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5月12日是母親節(jié)。母愛偉大而平凡,如潤物春雨,似拂面和風(fēng)。母愛是迷惘時的苦苦規(guī)勸,母愛是遠(yuǎn)行時的殷切叮嚀,母愛是無助時的慈祥微笑,母愛是跌倒時的鼓勵之聲!祝福天下母親,母親節(jié)快樂!
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結(jié)晶和載體。文化記憶很大一部分是節(jié)日的記憶。孝,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穩(wěn)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基礎(chǔ)。以新“廿四孝”為代表的中國式孝順成為目前中國家庭的幸福密碼。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文化興、國運(yùn)興;文化強(qiáng)、民族強(qiáng)。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倫理文明,是非常重視親子之情與仁愛之心的民族,孕育出許多偉大而且很有影響的母親形象。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教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
黃花菜,即人們熟知的金針菜,古稱萱草,也叫忘憂。相傳,古時每當(dāng)家中游子赴異鄉(xiāng)工作或求學(xué),不能按時回家問候母親,即在母親居住的屋所——北堂附近,種上幾叢萱草,一方面可以讓母親忘卻煩憂,另一方面也是給予母親的一種安慰,以彌補(bǔ)自己不能承歡的缺憾。
北堂,按中國古之正房,有前堂后屋之分,凡遇祭祀、祈福、迎神等活動多在北堂。平常則為家中婦女們?nèi)壕拥膱鏊?,所以人稱婦女為“堂客”,稱母親為“高堂”,稱別人母親為“令堂”或“尊堂”者即源由于此。北堂因日照不易,環(huán)境幽陰,非常適宜萱草的種植,所以北堂又稱“萱堂”。而“萱”也是我國古時,家庭倫理組織的一種代稱,意味著慈母,就好比“椿”意喻嚴(yán)父一樣,是故若晚輩稱北堂為“萱堂”,實(shí)是尊敬母親之意。
這種借萱草象征母親的隱喻手法,在我國文學(xué)上也不乏實(shí)例,其中最為人們朗朗上口的是唐詩人孟郊所作的《游子》:“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彼沃祆湟嘤休娌菁炎鱾魇溃骸拔鞔拜娌萁z,昔日何人種,移向北堂前,諸孫時繞弄?!彼瓮跏筮€有“有容看萱草,終身悔遠(yuǎn)游,向人空自綠,無腹解忘憂?!睆倪@些詩文詞作中,可以看出前人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自古以來,金針菜是我國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干菜珍品之一,與香菇、木耳、冬筍齊名。在菜譜上也常見以金針菜作主配料的名菜,像安徽的“紅燒金針翅”就是金針菜掛上面糊,油炸后,再與冬菇、筍片同燒而成。由于先將黃花菜梳成絲,形似魚翅,經(jīng)炸、燒后,含鹵汁較多,味道酥香清口而不油膩,常常是素宴大菜之一。再如淮揚(yáng)菜之中的“養(yǎng)心鴨子”,即在鴨肚內(nèi)填充黃花菜及有關(guān)配料,用文火燉制而成,多為母親壽筵而設(shè)。金針菜最普通的吃法還是和豆腐、肉、雞、銀魚之類同燒,或與肉絲、豆腐干絲、胡蘿卜絲共同炒食以及煮湯,像黃花炒肉絲、金針排骨湯、黃花蛋湯等,都是我們?nèi)粘?梢猿缘拿牢丁N靼驳貐^(qū)的“臊子面”“萱堂麻食”,也是一定要有黃花菜的,原因是它古稱“忘憂”,吃了能解除心頭之悶憂,有助于長壽,這與吃臊子面長壽的寓意倒是極為吻合。
萱草的盛開期在春夏之交,此時選一束清香動人、花色艷麗的金針花,送給母親當(dāng)然很好。過了盛開期也無須遺憾,選用金針做幾個適合老年人的菜肴獻(xiàn)給母親,不但可以表達(dá)自己的孝思,而且可以體驗一下“萱草忘憂”的情景。
參考文獻(xiàn):
《五味齋集》 王子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