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作也是如此,好的作文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素材,離不開日積月累的語言,離不開有創(chuàng)意的、靈動的思想。然而,當前小學生寫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語言不夠鮮活,選材有些死板……如何讓作文寫得有聲有色呢?其實,微記錄是不錯的小竅門,寥寥一二百字,不經(jīng)意間的覺察與抒懷,既能鼓勵學生觀察世界,體驗生活,又能為習作建立日積月累的“儲備庫”,從而讓他們輕松應(yīng)對習作,游刃有余,妙筆生花。
善觀察者,可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空手而歸??梢?,觀察是非常重要的,是寫好作文的基礎(chǔ)。觀察不能只用眼睛去看,要學會調(diào)動各種感官,全面地觀察事物,并在第一時間記錄下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養(yǎng)成日常練筆的好習慣。這會為我們的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學會觀察,不妨走進美麗的大自然。草兒綠了,花兒開了,小鳥唱著歌,小溪歡悅地流著……放眼望去,皆是生機勃勃。可以在一朵花前駐足凝望,也可以和一棵草喃喃細語,還可以和整個大自然悄悄對話。一景一物皆可記錄。
“淡黃色的小花開了,在微風中搖曳,是那么嫵媚,又是那么多姿?!边@是最初的微記錄。然而觀察著觀察著,記錄著記錄著,文筆就更加細膩了:“滿眼的綠色中,那朵淡黃色的小花很不起眼,淡淡的顏色,細細的花蕊,但看著看著,似乎內(nèi)心怦然一動,或許,這就是大自然不經(jīng)意間的美好給予……”因此,學會觀察,不僅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們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體悟,用情感去溝通,將置身其中的自己與所處的真實情境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產(chǎn)生豐富的感受和認知。
同時,觀察與記錄不能是一時興起,也不能是偶爾的心血來潮,要成為持久堅持的事情,乃至成為日常保持的習慣。所以,不妨學會連續(xù)地觀察,連續(xù)地記錄。比如,對小區(qū)里爬山虎的綠葉很感興趣,那就定期去觀察綠葉的樣子,仔細觀察綠葉是怎么一點點長大,又是怎么重重疊疊地交織在一起的……記錄了一段時間后,就會積累一定的材料,也會有更深刻的見解和體會。
大自然從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觀察的眼睛與善于感悟的心靈。走進繽紛的大自然,細致觀察,則會見景生情,有感而發(fā),讓筆下的文字如同汩汩清泉般流淌,散發(fā)著清新的氣息,綻放著熠熠的光芒。
生活是習作的“萬花筒”,離開了真實的親歷的生活,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是小學生的作文,不能隨意說假話、空話、套話,而要貼近生活,從生活的本真出發(fā),寫真話、實話、心里話,讓作文成為自己生活的“影子”。
很多同學會有些茫然,生活中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多如牛毛,該如何下筆呢?其實,我們可從“微”字著手,著眼“微”視角,挖掘“微”故事,關(guān)注“微”體驗,這樣筆下就會呈現(xiàn)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比如,一個六年級的男孩每天早上步行去上學,正是去學校的這十多分鐘,成了他關(guān)注生活與積累素材的“黃金時間”。那位每天清晨清掃街道的清潔工大爺,背駝得像一張弓,但眼神里卻透著質(zhì)樸與慈愛;那個賣胡辣湯的中年阿姨,清脆的叫賣聲拉開了一天的序曲;還有不時遇到的同去上學的伙伴,僅是默契地微微一笑,便讓人心里暖暖的……類似的微記錄還有很多很多。恰好,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要求選一種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把內(nèi)容寫具體,使情感真實自然地表達出來。當不少同學搜腸刮肚尋找素材時,這位同學仿佛擁有用之不竭的“作文財富”,無論是清潔工大爺還是賣胡辣湯的阿姨,抑或是并不熟悉但很友好的同伴,都成為他筆下獨到的人物形象。因為有真實的生活經(jīng)驗做鋪墊,刻畫起來便多了獨特與傳神。無疑,這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作文是很受青睞與關(guān)注的。
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先生正是在長期的生活經(jīng)歷中,覺察生活,洞察世界,有了豐富的閱歷與積淀,才寫出了“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曹雪芹也是從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寫出了《紅樓夢》這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書中的園林建筑、琴棋書畫、民風習俗、官制禮儀等,曹雪芹大都知道??梢?,生活就是為習作敞開的“窗”,打開它,風景萬千。
不可否認,寫作是有感而發(fā)的過程,而微記錄正是捕捉寫作靈感和喚醒寫作沖動的重要媒介。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注意不留心,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便會隨風而逝。若我們積極地關(guān)注內(nèi)心的感受,隨時寫下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便會產(chǎn)生心靈的共振與情感的共鳴。
有些學生寫作文,很多時候只注重表面的語言。然而,文字背后的思想才是靈魂,最扣人心弦。比如,瓢潑大雨過后,我們打開窗,一眼就看到了在風雨中搖搖晃晃的小樹,它不懼風雨,頑強向上,讓我們的內(nèi)心受到觸動,這就是不屈不撓的力量;又如,我們在驕陽似火的盛夏,看到街區(qū)一角為戶外工人設(shè)置的乘涼亭,是不是在剎那濕潤了眼睛?每個人都有思想,會隨時與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欣喜、感動、幸福、失落、慚愧……每一份感受都值得被珍視,值得被看見,也恰恰在這種時候,我們的筆下會生發(fā)出“情感的翅膀”。正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情感與思想的閘門一旦打開,便會文思泉涌,一發(fā)而不可收,同時,文章也會有高度和深度。
正如《新周刊》中對“微”的闡述:“微”不是小,不是弱,不是卑;“微”是精妙,是細致,是深入。習作的過程就是不斷走向精妙、細致、深入的過程,所以,讓我們觀察自然,走進生活,注重體驗,以微記錄的方式開啟平常而不尋常的習作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