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靜
摘 要:作者從事古籍修復工作20年來,接觸和修復了不少古籍,將接觸和修復過的古籍做一整理,單獨把明代書坊刻書作為一類進行歸納總結(jié)。主要分兩部分:一是淺析明代古籍修復情況,包含古籍修復原則、破損情況、方案制定以及修復步驟等,二是淺析明代書坊刻書,包含明代書坊刻書的字體版式及裝幀、用紙和墨、避諱字、分布情況、成就與貢獻等方面。
關(guān)鍵詞:古籍修復;明代刻書;字體版式;成就與貢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5
古籍修復工作從業(yè)20年來,接觸和修復了不少古籍,從年代上看有民國時期、清代、明代甚至更早一些的古籍,這些古籍歷經(jīng)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遭受自然、人為或其他各種形式破壞而流傳至今,實屬不易,甚為珍貴,我輩應該好好珍惜,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它們,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近日將接觸和修復過的古籍做一整理,單獨把明代書坊刻書作為一類進行歸納總結(jié),旨在與同行匯報交流。
1 明代破損古籍的修復
在古籍修復工作中,對古籍版本的鑒賞雖然是必修的功課,但是在實際修復工作中的方案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不會因為版本不同或者時代早晚而區(qū)別對待,主要還是根據(jù)其破損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如同給病人看病,不會根據(jù)病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區(qū)別對待,主要還是根據(jù)病人病情來給予治療。
1.1 古籍的修復原則
古籍的修復需要遵守以下原則:
安全性原則,即從接收古籍到交還修復后古籍的全過程都要確保其安全,不能有任何安全隱患。當然,修復過程中的安全性也很重要,不僅針對古籍本身而言,還針對修復技術(shù)手法的安全性。
修舊如舊原則:第一,要確保古籍原始的內(nèi)容信息,即古籍內(nèi)容信息的真實性;第二,要盡量確保古籍原始的載體和外在形態(tài)形式,即古籍紙張的原始性和裝幀形式的原始性;第三,要盡量確保其他相關(guān)信息的原始性,如批注、夾帶等。
最少干預原則,即對古籍的修復操作始終要控制在最小范圍。第一,盡量保持最小的修補面積和最少添加材料;第二,盡量減少重復操作書頁次數(shù);第三,無特殊要求盡量不畫欄、不補字。
可逆性原則,即修復后的古籍,因某些原因需恢復到修復前時,可以通過技術(shù)處理順利地將修復材料從原古籍上取下來,且對古籍無損傷、無影響。第一,修復所用技術(shù)手法可逆;第二,修復材料可逆,如補紙、糨糊、襯紙等在相應的技術(shù)處理后能夠順利去除,且不會對原古籍書頁造成損傷和各種信息的干擾或影響。但在實際修復工作中,并不是所有工序環(huán)節(jié)都是完全可逆的。
可識別性原則,古籍在修復時需留下修復的信息,修復后與修復前有所區(qū)別,無論從整體看還是從細節(jié)看,都可以識別出所修復的位置。
1.2 古籍的破損情況
有了修復原則,在實際操作工作中就有了尺度和規(guī)則。然后是分析破損情況,常見的破損有蟲蛀、鼠嚙、書口斷裂、酸化、絮化、糟朽、污漬、小葉、缺失、褶皺、圓角、粘連、原修補脫糨、斷線、散頁、人為損壞等。根據(jù)具體破損情況,結(jié)合修復原則,制定適當修復方案,修復方案經(jīng)專家論證通過后實施。
1.3 古籍的修復步驟
修復步驟有:選配補紙,補紙的各方面性能要與修復原件性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修補破損,將蟲蛀、缺失等破損逐一修補完整。裁剪余紙,將多余的修補裁剪整齊。捶平,整冊書修補完畢后,將修補的部位適當捶打平整。襯紙,襯紙的目的是使古籍裝訂后更加平整和整潔,可采用單頁襯、雙頁襯、錯口襯等。裝訂成冊,修補后的散頁經(jīng)過整理后按照原裝幀形式進行裝訂成冊。如果古籍有污漬、酸化、絮化的情況,需要進行清洗、脫酸、加固等技術(shù)處理后再進行修補。最后,為每部古籍量身定做函套,利于保護。
經(jīng)過修復的明代古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修復效果,觀之外表,古香古色,原汁原味,干凈整潔,書口整齊劃一,細閱書芯,修補搭口得當,書口平整,紙張柔軟,恢復了字體版面的精氣神,經(jīng)過修復的明代古籍特點更加容易辨識。
2 明代書坊刻書論述
“武定禍亂,文至太平”①,明太祖朱元璋重視文治,1368年,明朝建立初期,即分校天下,舉賢重教。明三百年,歷代皇帝深受其影響,文籍興盛,遠超前代,我國的刻書事業(yè)達到鼎盛。
明代刻書主要由官刻、坊刻和私刻三部分組成。官刻,顧名思義是官方刻書,在古代,它是專門負責編纂、刊刻、印刷、發(fā)行書籍的官方機構(gòu),有很高的權(quán)威性,其刊印的書籍被稱為“官刻本”。坊刻,顧名思義是書坊(坊間、書鋪)刻書,書坊以經(jīng)營和營利為目的,承接刻書、印書的業(yè)務,這樣的機構(gòu)出版的書籍稱為“坊刻本”。私刻,顧名思義是私人刻書,大多數(shù)是文人墨客刊刻的書籍,稱“私刻本”。
2.1 明代書坊刻書的字體版式及裝幀
入明初期,書坊刻書的版刻字體大有元版遺風,多作趙體,至正德年間,內(nèi)府刻本都以粗大黑口、雙魚尾、四周雙邊為版式風格,因明代實行高度中央集權(quán)制,書籍要“照式翻刻……不許故違官式,另自刊改”②,因而各地書坊版式風格趨同。至弘治正德年間,社會腐朽,氣息沉悶,李東陽為宰相主持朝政時,開啟了前后七子之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③、“文宗北宋,詩仿初唐”④,文風變之又變,加之書坊大量刊印小說、戲曲、醫(yī)書等各類書籍,致使出版量激增,因而明代中葉以后的刻版書籍制度與風格產(chǎn)生巨大變化,版式與字體因復古而爭相照仿宋版,以方字白口、魚尾單雙并行、左右雙邊為主要特點,形成與明初不同的風格。萬歷以后,政權(quán)日漸衰弱,出現(xiàn)了白口長字、四周單邊的變化,黑口偶爾有之,字體瘦長可以多刻文字、節(jié)省板材。明代刻書,就魚尾而言,弘治正德刻版有白魚尾出現(xiàn),至嘉靖年間有白魚尾者頗多,萬歷至明末白魚尾日漸稀少;就版心而言,俗稱“花口本”的形式逐漸流行。明初,書名大多刻在上魚尾下方,且僅摘一至三字者為多;萬歷以后,刻入全書名或刪去無關(guān)緊要字者占多數(shù)。齋號在明中葉以后刻在版心下方者方漸盛行。就裝幀而言,明初最流行的是包背裝,至正德年間,逐步改成線裝,至萬歷年間已普遍應用線裝,占據(jù)了書籍裝幀的統(tǒng)治地位。
2.2 明代書坊刻書的用紙與墨色
明代古籍多用白棉紙,嘉靖以前多見薄白棉紙,嘉靖以后多見厚白棉紙,也有少數(shù)古籍是用黃棉紙的,用竹紙的多為后印本。萬歷以后多見竹紙,很少見到綿紙了。建本因地域原因,一概用竹紙。汲古閣本多用毛邊紙、毛太紙,少數(shù)初印本用開化紙。
就墨色而言,較宋版之墨色如漆、開卷有書香,明版刻本已佳者罕見了。明萬歷南京禮部編印的《定印藏經(jīng)號簿》記載,“作料,煙煤五簍,銀一兩;麥五百斤,銀三兩”⑤,此為明萬歷時用麥調(diào)和煙煤制墨的記載。采用此種墨料,成本大大降低,但易于脫落,滿紙盡花,明末坊刻本往往見之,用佳墨者乏善可陳。
2.3 明代書坊刻書的避諱
明繼元之后,避諱之法甚疏,覆刻宋本的缺筆避諱如舊除外。但明代并非沒有避諱制度,只因遵守“二名不偏諱”⑥、“嫌名不諱”⑦的古禮,而明代皇帝除明成祖外都以二字為名,于是所有文字中,只有二字相連者避諱。并因明太祖朱元璋曾立過“寫字之際,不必缺其點畫”⑧之規(guī)定,所以天啟之前很少有避諱者出現(xiàn)。天啟之后,因頒布光宗廟諱及熹宗之改字法,刻書改諱見之書端。至崇禎后期,國勢已衰,避諱越來越嚴格,或改字,或缺筆,或只避下一字,或間亦避上一字,皆無定式。
2.4 明代書坊刻書的特點
明太祖朱元璋的免稅政策頒布后,極大地刺激了書坊刻書的發(fā)展,刻書地區(qū)不斷擴大,機構(gòu)不斷增多,品類繁富,精粗不一?!睹鞔婵叹C錄》中記載坊刻機構(gòu)有400多家,加上未錄入的,全國實際有上千家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坊刻小說類書籍,尤其是演繹史事的小說,淺顯易懂,貼近百姓生活,滿足了人們茶余飯后精神娛樂的需求,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高。而官刻機構(gòu)對于此類書籍不屑一顧,這給坊刻機構(gòu)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發(fā)展機會和空間,同時也為那些仕途不利,但確熟知史事又有想象力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另一條佳徑。因此,演繹史事類的小說很自然地成為當時書坊大量刻印的主要類型。
明代書坊發(fā)展相當迅速,但坊刻正是因為從“射利”的角度出發(fā),無論什么書,“聞價高,即為翻刻”⑨,甚至有些書坊的老板為了節(jié)省成本,在翻刻部分書籍時,隨意抽減書中文字,??辈粐溃霈F(xiàn)錯字、錯篇,這也是明代書坊刻書的重要弊端。
2.5 明代書坊刻書的分布
明代北京、南京、蘇州、杭州、建陽、湖州、常熟、徽州、成都等地售書業(yè)都很興盛,其中金陵書坊、建陽書坊、杭州書坊的刻書最具代表性。
金陵即為今天的南京,刻書業(yè)極其發(fā)達,曾有書坊90家,主要聚集在南京三山街一帶,距此不遠是秦淮河,是留都的官員、貴族聚居之地,也是南京最著名的娛樂消費區(qū)域。秦淮河邊的江南貢院是南都鄉(xiāng)試的場所,曾有考棚2萬多間,蔚為壯觀。因此,三山街書坊濃厚的商業(yè)氛圍處處都能夠體現(xiàn)出來。清初士人孔尚任(1648—1718)的戲劇《桃花扇》中有一段三山街書商的自述文字:“天下書籍之富,無過俺金陵;這金陵書鋪之多,無過俺三山街;這三山街書客之大,無過俺蔡益所。十三經(jīng)、廿一史、九流三教、諸子百家、腐爛時文、新奇小說,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連樓。不但興南販北,積古堆今,而且嚴批妙選,精刻善印?!雹饪梢姰敃r刻書之盛況。著名版本學家張秀民先生對南京書坊做過統(tǒng)計,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王氏勤有書堂、金陵積德堂、金陵唐對溪富春堂、金陵唐繡谷世德堂、金陵書林周希旦大業(yè)堂、金陵書林周近泉大有堂等,代表作品有《貞觀政要》《養(yǎng)正圖解》《圖像本草蒙筌》《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詩經(jīng)主意冠玉》《觀世音修行香山記》《韓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記》《關(guān)漢卿白蛇記》《劉智遠白兔記》《齊世子灌園記》《拜月亭記題評》《胭脂記》等。
眾所周知,建陽刻本歷來在數(shù)量上堪稱全國之首,入明以后更是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成為與南京同等分量級別的刻書中心。據(jù)張秀民先生估計,在明代大約三百年中,先后聚集在麻沙、崇化兩坊的寫工、刻共(刊字匠)及裝訂工當有數(shù)千人之多。全國各地前來交易書籍的人也頗多,集市能開到每月6天,全國罕見。建陽書坊不但沿用傳統(tǒng)的雕版印刷,還采用了新興的銅活字印書,“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書,不數(shù)日而印本出”k。代表作品有嘉靖年間以白紙用藍靛刊印的《墨子》二冊、萬歷年間用銅活字版刊印的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一時爭購,至令楮(紙)貴”l。接著閩人又攜活字版往江浙印書,在無錫印《太平御覽》一千卷,一百余部,為江南人信服。與此同時,建陽書商還專營書版生產(chǎn)與銷售,即利用本地云聚的刻工和廉價的木材雕刻書版,出售給他人。
建陽的書商為求降低成本,從裝幀水準、紙張到編校,所出圖書在品質(zhì)方面往往存在較多問題,但另一方面,建陽的書價也最為便宜,所謂“凡刻,閩中十不當越中七,越中七不當吳中五,吳中五不當燕中三,燕中三不當內(nèi)府一”m。建陽書商出于牟利的需要,發(fā)展出了上圖下文、偽托名人作序等通俗路線,故常為文人所詬病,但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在當時高于江南本。
景泰《建陽縣志》稱“天下書籍備于建陽之書坊”n,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國》版本十三種和《牛郎織女傳》《南宋志傳》《北宋志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萬錦情林》《新刊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咒棗記》等大量作品。
明代的杭州書坊刻書遠不如南宋為都城時發(fā)達,但也是全國重要的書籍交易中心,明人胡應麟說:“今海內(nèi)書幾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閶闔也、臨安也?!眔臨安即杭州,當時的代表作品有古杭勤德書堂的《算學五種》《皇元風雅前后集》,楊家經(jīng)坊的《天竺靈簽》,蔣德盛武林書堂的《敬齋古今注》,繼錦堂的《陽明先生道學鈔》等。
明代其他地區(qū)的書坊刻書還有今天的首都北京,“燕中刻本自稀”p,雖遠不能與金陵、建陽相比,但也不乏優(yōu)秀的代表作品,如北京永順書堂刊刻的《新編劉知遠還鄉(xiāng)白兔記》《新刊全相唐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guān)索出身傳》,汪諒金臺書鋪的《司馬遷正義解注史記》《唐音》《武經(jīng)直解》等。另外,地處皖南的徽州刻書也有“近湖刻,歙刻驟精,遂與蘇、常爭價”q之說,蘇州的刻書質(zhì)量也得到當時文人的贊賞,有“其精吳為最”r之說。
2.6 明代書坊刻書的成就與貢獻
明代是我國雕版印刷行業(yè)的繁榮昌盛時期,印刷技術(shù)發(fā)展迅速,還發(fā)明了饾版、拱花技術(shù),套印本和插圖本也大量出現(xiàn)??贪鎸S米煮w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除雕版以外,活字印刷技術(shù)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木活字本、銅活字本成為明代古籍版本的一個特色。刊刻地域、規(guī)模、品種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和突破。從裝幀形式上看,線裝取代了以前的包背裝,成為主要的裝幀形式。明代古籍在刻書地區(qū)、刻書形式、刻書技術(shù)、刻書范圍、民間書坊數(shù)量等方面都遠遠超越前代。
無論如何,明代作為承襲宋元文風最為濃厚的朝代,其刻印書籍始終以典雅、優(yōu)美而著稱于世。眾多的明版精品已經(jīng)用事實證明,繼宋版之后,明版刻書風景獨好。
注釋
①“武定禍亂,文至太平”見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
②“照式翻刻……不許故違官式,另自刊改”見福建提刑按察司行建寧府碟文。
③“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見文史哲出版社李清志著《古籍版本鑒定研究》。
④“文宗北宋,詩仿初唐”見文史哲出版社李清志著《古籍版本鑒定研究》。
⑤“作料,煙煤五簍,銀一兩;麥五百斤,銀三兩”見明萬歷南京禮部編《定印藏經(jīng)號簿》。
⑥“二名不偏諱”見《大明會典》卷七四《表箋》章“洪武禮制”條。
⑦“嫌名不諱”見《大明會典》卷七四《表箋》章“洪武禮制”條。
⑧“寫字之際,不必缺其點畫”見《大明會典》卷七四《表箋》章“洪武禮制”條。
⑨“聞價高,即為翻刻”見中國歷史內(nèi)參《從汲古閣書跋試論汲古閣刻書性質(zhì)》。
⑩“天下書籍之富,無過俺金陵;這金陵書鋪之多,無過俺三山街;這三山街書客之大,無過俺蔡益所。十三經(jīng)、廿一史、九流三教、諸子百家、腐爛時文、新奇小說,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連樓。不但興南販北,積古堆今,而且嚴批妙選,精刻善印?!币娗宄跏咳丝咨腥危?648—1718)的戲劇《桃花扇》。
k“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書,不數(shù)日而印本出”見《中國出版史研究》中《挑戰(zhàn)與應對:明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一文。
l“一時爭購,至令楮(紙)貴”見《中國出版史研究》中《挑戰(zhàn)與應對:明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一文。
m“凡刻,閩中十不當越中七,越中七不當吳中五,吳中五不當燕中三,燕中三不當內(nèi)府一”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四”。
n“天下書籍備于建陽之書坊”見景泰《建陽縣志》。
o“今海內(nèi)書幾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閶闔也、臨安也”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四”。
p“燕中刻本自稀”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四”。
q“近湖刻,歙刻驟精,遂與蘇、常爭價”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四”。
r“其精吳為最”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