫米配上椰奶、椰漿等調和而成,或是一些糯米糕點搭配椰絲,很有江南的味道,味蕾的習慣總是離不開一方風土的養(yǎng)成。
在印尼一些小鎮(zhèn)的街上,常見賣各種水果的流動推車,有木瓜、牛油果、鳳梨等,所有攤位都明碼標價,水果的品質很好,價格也非常公道。蛇皮果是當地特色水果,紅褐色的外皮像極了蛇皮,不禁讓人感嘆造物主的神奇。剝開薄薄的外皮,露出白色的果肉,肉質板正如椰肉,口感爽脆,不苦、不澀,很清甜,似乎帶有青棗、菠蘿蜜和榴梿的混合味道,當地人將其視為“記憶之果”和“美容之果”。
印尼之行輕裝去、輕裝回。因為看不懂印尼語,在機場時憑著多年摸茶葉的經驗和對包裝上圖片的直覺,只帶回來兩種食品?;貋砗笳J真研究,包裝上寫的“DAUN SALAM”的是一種葉子,一般稱為“月桂葉”,磨成粉后可以燉菜、熬醬汁,提升食物的風味;另外一種包裝上寫著“KLUWEH FRUIT”,圖片看起來像菠蘿蜜和可可豆混合制成的蔬菜松(外形看起來像肉松),素食主義者應該會喜歡,可以過粥或拌飯,微辣中帶甜味,非常不錯。
一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往往受到人文、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萬物皆備于人類(世界為人類提供了一切所需),人類又和萬物共生,彼此能量相互補充,付出又得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摘自《食品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