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耕讀文化是建構于我國傳統(tǒng)社會農業(yè)自然經濟、血緣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上,以鄉(xiāng)村為場域,以家庭為單位,以儒家倫理為思想根據(jù)的亦耕亦讀獨特文化形態(tài),它既凝結著傳承幾千年的教育、學習、倫理等哲學理念,也包含著中國古人“修齊治平”的智慧。盡管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總體態(tài)勢良好,但仍尚存部分問題,耕讀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文化的經典代表,不失為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的重要參考。本文關照古代耕讀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與發(fā)展,深入挖掘傳統(tǒng)耕讀文化蘊含著的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價值理念,旨在促進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建設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 耕讀文化;家庭學習理念;培育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134-03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學習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新時代家風建設的題中之義。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談到家風建設問題時強調:“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讓家庭成員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1]?!奔彝W習是家庭成員之間開展的言傳身教、情感交流、知識互通、品德共塑和文化影響活動,是具有全民終身學習特點的學習形態(tài),在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進步中發(fā)揮不可替代作用。延續(xù)至今的耕讀文化應融入新時代家庭學習與教育理念,實現(xiàn)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而生成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文化理念,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引領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一、傳統(tǒng)耕讀文化的理論意蘊
(一)勤耕苦讀、弘毅自強的生命觀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yè)自然經濟始終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農耕時代,土地及其基于土地的物質生產活動理應成為古代美德形成的來源。因此,古人極其注重對勤勞品質的培養(yǎng)?!蹲髠鳌ば辍酚醒裕骸懊裆谇?,勤而不匱[2]?!比嗣裆嫷母颈WC在于勤勞,通過辛勤耕作方能有所收獲。但古代“勤”的內涵并不局限于對待生產勞動的態(tài)度,同樣代表刻苦求知的精神。如顏真卿寫有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fā)不如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3]?!眲衩阕訉O珍惜時光、刻苦讀書、早日成才。值得注意的是,耕讀文化這種勤勞勇毅、勤學不輟的品質具有強烈的超越意識,衍生為中國人弘毅自強的生命觀。如,彰顯列子家訓精神的《列子·湯問》中所描繪的北山愚公以身垂范,帶領子孫挖山不止,以移去橫在家門隔擋去路的兩座大山,便是個人在處世中意志堅定、自立自強的體現(xiàn)。此外,中國人在學習中的踔厲奮發(fā)、永不懈怠也是踐行弘毅自強的方式。如,耶律楚材在訓子詩中寫道:“汝方志學年,寸陰真可惜……德業(yè)時乾乾,自強當不息。”(《為子鑄作詩三十韻》)以此來告誡正值學習最好時光的兒子要有進取精神,勤學不怠、自強不息、不可自誤。時至今日,古代耕讀文化中這種勤耕苦讀、弘毅自強的生命觀,亦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
(二)躬耕實踐、讀書求知的知行觀
傳統(tǒng)耕讀文化躬耕實踐、讀書求知的知行觀主要表現(xiàn)在古人以具體的農業(yè)生產實踐為導向,形成的知行合一哲學理念。一方面,古人躬身農耕實踐的同時,高度重視知識的學習,致力于書寫與總結經驗,如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系統(tǒng)總結了秦漢以來黃河流域的農業(yè)科學技術相關經驗撰寫了《齊民要術》,以及晉代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寫下了反映田園生活體驗和耕讀志趣的著名詩篇《歸園田居》《歸去來辭》等[4],皆為后世的農學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學習依據(jù)。另一方面,受到封建地主階級局限性的影響,古代家庭教育通常灌輸鄙視體力勞動、工商技藝的剝削階級思想。如顏之推告誡兒子:“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保ā额伿霞矣枴っ銓W》)認為,讀書識字方能為君子,否則,只能做耕田養(yǎng)馬的小人。而耕讀文化知行觀中提倡的耕讀并舉、知行合一的理念有效避免了受這類教育的士人存在知行脫節(jié)的問題,養(yǎng)成了士人理論結合實際,經世致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此外,耕讀文化中的“耕”也是激發(fā)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指出:“吾家子侄半耕半讀……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5]”表明,“耕”的內涵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業(yè)生產勞動,同樣譬喻一種勤奮治學,身體力行的精神,從而引領人們自覺結合自身知識儲備,躬行實踐的精神力量。
(三)耕以養(yǎng)家、讀以濟世的家國觀
農業(yè)社會,耕作田地是家庭生活穩(wěn)定的基本營生方式。顏之推有言:“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保ā额伿霞矣枴ど鎰铡罚┮庠诮虒ё拥芤赞r耕為本、勤于勞動、以此保障家人衣食無憂。陸游在《示兒》中告誡兒子重學的同時,務必重耕務本,說道:“愿兒力耕足衣食,讀書萬卷真何益”這些均是耕以養(yǎng)家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xiàn)。同樣重要的是,讀書學習是古人博取功名、興家報國的普遍社會價值追求。對于讀書人而言,科舉考試是步入上層[3]士大夫殿堂的鋪路石。隋唐以來,平民被允許通過科舉入仕的舉措激起大量讀書人的學習熱潮,而耕讀生活最具魅力之處就在于其是幫助寒門子弟、落第士子通過科舉博取功名、光耀門楣、施展宏圖的生活方式。致使寒門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景成為可能。無數(shù)讀書人滿腔熱血地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為濟世而讀”的人生信條,勉勵自己達則治國理政、胸懷天下;窮則自食其力,保持自身高尚節(jié)操不斷提升自己,為將來通達四方,為世人與國家盡力做準備??梢哉f,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共有的耕以養(yǎng)家的樸素愿景與振興祖國的理想追求,厚植殫智竭力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家庭責任感,推動自我緊系家庭,個人緊系民族,形成了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優(yōu)秀價值觀念。
二、傳統(tǒng)耕讀文化視角下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的現(xiàn)實困境
(一)現(xiàn)代家庭教育觀念重知輕德
傳統(tǒng)耕讀文化蘊含的家庭教育理念高度重視以德為本、德育結合,是中國家庭道德教育傳統(tǒng)的光輝典范?,F(xiàn)代性背景下,學校與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導致家庭在育人中的地位走向失落,家庭教育的德育旨歸也隨之式微,知識教育取代道德教育成為主流。受此影響,部分家長將從根本上否定了家庭成員美好品德的塑造高度依賴于家庭教育正確有效地履行這一傳統(tǒng)理念,把家庭教育培養(yǎng)孩子優(yōu)良倫理道德的觀念完全轉換為家庭教育服務于知識學習的觀念。呈現(xiàn)最為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家庭教育的學校化。首先,大部分學校模糊了自身教育主體的邊界,把其教育內容作為任務轉交布置給家長,使家庭學習內容越發(fā)集中于知識學習中,窄化了家庭學習的內容,偏離了家庭育人的目標。其次,“智育”家庭教育理念下營造的學習氛圍對比古代家庭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學習氛圍增添了更多的嚴肅性與苛刻性,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此外,家長為更好地服務于知識的學習,通常利用節(jié)假日為孩子找家教,上補習班,不斷重復和延續(xù)學校教育的內容,忽視了家庭教育所應具有的本體功能,嚴重阻礙了家庭教育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事實上,家庭學習理念理應擁有自己的德育目標與內容,不應是側重于“智育”的學校教育的附庸,而應是其保障與補充。
(二)現(xiàn)代家庭學習方式知行脫節(jié)
耕讀文化中的學習理念注重親身實踐所帶來的知識體驗,在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做到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但自近現(xiàn)代以來,傳統(tǒng)耕讀結合的社會基礎被顛覆,現(xiàn)代教育體制和教育內容發(fā)生改變,知識學習、文化交流呈現(xiàn)虛擬化、全球化的特點。這使得現(xiàn)代家庭學習方式區(qū)別于古代傳統(tǒng)家庭以家長為教育主體,通過言傳交流、身教影響、知識互通、品德共塑等家庭內部活動開展學習的方式;側重于大眾媒體、課本書籍等外部資源來開展家庭學習。但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知識往往是通過資源整合所呈現(xiàn)的間接經驗,是學習內容的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獲取,缺乏實踐對于知識的檢驗與加深。正是基于此影響,現(xiàn)代家庭學習方式往往重視知識的獲取卻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卻忽視實踐知識的獲得。這就導致現(xiàn)代家庭學習活動的價值導向過度注重學生的成績,甚至家長灌輸給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錯誤理念。由此,家庭學習方式割裂了社會實踐獲取認知的基礎,形成了“閉門只讀圣賢書”“自然界的認知程度較低”的現(xiàn)代家庭學習現(xiàn)象。
(三)現(xiàn)代家庭學習理念薄弱淡化
耕讀家庭學習理念深刻牢固的根本原因是血緣宗法制度的存在和延續(xù)。對于傳統(tǒng)耕讀家庭而言,血緣宗法制度不僅是其政治、經濟、生產、祭祀活動等家族大小事務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學習、教育開展的主要組織形式,負責承擔家族子嗣教育與學習任務。但伴隨血緣宗法制度逐步解體,家庭正面臨全方位的沖擊與改變,學習也面臨去家化的困境。首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等構建,終身學習成為時代對于全國人民的必然要求。但部分家庭學習卻缺乏終身性與全體性的觀念,將學習的開展范圍定義為青少年,將時間向度局限于成年以前,否定了家庭學習是一個持續(xù)與不間斷的集體性學習過程。其次,家庭育人功能普遍弱化。幼有所教是傳統(tǒng)家庭的重要職能,但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歷程中,個人在家庭內部更多視自身為獨立的存在,強調自由和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家庭育人功能受到現(xiàn)代性價值觀的沖擊,不再是需要服從的絕對性權威。此外,由于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與公共文化體系不斷完善,家庭會主動將自身在學習體系中的職能排除在外,順應社會學習與學校學習的趨勢,把學校、社會作為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淡化自身地位,使得傳統(tǒng)家庭崇文重教的學習理念難以繼傳。
三、對培育和踐行家庭學習理念的啟示
(一)落實立德樹人的家庭學習理念培育根本任務
育人之要,首在立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洌軗闷鹈褡鍙团d大任的時代新人。新時代在家庭學習理念培育中融入耕讀文化中凝結的道德精神資源是各領域、全方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通過將其道德、生態(tài)、品質與家庭學習相融合可以起到思想引領與價值引導雙重作用,從而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此外在家庭學習中倡導耕讀文化中的生態(tài)倫理與勞動思想可使個人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內化于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勞動的熱愛,提高家庭成員知識水平的同時,豐富其精神生活,增強其實踐能力,加深其對自然界的認知程度??傊?,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理應挖掘耕讀文化中蘊含的道德精神資源,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家庭教育始終,融入家庭學習的全過程與全方位。
(二)堅持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的方式方法
耕讀文化變遷與撕裂的歷程表明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過程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xiàn)培育方式、方法的發(fā)展革新。一方面,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傳統(tǒng)耕讀家庭開展學習活動的歷史實踐貫穿著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審視。但工業(yè)文明的興起使得耕讀文化知與行相結合的學習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因而,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要始終堅持認識與實踐相統(tǒng)一,通過家庭學習增強理論認知的同時,用更加豐富有效的實踐活動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進而增強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的實效性與持續(xù)性。另一方面,堅持傳統(tǒng)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統(tǒng)一。耕讀文化體現(xiàn)在家庭學習上,就是把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作為主要學習內容,通過傳統(tǒng)的家長制教育單向支配家庭成員習得“禮義仁孝”的道德規(guī)范。但新時代家庭學習是家庭民主制教育的產物,其學習內容及知識體系也遠超于傳統(tǒng)社會。所以,新時代要在家庭學習中形成多項互動、知識互通的學習環(huán)境,沖淡傳統(tǒng)社會殘留的“家長制”不良風氣,注入平等、友愛、互教、互學等體現(xiàn)新時代特征的鮮明元素,不斷推動家庭學習理念培育的方式、方法順應創(chuàng)新,體現(xiàn)時代性特點,堅持問題導向,解答時代課題。
(三)弘揚家庭學習理念培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6]?!备x傳家作為傳統(tǒng)家庭美德之一,其蘊含的價值意蘊凝聚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一方面、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應傳承耕讀文化凝結的高尚價值觀追求。耕讀文化所展現(xiàn)的生命觀、知行觀、家國觀,歸根到底是民族精神的棲身之地,是學習與生活的導向與行為準則。其蘊含的身體力行、勤奮治學、勤儉節(jié)約等精神力量對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具有精神支撐功能。有助于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新時代家庭學習理念的培育應樹立耕讀文化蘊含的崇高精神旗幟。耕讀文化中凝聚的勞動精神、治學精神同樣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著歷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發(fā)展篤定向前、艱苦奮斗。
結語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文化”在民間的核心內容,耕讀傳統(tǒng)見證了社會變遷,承載著文化傳承,也維系著民族精神。它既是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社會特征的文化標識,又是反映中國農耕社會價值取向的觀念系統(tǒng),更是厚植于百姓生活的民間智慧。在實現(xiàn)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與邁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明確耕讀文化在倡導家庭學習理念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認清現(xiàn)代家庭學習理念培育所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把耕讀文化凝結的核心價值融入家庭學習的全過程、各方面,體現(xiàn)在家庭學習的價值旨歸與實踐探索,是建設和諧家庭、文明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基點,更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趙逵夫.先秦文學編年史: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劉亞玲,雷稼穎.耕讀文化的前世今生與現(xiàn)代性轉化[J].圖書館,2021(04):89-93.
[5]曾國藩.《曾國藩治家全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6.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范寶文(1999.09— ),男,漢族,河南省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