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讓學校辦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讓學校教育公平而有質量,關鍵是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差異、尊重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上進心,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最終助力他們成長成才。戲劇教育提倡以生為本,注重體驗式教學,通過游戲、扮演、創(chuàng)造等手段,釋放學生的表演天性。如何將戲劇融入小學低年段音樂教學?
一、歌唱課
歌曲《老爺爺趕鵝》選自花城版教材。這是一首羅馬尼亞兒童歌曲,幽默風趣,輕松活潑。歌曲講述了老爺爺進城賣鵝的故事,淺顯易懂,富有童真,音樂自帶詼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歌曲的旋律在八度內進行,有前十六、后十六節(jié)奏的運用,象聲詞“嘎嘎、嘎嘎嘎”的出現,增添了兒童的演唱興致。
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觀察旋律的特點,創(chuàng)編動作;采用模仿、默唱、接龍唱(師生接龍唱、男女生接龍唱)、紅綠燈游戲等多種形式,增加學生開口唱的機會;與學生共同分析曲中的幾個角色,如:老爺爺低沉略粗的嗓音、喜悅的心情,少先隊員清脆明亮的聲音,老大哥的幽默風趣,大白鵝的歡呼雀躍等。
接著,教師可以對音樂進行剪輯,通過添加間奏的方式把歌曲分成三個場景。比如,場景一:少先隊員講故事(有個老爺爺,清晨趕群鵝),滿心歡喜的老爺爺趕了一群鵝上場。場景二:來了一位老大哥,要買大白鵝。老爺爺說:“我的老大哥,給我跳個舞,送你一對鵝?!眻鼍叭豪洗蟾缏勓裕髶u大擺地跳起舞來。老大哥的快樂感染了在場的老爺爺和大白鵝,相繼加入表演(嘎嘎,老爺爺,嘎嘎嘎,嘎嘎,老爺爺,嘎嘎嘎)。
最后,教師循環(huán)播放剪輯好的音樂,學生分小組創(chuàng)編、表演。要求學生思考老爺爺走路的特點、老大哥的舞蹈動作及大白鵝引吭高歌的姿態(tài),惟妙惟肖地在小舞臺上呈現這幾個角色。同時,教師應注重有效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意及表演,并指出待改進的地方及改進方向。
二、欣賞課
一年級作品《小鴨子和大灰狼》選自俄羅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寫給廣大少年兒童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通過欣賞作品,學生認識兩種樂器并能記住、區(qū)分樂器的音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角色分析及聽辨兩種樂器的音色特點,學生可以直觀指出演奏小鴨子旋律的是雙簧管,大灰狼的旋律則由圓號演奏。接著,結合作品旋律、兩種樂器的切換,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音樂講述的故事,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演。最后,學生結合樂器的音色特點,敏銳把握小鴨子憨憨的形象、悲劇的下場,以及大灰狼的兇狠貪婪,加深對兩種樂器不同音色的感受,順利達成本課目標。
二年級欣賞《獅王進行曲》《水族館》,選自夏爾·卡米爾·圣桑的經典之作《動物狂歡節(jié)》的第一首及第七首,通過聆聽音樂,學生感受不同的動物形象。
在《獅王進行曲》教學中,讓學生在音樂中尋找獅王的步伐,探索獅王步伐在節(jié)奏和速度上的特點,啟發(fā)學生在音樂中進行獅王行走的節(jié)奏快慢的想象。模仿表演后,學生們分組表演,每組推選一個獅王,其他同學扮演各種小動物,跟在威猛的獅子后面,一起參加動物狂歡節(jié)。
《水族館》則用兩架鋼琴交替地演奏反向琶音,其中自在、純潔的旋律用長笛和小提琴演奏,宛如魚兒在魚缸里游來游去,泛起層層小氣泡。初聽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聽辨出樂曲里的兩個角色——水草和小魚;第二次聆聽結合圖譜,發(fā)現除了水草和小魚還有不明生物;第三次聆聽,每個孩子都扮演了水草和小魚,水草——長音蹲下,短音上下游動,小魚——根據音的高低上下游動及吐泡泡。通過視覺、聽覺及動作相結合,學生學會描述對音樂的感受,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說過:“戲劇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方式,符合兒童學習的需要。”戲劇教育與音樂課堂有效融合,既能讓音樂課堂不失音樂性,又能激發(fā)學生想象、解放學生天性,是貫徹落實“五育并舉”教育方針的重要途徑。把音樂課堂鍛造成為學生自信展示的舞臺,應是廣大音樂教師不懈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