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科舉取士的國家,自隋朝開始科舉,到清末1904年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結(jié)束,中國科舉經(jīng)歷了一個開始、發(fā)展、鼎盛、結(jié)束的全過程。1400多年的科舉歷史中,出現(xiàn)了許多趣聞軼事,隨科舉制度本身而流傳千古。其大多都見錄于官野史冊之中,其中唐宋歷史筆記中的“高考”趣聞尤為精彩。
一般人們提到考試,理所當然會認為是在白天進行。然而,關(guān)于唐代禮部試的時間究竟是在白天還是在夜間,宋人的說法有些出入。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認為,唐代的進士試是在夜間,“唐進士入舉場得用燭,故或者以為自平旦至通宵”,還有說法唐代夜試的時限嚴格控制在三支蠟燭燃盡之內(nèi)。當時有個匿名的應(yīng)試考生曾作過一個對聯(lián)諷刺科舉:“三支燭燃盡,燒殘學士之心;八韻賦成,笑破侍郎之口?!钡搅撕筇疲髯陂L興年間,考試改為晝試。當時主持科舉考試的官員竇貞固提議:春季白天時間短,考生無法完成試卷,文章表達也不能盡情發(fā)揮,難以考察士子的真才實學,不符合考試選才的規(guī)律,請求朝廷批準恢復夜里考試。到了宋朝,因為參加科舉的考生人數(shù)太多,如果夜試就要提供大量的蠟燭,成本太高,也很不方便,所以又統(tǒng)一改為白天考試。
宋朝時,一些地方性考試中時有鉆空子的舞弊現(xiàn)象。有的主考官員會與和自己有私下交情的應(yīng)試考生約定,在考卷上作暗號。更膽大妄為的甚至在朝廷主持的會試、殿試也會做手腳。
有野史記載,宋朝中期的蜀中人李章、李埴兄弟二人是禮部侍郎李燾之子,他們在鄉(xiāng)試同時考中,又一同進京參加省試。當時李家兄弟都以文章而聞名,但不怎么擅長詩賦。同鄉(xiāng)有個姓侯的考生因詩賦為人稱道,于是,李家兄弟就出錢請侯生幫助自己潤色詩作。等到考試時,李家兄弟對自己的試卷遮遮掩掩,不肯讓侯生看到他們的詩作。侯生感到肯定有什么名堂,等李家兄弟交卷準備出考場時,侯生就故意稍微停留一會,緊跟他們的腳步,找到收卷的地方,賄賂考場監(jiān)考人員,找出李家兄弟的卷子看一眼。監(jiān)考人找出李家兄弟的試卷,侯生一看,發(fā)現(xiàn)李家兄弟律詩的第三聯(lián)都寫著“日射紅鸞扇,風清白獸樽”。
侯生何等聰明,立馬也將自己考卷上詩賦的第三聯(lián)改成此句。果不其然,最終李家兄弟與侯生都考中了進士。后來,李家兄弟一同去拜謝主考官,主考官很生氣地質(zhì)問:“這兩句我只告訴你們兄弟二人,你們?yōu)槭裁匆嬖V別人?”李家兄弟渾然不知發(fā)生了什么。后來,機緣巧合之下,李家兄弟對此事有所耳聞,終生都與侯生不和。
宋太宗時,每屆科舉他都親自主持進士科考試,每次都將最早交卷的第一個人錄取為進士的前三名。有一次,孫何和李庶幾同場參加科舉考試,他倆在當時都很出名。李庶幾才思敏捷,出手很快,孫何則思考深入,出手很慢。正好此時言官向宋太宗進言:“應(yīng)試的考生,寫文章時不深入思考文章主題,而一味追求交卷速度,并且相互攀比炫耀。”言官還引申展開講:“李庶幾曾和幾個考生到燒餅店中一起寫賦,規(guī)則是燒餅做熟一鍋的同時,考生的賦也要押著一個韻腳,率先完成的就算獲勝者。”宋太宗聽后龍顏大怒,他仔細觀察這次考試,發(fā)現(xiàn)果然是李庶幾最早交卷,便將其訓斥一番,并趕出宮去。這樣一來,慢吞吞的孫何就贏得狀元。值得一提的是,與孫何同科中舉的還有一個丁謂,這位日后權(quán)傾一時的宰相名列第四,因為二人的才學和名氣相當,史稱“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