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平
猴子擅長爬樹,魚擅長游泳,鳥擅長飛翔,大象力氣大,但如果考試就是爬上這棵樹的單一評價標準,那只有猴子能行,其他動物都會成為失敗者。
一元思維,可能制造更多新問題
孩子不聽話、愛玩兒手機、不愛學習……面對孩子成長的種種問題,父母習慣性給出的答案就是一個:打一頓就好了。這是典型的“一元思維”,即以一種單一、線性、自我中心的視角去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然而,教育實踐證明,一元思維會導致我們忽視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不僅解決不了原有問題,還會制造出更多新問題。
在一元思維下,我們很難看到問題全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會大打折扣。孩子成長中無法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不同問題需要不同解決方法,即便是同一個問題,成因也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兩個孩子都很叛逆,一個孩子上小學時才回到父母身邊,由鄉(xiāng)下外婆帶大。他的叛逆可能是長期被父母忽視進行的報復,也可能是為了博得父母的愛和關注,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所以,父母要多陪伴、交流,重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另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身邊,被無微不至地呵護。父母事事包辦代替,習慣從孩子身上刷存在感、掌控感和價值感。這個孩子的叛逆則可能是對父母過度嚴厲管控的抗爭。父母需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尊重、信任和空間。
一元思維容易導致我們固執(zhí)己見,在解決分歧時缺乏開放性和包容性。比如孩子踢足球時摔了一跤,媽媽擔心孩子受傷,讓他馬上休息,爸爸則希望孩子能堅強一些,堅持踢下去。你說誰對誰錯?我覺得都沒錯,只是媽媽、爸爸的關注點不同。
分歧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分歧才是問題。家庭成員處理分歧的方法和過程,正好給孩子示范如何積極傾聽、理性溝通,如何文明表達、尊重多元,如何妥協(xié)禮讓、達成目標和表達愛意。即便雙方最終達不成一致也沒有關系,真實但不完美的父母比完美但虛偽的父母更值得信賴。讓孩子看到人與世界的多樣性,聽到不同的理念和觀點,比只讓孩子聽到一種聲音,接受一種教育,秉持一種觀點,更有建設性和啟示性。
一元思維忽視了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很容易限制天賦的發(fā)展和自我的構建,也阻礙了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包容。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雪花一樣,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唯一、原創(chuàng)的,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秉性、氣質類型、潛能特質。我們都知道,玫瑰、百合、牡丹等花的形狀、顏色、氣味都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更何況人呢?哲學家羅素曾說過:“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本源。”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個愚蠢的魚?!焙镒由瞄L爬樹,魚擅長游泳,鳥擅長飛翔,大象力氣大,但如果考試就是爬上這棵樹的單一評價標準,那只有猴子能行,其他動物都會成為失敗者。
一元思維容易導致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容不下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阻礙孩子同理心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我們常說,這個世界上最難溝通的人,不是沒有文化的人,而是滿腦子標準答案的人。
最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孩子被教育得思維過于單一,觀念過于狹隘,不能理解和包容差異,缺乏應對分歧和沖突的能力。學校習慣用單一的評價方式去定義孩子;父母習慣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聽話,對于叛逆的孩子以“教育”之名予以懲罰。這些導致孩子逐漸形成自我中心的一元認知,與同學產(chǎn)生分歧或沖突時模仿父母,把暴力視為解決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對同學實施欺凌。如果孩子能建立起多元思維,具備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就會對不同觀念、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同學多一分理解、尊重和包容,也更可能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元思維會抑制孩子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減少其未來的選擇和可能性。正是因為缺乏多元思維,這些從小就不斷被父母灌輸“考不上大學,將來只能送外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教育觀的孩子,逐步形成了“考不上大學,我就是失敗者”“考上大學,就可以功成名就”的自限式思維模式。直到大學畢業(yè)后,孩子們才發(fā)現(xiàn),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于是,迷茫的他們又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考公考編上,導致路越走越窄,最終無路可走。在一定意義上,孩子的諸多心理問題和人生困境,如焦慮、抑郁、絕望,甚至自殘、自殺,源于“我只有一條路可走,走不通就意味著我是失敗者,這輩子完了”的一元思維。
多元思維,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
認識到一元思維的局限性,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多個學科和多種文化背景中獲取知識,構建全面、深入和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和解決問題。那么,該如何發(fā)展多元思維呢?
任何一個問題,至少找到三個解決方案。比如孩子厭學,可能有不同原因??赡苁腔A知識差,跟不上教學進度,可以著手給其補補課;可能是課業(yè)過重、要求過高、壓力過大,可以給其減減壓,降低一些要求;可能是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從滿足其自主、勝任和連接的基本需求入手;也可能是孩子很努力,但不會學習,可以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還可以從專注力、情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家庭學習環(huán)境等角度去思考。唯有運用多元思維,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認定,孩子厭學就是因為懶惰和不努力,并為此懲罰或逼迫他,非但解決不了厭學問題,反而可能會導致孩子厭世。
鼓勵孩子多角度思考,不給唯一標準答案,是培養(yǎng)其多元思維的基本方法。對于文史,盡可能問孩子開放性問題,像“如果讓你續(xù)寫這個故事,你會如何發(fā)展情節(jié)”“如果這個事件沒發(fā)生,歷史進程會如何改寫”;對于數(shù)理化,盡可能鼓勵孩子一題多解,鍛煉其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孩子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因為做研學營的關系,我經(jīng)常帶著孩子們一起觀星。每次仰望星空,我都會從文學角度給孩子講述那些流傳千年的神話傳說,以及與明月繁星有關的古典詩詞;從科學角度講光速、黑洞、引力波、暗物質等天體物理學的概念;從哲學角度聊聊人在宇宙的位置、人與自己的關系,該如何賦予生命意義。從不同學科認識星空,有利于孩子更深入地認識浩瀚的宇宙和生活在地球上的自己。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啟蒙,而啟蒙的重要標志是構建起作為個體的“人”的獨立意識和理想思考,破除任何權威迷信和唯一選擇。單一就會狹隘,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時,總習慣給孩子一種答案,讓孩子聽到一種聲音,不允許孩子質疑,不給孩子思辨的空間,無論看似多么正確,都是在禁錮孩子的思維,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本質上都是對孩子的摧殘。好的教育應該是不斷增加孩子的選擇,增強孩子的力量,讓孩子既能靠自己的獨立思考、理性精神作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同時又懂得包容生命和世界的多樣性,尊重他人的觀念和選擇。
通識教育和跨學科思考,會更好地促進多元思維的形成。每個學科都意味著一種獨特的角度和思維方式,掌握的視角越多,看問題越全面、透徹。類似于盲人摸象,如果我們只往大象的一個地方摸,會認為大象長得像一根柱子、一把扇子或一堵墻。但如果能把大象都摸一遍,那么,就能更接近于大象真實的樣子,不會太片面。特別是進入AI時代,孩子們更需要具備跨學科的能力,在不同領域間建立聯(lián)系,解決復雜問題。所以,父母要盡可能鼓勵孩子多學科、跨學科地學習和思考,不再受文理科劃分的局限。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是一個孩子得以自由飛翔的兩只翅膀,缺一不可。我相信,未來的世界是屬于那些能將人文和科學很好融合在一起的人。
走更多的路,讀更多的書,為孩子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環(huán)境。一個人行走和閱讀的范圍,就是他的世界。通過去不同的地方,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與不同的人交流,孩子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從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世界。我曾多次帶著孩子們在騰格里沙漠徒步。大多數(shù)孩子去之前都認為沙漠寸草不生,結果走下來發(fā)現(xiàn),沙漠中不僅有著梭梭、沙棘、胡楊、蜥蜴、野兔、駱駝等動植物,還有美麗的綠洲。在沙漠中所能感受到的生命力量,甚至比我?guī)Ш⒆觽內釒в炅指惺艿降母鸷澈蜕羁獭?梢哉f,行走是幫助我們感受生命多樣性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但受制于時空,每個人終其一生能通過“行走”抵達的地方終歸有限。好在,還有書籍、視頻、網(wǎng)絡資源等讓我們閱讀、觀看,在思想和精神上抵達那些腳步抵達不了的地方。了解不同的觀點和文化,突破固有思維的局限,我們才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包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