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翔
家庭德育絕不只是讓孩子聽道理、守規(guī)矩,也需要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為自己做主。
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父母總焦慮于怎樣讓孩子多懂些道理、少走些彎路。有些父母甚至對孩子的生活進行事無巨細的監(jiān)管,導致漢語中出現(xiàn)“虎媽”、英語中出現(xiàn)“Helicopter parent(直升機父母)”等新名詞。然而,當父母像老虎一樣嚴厲、像直升機一樣時刻“盤旋”在孩子頭頂時,孩子或許會循規(guī)蹈矩、少犯錯誤,卻也失去了學會為自己做主的機會,無法為自己的人生作出負責任的決定,也因此難以成為道德健全的人。
自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所謂自主并不是不顧他人感受、不聽他人意見的自作主張,而是按照適合自己能力和志趣、對自己有意義的方式去行動。更直白地說,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并能夠為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負責,才能成為一個道德健全的人。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父母“抓”到孩子在寫作業(yè)時看課外書、玩手機,在一番責罵之后予以沒收,或者直接坐在孩子身邊當“監(jiān)工”;有的父母聽到孩子說出自己不認可的觀點,便急于駁斥或擺出老資格,宣稱子女不諳世事,只有吃了虧才知道父母的正確……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五花八門,但共同的特點便是只根據(jù)父母的意愿和思維約束孩子,而不關(guān)注、理解孩子的愿望和思維是怎么產(chǎn)生的,其中又有哪些合理的成分。
長此以往,孩子不但會缺乏自覺性、主動性,而且會缺乏責任擔當。作家劉墉對長子要求十分嚴格,曾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嚴厲批評他缺少自覺性。然而多年后,長大的兒子卻對他吐露心聲:其實自己很多時候知道應該怎么做,卻不想自覺去做,因為只要時候一到,父母自然會來催。即使孩子自己能分辨對錯,父母的過度包辦也會使其習慣于得過且過。
最糟糕的是,由于生活中充滿了父母的規(guī)定以及理所當然的“必須”,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學習獨立判斷對錯,無法擁有掌握自己人生的精神力量,而是習慣于將自己的生活交給別人管理。由于沒有學會為自己做主,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會將責任推卸給父母、學?;蛘呱鐣陌怖淼玫鼐芙^承擔作為成年人的道德責任,為自己的冷漠自私找借口。
為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家長可以嘗試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家長需要正確地認識孩子的思維、愿望的合理性,理智地對待兩代人觀念和做法的不同。很多事情本無絕對的對錯,只要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家長便可以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實踐,乃至從教訓中積累經(jīng)驗;如果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確實欠妥,家長也不必急于動怒,而要以適合孩子的方式進行引導、啟發(fā),讓孩子通過獨立思考進行自我糾正。
其次,在孩子表現(xiàn)出缺點、毛病時,家長不應急于指責、監(jiān)視,而應耐心分析理解孩子的處境,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方法,以幫助者的身份陪伴孩子,一起應對成長的挑戰(zhàn)。
當然,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絕不意味著家長放手、任由孩子自作主張,反而需要家長有更多耐心,對孩子的成長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家長能夠朝這個方向努力,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護,從而更懂得感恩。
家庭德育的關(guān)鍵不在于讓孩子循規(guī)蹈矩、不犯錯誤,而是幫助孩子清醒地認識到什么對自己很重要,并自覺地為之奮斗。只有學會為自己做主,孩子才能成長為令自己自豪、令父母驕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