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泉水 李曼麗
最近20年,在深度參與大學創(chuàng)新型教育實踐、研究和管理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一個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年輕教師們?yōu)榱诉_到學校的教學工作量要求,開設了很多1學分、2學分的“豆腐塊”類課程。這類課程一方面由于數(shù)量多,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課業(yè)壓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深度,不僅學生難以通過課程實現(xiàn)深度學習、拓展創(chuàng)新思維,授課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也缺乏發(fā)自內心的積極性和充滿樂趣的挑戰(zhàn)性,由此導致了實質性的師生“雙輸”的局面。
在全球頂尖的幾所大學里,本科生一個學期一般只需上四門課,但這四門課都是很“厚實”的課,基本沒有小學分課。學生對課程的投入時間比大體是1(課內):3(課外),要求學生學得深、學得透。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創(chuàng)造性思維、深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日趨重要。大學里,尤其是本科低年級的課程,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傳授,而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方式的傳遞與塑造。在我們看來,應該多鼓勵資深教師、閱歷豐富的教師負責本科生的大班授課,年輕教師盡量少為本科生上課,而主要承擔研究生的小班授課,以及更多地參與對本科生的個性化指導。那么,年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問題該如何解決?我們認為可同時采取以下兩種辦法——
第一,大幅增加本科生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內容,讓年輕教師指導本科生做研究。真正的個性化培養(yǎng)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需要像“教練—學徒”般手把手去教。這種方法在清華大學錢學森班和南昌大學本碩實驗班有逾十年的成功實踐。
第二,鼓勵年輕教師擔任資深教師本科教學的“助教”。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每年招收約400名新生,筆者之一(鄭泉水)曾在該校聽過一堂課。這堂課大概有300人的規(guī)模,上午由一名資深教師講授,同時在場聽課的還有20位年輕教師,下午由他們負責對學生的輔導答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主要是從年輕教師那里得到滿足,而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等,則主要從資深教師那里獲得。這種方法正在深圳零一學院進行多輪試點,初顯可行性和有效性,具體配套政策包括:讓年輕教師與本科生一起聽課,同時輔導學生,既可以學到知識,也可以算作教學工作量;將總教學工作量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參與本科生大班聽課和輔導學生,另一部分是指導學生做研究。
總而言之,減少課程數(shù)量,加深課程深度,讓資深教師負責本科生的大班授課,讓年輕教師將重心放在課程學習輔導及指導學生個性化研究上。年輕教師另一教學重點是負責研究生的小班授課,講授最前沿的知識。這一方法可一并解決本研兩段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創(chuàng)新教育、提升年輕教師能力、更大限度發(fā)揮資深教師的價值等問題。不只是在大學,我們認為上述教改思想和方法論的底層邏輯,也同樣適用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