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是一篇獨具風格的先秦散文,這篇文章樸實渾厚,句式整齊,全篇多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闡明深刻的道理。這篇佳作也開了我國教育史上個人著述的先河,全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闡述學習對于個人的意義,第二部分則著重介紹學習知識的方法。作者告誡學習者:只有遵循正確的方法,才能學有所成。文章字字珠璣,系統(tǒng)闡述了作者的思想,勸誡人們學習應(yīng)該持之以恒、積少成多,在不斷積累中豐富自己的學識,在一次又一次的進步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論述的學習觀點,知道學習知識是一個積累、堅持不懈的過程。
2.理解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3.培養(yǎng)合作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4.梳理字詞,用自己的話翻譯文中的句子。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荀子論述的學習思想。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學會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舊知,引出主題
師:同學們,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朗讀下面的作品吧!
教師借助PPT出示《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師:這首作品你們熟悉嗎?它主要說的是什么呢?
生:我們在小學時學過《長歌行》,作品主要講的是我們要珍惜少年時光,好好讀書,千萬不要等到年紀很大了,體力和心態(tài)都不如從前了才想到學習,否則只能讓自己陷入無盡的悲傷中。
師:你們還知道哪些和學習相關(guān)的名言或故事呢?
學生根據(jù)在預(yù)習中搜集到的信息回答。
師:學習知識能讓人明理,讓人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知識能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特別是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當代,你們要抓住機會認真讀書,這樣才不會荒廢人生。
師:知識對于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樣做才能讓所學的知識更扎實呢?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在《勸學》中,作者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說明。今天我們就跟著荀子一起看看,知識基礎(chǔ)扎實的人都是怎樣做的吧!
教師板書:勸學。
(設(shè)計意圖:恰到好處的導(dǎo)入方式能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上復(fù)習舊知識,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讓新知識的學習更有條理性。)
(二)小組討論,分享知識
師:疏通字詞是學習古文的基本要求,你們在預(yù)習中都掌握了哪些內(nèi)容?快來分享給你的同學吧!
學生相互分享詞類活用知識。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形容詞作名詞用,翻譯為“善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作動詞,翻譯為“游泳、游水”)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與“下”分別是名詞作狀語用,分別翻譯成“向上”和“向下”)
學生相互分享文章中一些詞語的古今異義。
博學:在古代指廣博地學習,從各個方面涉獵知識,現(xiàn)在的意思為學識或知識淵博。
假:在古代指憑借,現(xiàn)在的意思為虛假的、不實的,與“真”相對。
爪牙:古意為爪子和牙齒,今天主要是指壞人的幫兇。
跪:古代指腿腳,現(xiàn)在的意思是跪下,是一種動作。
金:古代指用金屬做成的刀劍,現(xiàn)在主要指黃金或黃金一類的物品。
學生分享文中的特殊句式。
判斷句:
1.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使之然也。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倒裝句:
1.狀語后置: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學生認真聆聽同伴的分享并認真記錄重要的內(nèi)容。
教師借助PPT出示知識點,其中包括字音、字意、詞類活用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dǎo)下朗讀,再次對基礎(chǔ)部分進行梳理。
師總結(jié):疏通字音、詞語、句式后,我們再來學習這篇文言文就簡單多了。
(設(shè)計意圖:疏通文言文中的字詞、句子,是學好古文的一項重要任務(wù),前期做好鋪墊學生才能完成文言文翻譯,繼而了解整篇文章表達的意思和作者流露的情感。另外,教師組織小組討論學習,也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初讀課文,分析文本
師:接下來你們需要與同桌互讀課文,記住要讀準字音,讀得抑揚頓挫。在同桌朗讀完畢之后,你們要及時幫助其糾正錯誤。
同桌之間相互分配朗讀任務(wù),有的選擇輪流讀段落,有的選擇兩人齊讀課文,有的選擇輪流通篇朗讀。
師:從剛才大家朗朗的讀書聲中,我感受到了你們對學習的熱情,相信你們也很喜歡這篇文章。你們在朗讀后有沒有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中心論點呢?
生:我覺得“學不可以已”是中心句。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后天的學習上,無論是否學有所長,都不應(yīng)該放棄努力,而是應(yīng)該繼續(xù)堅持,只有這樣才能有一番成就。
師補充:是的,這句話統(tǒng)領(lǐng)了全文,作者在文中詳細介紹了“學習是一個堅持的過程”的道理,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通用,希望你們也能在學習道路上持之以恒。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勸學》的中心論點,接下來請你們認真思考,本文的第1自然段與其他幾個段落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這幾個段落的論點是什么?你們可以結(jié)合問題與小組成員相互討論。
學生先獨立思考,嘗試理順思路,提出自己的疑問、觀點,并與小組成員共同探討。
生: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文章中某些字詞的意思,所以可以先翻譯文本,弄清楚每一段表達的意思,這樣就能根據(jù)字面意思去分析各個段落之間的關(guān)系,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設(shè)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認真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知、深刻體會,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學生認真讀的基礎(chǔ)上,教師順勢拋出問題,可為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chǔ)。)
(四)合作學習,走入文本
生1:我借助書本和老師提供的注釋,對第2自然段的內(nèi)容進行了翻譯,我認為這一段主要是在論述學習的重要作用。
生2: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意思差不多。
生3:第4自然段告誡學習者們,要使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才能成為有學識的人。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看來都在認真學習這篇課文,那么這幾個段落的中心論點分別是什么呢?它們與第1自然段的關(guān)系是什么呢?
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問題再次快速默讀課文,希望通過閱讀找到每一個段落的中心論點。
生1: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應(yīng)該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句話是用比喻的方法說明,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學生也能在將來的某一天超越他的老師。
生2: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應(yīng)該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句話說明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很重要。
生3:我們覺得第4自然段的中心論點應(yīng)該是這一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句話中包含了作者的三層意思。第一,學習貴在積累;第二,要學到知識必須持之以恒;第三,學習必須專心,三心二意、偷懶?;遣粫谐删偷摹?/p>
生4:我綜合了你們的意思,所以我認為第1自然段是總說,其他幾段分別論述,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總—分。
(設(shè)計意圖:在交流探討中進行合作學習,既能讓學生之間共同進步,提高古文學習效率,又能激發(fā)學生解讀文本的熱情。)
(五)各抒己見,分析特色
師:《勸學》是一篇給千萬學子提出學習建議的先秦散文,別的文章幾乎都是運用華麗的辭藻說事說理,而《勸學》卻用樸素的語言闡述客觀事實,全文都體現(xiàn)出了“勸”的含義。你們能再說一說這篇文章還有哪些特點嗎?
學生再次回看課文,分析全文的寫作特點,再把自己的感想批注在課本的空白處。在合作學習中大家各抒己見,教師巡視全班,相機為有疑惑的學生提供幫助。
生1:本篇文章中多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闡明道理,使用比喻能讓抽象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懂,同時也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寫作能力。
生2:除了大量的比喻句是文章的特色之外,作者運用的論證方法也很靈活。在文章的開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后各個段落分別進行論證。
生3:有時候作者在論證中先正后反,有時候又先反后正,這樣的辯證方法比較生動形象,更容易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理解。
師總結(jié):希望你們今后在寫作時,也能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和論證方法。
(設(shè)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dǎo)、支持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讓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不僅能深化他們的思維過程,還能鍛煉他們的文本概括與總結(jié)能力。)
(六)課堂小結(jié),知識遷移
師:這篇《勸學》是荀子的重要代表作,文章主要勸誡人們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學知識,這樣才能成為有學識的人。文章旁征博引、將道理娓娓道來。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介紹學習方法的文章嗎?
學生回答。
師:希望你們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努力提升自己的閱讀量。
(設(shè)計意圖: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進行課堂小結(jié),能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節(jié)奏,合理安排接下來的學習任務(wù),同時有效促進知識的遷移。)
四、教學總結(jié)
《勸學》是一篇給學習者提出意見與建議的文章,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深入理解文中闡述的道理,我主動創(chuàng)造了寬松、舒適的自學環(huán)境,鼓勵學生發(fā)表觀點、相互交流。由于主動權(quán)得到了尊重,學生的參與熱情比較高,積極發(fā)言,在思考和討論中走入文本、解讀文本,在潛移默化間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登縣第二中學)
編輯:張俐麗
作者簡介:安克忠(1978—),男,甘肅永登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