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黃易的下午茶

    2024-06-27 00:00:00方鳴
    文藝生活·上旬刊 2024年5期
    關(guān)鍵詞:黃易金石西湖

    清代篆刻大家黃易與丁敬齊名,人稱“丁黃”,兩人同列西泠八家,印稿合輯《丁黃印譜》。齊白石說:“印見丁黃始入門?!鼻靶┤兆右押投【赐^西泠橋,我便想著還要探看黃易。

    初春的午后,我去君寶閣訪石,恰遇一方黃易的黃高山獅鈕大方章,于是,手凈薔薇,心清茉莉,似是和黃易一起賞石譚藝,喝下午茶。

    黃高山頗似田黃,是壽山石里的山黃名品。這方黃高山石色通體秋黃,其狀貌或可假以西漢文學(xué)家枚乘 《七發(fā)》之文辭:“秋黃之蘇,白露之茹?!?印側(cè)鐫款“丁酉十月黃易刻”,印底刻七字之詩“茶熟香溫且自看”。

    此句取自明代畫家李日華的《題畫》,刻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其實(shí),早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二十七歲的黃易就已刻過一方“茶熟香溫且自看”印,又在邊款精琢李日華的《題畫》全詩:

    霜落蒹葭水國寒,浪花云影上漁竿。

    畫成未擬將人去,茶熟香溫且自看。

    讀李日華的《味水軒日記》,見書中載錄了許多錢塘文人鑒藏書畫的陳年往事。但我若有疑惑,不知李日華的《題畫》,題的是哪位大師的名作?畫里會(huì)不會(huì)是西湖的景致呢?

    李日華精通書畫,善寫題畫詩,他還題過《柳洲待別圖》,其中有句“杜宇一聲人欲去,寒云片段依沙渚”,讀來猶是古賢的詩意——青青一樹傷心色,杜鵑聲里斜陽暮,人將去,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

    我暗忖,這兩首題畫詩,先一句“畫成未擬將人去”,后一句“杜宇一聲人欲去”,怎么都是寫詩人的去意呢?歲月浸馳,知者恒少,便只有我等老茶客摩挲黃易的舊印石,“茶熟香溫且自看”。

    黃易出生在錢塘湖墅,世居武林門外的散花灘。在此之前近五百年,元代名士張雨就浮生于茲,又散落詩簡:“浮家泛宅意何如,散花灘上作樓居?!秉S易因之自號(hào)散花灘人,并刻印“散花灘外作樓居”。

    黃易的祖宅秋影庵,原為南宋詞人姜夔(姜白石)的故居。清代金石學(xué)家翁方綱曾繪《秋影庵圖》,清代文人王復(fù)也曾詩詠秋影庵:“居家西湖濱,身在畫圖住?!秉S易也因之又號(hào)秋影庵主,并自刻“秋影庵”印。

    黃易在詩文中時(shí)而寫到姜白石,如“正似鄱陽姜白石,新詞曾到石湖家”。姜白石是鄱陽人,石湖居士是南宋詩人范成大的別號(hào)。辛亥之冬一日,姜白石載雪訪范成大,授簡索句,且征新聲。

    姜白石喜歡梅花,并且說自己“舊時(shí)曾作梅花賦,研墨于今亦自香”;黃易也喜歡梅花,畫墨梅有逸致,他們算得上是隔世的梅花知己。

    黃易熟稔姜白石的《暗香》《疏影》,也喜讀柳永(字耆卿)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jiān)隆?,故有佳句?/p>

    疏影暗香姜白石,曉風(fēng)殘?jiān)铝惹洹?/p>

    除夜歸自黃河,黃易吟詠姜白石的最美詩篇《除夜自石湖歸苕溪》:“細(xì)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币粫r(shí)清興,兀自唱和。他一定是把姜白石視為自己的遠(yuǎn)世前身了,如此,清代詩人吳嵩梁才這樣說黃易:

    君是前身姜白石,洞簫吹罷月平西。

    姜白石善吹洞簫,能自度曲,又頗通茶道,他在《白石道人詩說》中這樣講解茶熟香溫:“碾時(shí)須細(xì),末之必香。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又須急去沫,以無生熟之氣,然后為佳?!?/p>

    黃易也深諳茶道,甚至?xí)r常拈用“茶熟香溫”以至成為他的一個(gè)熱詞,他題《蓮湖集古銅印譜》有云:“茶熟香溫,閑窗評(píng)賞?!鼻迩×辏?795),濟(jì)寧知州王蓮湖收購了世德堂舊藏秦漢古璽印五百四十方,輯此印譜,因仰重黃易的金石篆刻大名,故而請(qǐng)他作序。

    其時(shí),黃易尚在濟(jì)寧任上佐理河防。黃易少小離家,一生壯而遠(yuǎn)游,十五年時(shí)就幕游楚北,后又任職河?xùn)|河道,做了個(gè)治水的官員,先后在以濟(jì)寧為中心的運(yùn)河沿岸宦游長達(dá)二十六年,歷幽、燕、青、袞、徐、豫、荊、揚(yáng)之域。

    翁方綱與黃易并稱為金石學(xué)的“翁黃”,翁方綱說:“濟(jì)寧為漢、魏、六朝以來金石最富之區(qū)?!秉S易出任濟(jì)寧運(yùn)河同知,可謂近水得月,向陽為春,在濟(jì)寧以及廣泛的江左地區(qū)進(jìn)行了深入的金石研究,從事了全面的訪碑考察,額已留題,碑誰作記,古綠摹文,硬黃拓字,“茶熟香溫且自看”。

    黃易才不只是為他人的古印譜寫點(diǎn)閑文,他可是清中期最重要的金石學(xué)家和印學(xué)大家,一生究心于金石碑版,直入古大家堂奧,與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王昶并稱“金石五家”。清代學(xué)術(shù)大師錢大昕說:海內(nèi)精研金石文字嗜之篤而鑒之精者,首推錢塘黃君。

    黃易也集藏古印,而且,在王蓮湖輯集古印譜的前一年,黃易就已輯成《秦漢銅印》。民初學(xué)者柴萼稱其“以其余力,收藏秦、漢銅印,裝訂成帙,共計(jì)官鈕七十八鈕,私印近三百鈕”。蔡萼還說其中一方漢印有“黃易”二字,黃易因得此印而改名。

    雖同為集藏古印,王蓮湖是新貴,黃易卻是世家。

    黃易的先祖黃汝亨是晚明杭城名士,善書,韻能成法,也精通金石學(xué)和印學(xué),曾為明代篆刻五大家之一蘇宣的《蘇氏印略》題跋,又為五大家之另一家朱簡的《印式》作序。

    黃汝亨晚年歸隱西湖,在雷峰塔東筑小蓬萊以為讀書居停之地,“孤亭秋月下,半榻暮云歸”“安禪吾亦適,虛白坐相依”。后來,黃易擬齋室之名“小蓬萊閣”即源于此。黃易寫過一部重要的金石學(xué)著作《小蓬萊閣金石文字》,還作過《小蓬萊閣圖》。

    黃易的父親黃樹穀也是篆隸名家,詩書繼世。他詠《綠牡丹詩》,有名句“疑是春山一片云”。他甚至精通河防漕運(yùn),著有《河防私議》,曾議開西湖,造浚淤船。黃易半生治水,自然受其直接影響。黃樹穀號(hào)松石,寫過《松石譜》,故黃易號(hào)小松,亦以松柏自喻適志。

    黃易秉承家訓(xùn),少而好古力學(xué),他最早的松石緣和金石癖始于他的十三歲,那一年,他所作篆書“云松巢志”被摹刻上石了,這似乎成了一個(gè)標(biāo)志性的時(shí)間節(jié)點(diǎn),從此,開啟了他一生的松風(fēng)行旅和金石生涯。十年后,黃易的詩中便有了“扶松直上鰲魚背”句。

    惠山寺月臺(tái)銀杏樹下有一座聽松石床,“聽松”二篆字相傳是唐代書法家李少溫的書跡。遙想當(dāng)年,晚唐詩人皮日休在寺院里聽松,閑賦一詩:

    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昭方塘。

    殿前日暮高風(fēng)氣,松子聲聲打石床。

    黃易原本舊藏《“聽松”二篆字》清初拓本,并題刻“李少溫聽松篆”六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八月,黃易游此,手拓“聽松”一紙,正可邀幾好友,“茶熟香溫且自看”。

    晚唐詩人許渾有兩句詩,恍若為后世的黃易而作:“茶香秋夢(mèng)后,松韻晚吟時(shí)?!秉S易歷盡數(shù)十春秋,以冷署閑官跋涉山川田野,斜陽遠(yuǎn)松,風(fēng)塵奔走,經(jīng)游之處,登臨搜訪,凡遇殘碑古碣,無不捶拓編摩。清代訓(xùn)詁學(xué)家王念孫說他:“訪剔之勤、撫榻之精,實(shí)前人所未及?!?/p>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黃易于元氏縣訪得《漢祀三公山碑》,特刻印“小松所得金石”以紀(jì)其事,并用作珍賞碑拓的專用印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秋,黃易與曲阜金石文字學(xué)家桂馥同游北河考察金石遺文,“盤桓數(shù)日”“微雨連綿”。日后桂馥遠(yuǎn)官云南,還寄詩黃易回憶往事:“只今影落蠻荒外,猶荷蓬萊念昔游?!?/p>

    我又讀過桂馥的一首梅花詩,詩中的賞梅客讓我浮想:

    竹外雪消清影瘦,水邊春冷暗香留。

    誰家玉笛中宵起,有客風(fēng)前獨(dú)倚樓。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黃易走訪山東嘉祥縣,發(fā)現(xiàn)了為河徙填淤而湮沒已久的漢武梁祠堂石刻,立碑紀(jì)念。

    清嘉慶元年(1796)九月至十月,黃易赴嵩山、洛陽地區(qū)訪碑,并作《嵩洛訪碑日記》,其中一則記曰:

    嵩洛多古刻,每遣工拓致,未得善本。嘗思親歷其間,剔石捫苔,盡力求之。得即捶摹,篝燈展勘,不減與古賢晤對(duì)也。

    清嘉慶二年(1797)正月至二月,黃易在岱麓一帶訪碑,寫下了《岱巖訪古日記》,且擇一日之記:

    初九日,至曲阜,風(fēng)大,寓西關(guān),謁孔子廟,拓諸碑。余前得南關(guān)外熹平二年殘石,何夢(mèng)華所得永壽元年《孔君碑》,俱置同文門下。

    同文門原名參同門,是北宋時(shí)期的孔廟大門。何夢(mèng)華是黃易的錢塘同鄉(xiāng)和知己,同樣嗜古成癖,同樣尤深金石之契,同樣常在山左搜訪漢碑古印。清代文人蔣因培甚至說山左碑版“半為二君所搜得”。黃易還要“欣然奏刀”,為何夢(mèng)華刻“夢(mèng)華館印”。

    清代金石學(xué)家阮元寫過一首《贈(zèng)何夢(mèng)華》,詩中似也能窺見黃易的身影:

    卻因風(fēng)木常多病,不為清狂始詠詩。

    一種閑情誰解得,夕陽林外讀殘碑。

    清嘉慶五年(1800),黃易將平生所藏金石,就其罕傳者,雙鉤鋟木,以公同好,編匯而成《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刻琢摩挲,金石紛披,便又是“茶熟香溫且自看”。

    政務(wù)之暇,除了窮力搜剔金石碑版,黃易還對(duì)影成雙,儼然又是一個(gè)清雅雋秀的書畫家。他自謙“臣非老畫師”,說自己宦曹閑冷,只是借筆墨聊以補(bǔ)貼生活之需,遂刻一印“閑來只寫溪山賣”,再刻一印“賣畫買山”于戈溪舟中。

    且看黃易,“當(dāng)夫揮毫為詩,泚筆作畫,山容水態(tài),雨意云情,悉驅(qū)役于腕下,不知是詩是畫”,又刻一印“詩情畫意”,并刻一印“琴書詩畫巢”。

    黃易每在訪碑之后,不僅要以詩筆書寫訪碑日記,還要以畫筆描繪訪碑組圖,以圖記事,以詩寄懷,如《岱麓訪碑二十四圖》《嵩洛訪碑二十四圖》《紫云山探碑圖》《得碑二十四圖》《訪古紀(jì)游圖》《北河紀(jì)游圖》《云峰山拓碑圖》等諸多詩畫。苔凝古雪,松影參差,觴詠幽情,付與詩閑,卻只待“茶熟香溫且自看”。

    阮元《小滄浪筆談》稱黃易“《得碑二十四圖》及嵩洛泰岱訪碑圖,以秀逸之筆傳邃古之情,得未曾有”。

    繪畫之外,我也喜歡黃易的詩詞歌賦,繾綣、綺靡、善感、傷情,別有幽愁暗恨生。只是,我讀他的《鵲橋仙》,如觀他的雅逸畫作,卻怎么也不能和一個(gè)堅(jiān)冷的金石篆刻家聯(lián)系起來:

    簟涼如水,簾空如畫,寂寞宵深小院。薄情最是綠楊絲,偏不系,斜陽一線。

    簫聲月下,藕花風(fēng)里,悵望明河如練。舊時(shí)王謝燕重來,占得香泥一片。

    黃易賦詞也像是姜白石的調(diào)性,不過,他并不倚重自己的文辭騷賦,他的長子黃元長說他寫詩“惟興到偶成,旋即棄去”。黃易更看重的還是金石印作,他贊賞清代畫家陳焯“每詩必印,與詩長留天地間”。在他看來,詩也該依附于印石才能傳世,而“石不能言,亦自幸得所主矣”。

    黃易曾刻一?。骸敖鹗坍嫵寄転椤?,此句出自李商隱的《韓碑》。黃易嘆道:

    古文篆隸之存于今者,惟金石為最古,后人摹仿鐫刻,輾轉(zhuǎn)流傳,蓋好古情深,愛奇志篤,非茍為適意遣興已也。余宿有金石癖,又喜探討篆隸之原委,托諸手以寄于石,用自觀覽,并貽朋好,非徒娛心神,亦以驗(yàn)學(xué)力。

    黃易此言,清晰地講明了他何以傾盡金石學(xué)力而摹印。刻印雖曰一藝,亦必博綜篆籀,貫穿分隸,古雅秀潤,郁郁芊芊,見于方幅之外。他又進(jìn)而言道:“自秦作小篆而鐫刻之風(fēng)興,兩漢因之,規(guī)模、法度固盡在矣。其運(yùn)腕奏刀,有意無意之間,非今人所能仿佛?!蹦怯秩艉??或曰:“茶熟香溫且自看?!?/p>

    清代篆刻名家董洵對(duì)此亦有真切體會(huì),他說:“金石文字、碑額墓闕,無往不可悟人。向同黃小松至太學(xué)觀石鼓,摩挲竟日,頗覺有得?!?/p>

    其實(shí),明代文人沈野早在《印談》里就已講過:必得真古印玩閱,方知古人刀法之妙。漢晉印章悉從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燦然俱在,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載上之意”。

    清代金石學(xué)家魏錫曾也賦詩《黃易秋庵》,抒千載上之意:

    朱文六國幣,白文兩漢詩。

    沉浸金石中,古采揚(yáng)新姿。

    如何才能古采揚(yáng)新姿呢?阮元問業(yè)黃易,銘記黃師二語,一是“刻印之法,當(dāng)以漢人為宗,萃金石刻之精華以佐其結(jié)構(gòu),不求生動(dòng)而自然生動(dòng)矣”;二是“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昧。阮元稱黃易雖是丁敬高弟,但篆隸鐵筆實(shí)有過藍(lán)之譽(yù),當(dāng)推為海內(nèi)第一。

    晚清金石學(xué)家羅榘更是說:黃易于齊魯搜羅金石文字最富,故其刻印也,每以漢、魏、六朝碑額為師,雄深渾樸,時(shí)或超出丁敬之外。

    丁敬居西泠八家之首,黃易少時(shí)即師從丁敬。丁敬最看好黃易,說他學(xué)印來日必有大成。黃易也常請(qǐng)教西泠八家次位的蔣仁,請(qǐng)他刻印“小蓬萊”,并為他刻印“罨畫溪山院長”,蔣仁贊他有出藍(lán)之妙。

    此外,黃易與西泠八家的奚岡、陳豫鐘、陳曼生也都是知交,為他們刻過不少印石,如寄贈(zèng)奚岡的“鶴渚生”“冬花庵”。奚岡坦言:石刻一道,他不如黃易;陳豫鐘則說:他素服黃易篆刻,于丁敬外更覺超邁;陳曼生也自稱最服膺黃易,曾為黃易刻印“蓮宗弟子”和“碑癡”。

    大家都尊崇黃易,可是,黃易卻刻一?。骸拔疑鸁o田,食破硯?!?/p>

    黃易何出此言?請(qǐng)看他的詩解:

    無計(jì)買田還食硯,才歸又去話匆匆。

    故人憐我征塵滿,洗向僧廬止水中。

    黃易是金石篆刻大家,是詩人,是畫家,但同時(shí),他還是一個(gè)碌碌的治水官員,不過,他卻是紛濁宦海中的一股潺潺清流。只是,天遙云黯,他難免雅識(shí)孤懷、情緒蕭索,心常嘆怨,只堪憔悴。

    黃易在濟(jì)寧官廨里寫道:我整日困于文書,疲于迎送,卻不甘與俗為伍,公務(wù)稍閑,或操琴一曲,或焚香一爐,縱然未能像先哲一般超凡,也要盡可能地脫俗。

    黃易或寂處官齋,或是在困頓的差旅中,馬跡車塵,音信千里,奔走江湖,客窗風(fēng)雨。元代錢塘詩人張翥的《踏莎行》里有一句“將愁不去將人去”,這或許也是黃易的真實(shí)寫照。將人去,再往下讀,張翥《踏莎行》的最后一句是:“春光已到銷魂處?!?/p>

    黃易也已銷魂,他唱起了傷春曲:

    酒闌偏唱傷春曲,聽到春情淚半含。

    嘗盡天涯滋味苦,年年春雨夢(mèng)江南。

    天涯滋味有多苦?只見他風(fēng)雪騎驢路迢迢:

    漸覺年來壯氣銷,歸心最怕路迢迢。

    無端身入王維畫,風(fēng)雪騎驢過灞橋。

    過了灞橋又能怎樣?不還是寒鴉飛盡水悠悠:

    溪山如此不得留,回瞻松柏空悠悠。

    羨煞諸君發(fā)清興,不看梅花不出游。

    江湖久客,黃易竟已不知身在何處:

    來本匆匆歸又忙,朝朝迎來柳千行。

    可憐嘗盡江湖味,旅店安眠即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只在旅途最遙遠(yuǎn)的地方。

    黃易想起了故鄉(xiāng)的春天,春天的西湖是人間最美的風(fēng)景。他刻了一方印:“努力愛春光”。

    夢(mèng)里,黃易遇見了西湖的梅花,細(xì)認(rèn)春痕,羅浮香瓣,點(diǎn)染芳馨,掛向東風(fēng);夢(mèng)外,他的梅花詩紛紛揚(yáng)揚(yáng):

    淡碧溪山常入夢(mèng),披圖愛煞數(shù)枝春。(一)

    雪霜過后暗香來,雨露深滋發(fā)古苔。(二)

    怪道今年春信好,梅花香在綺羅堆。(三)

    不管秾桃與繁李,孤標(biāo)畢竟占先開。(四)

    ……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黃易畫了一幅《梅花圖》;某年,又刻了一方“雪梅水月”?。?/p>

    月宜臨水,水宜映月。水得月而明,月得水而清。唯雪與梅亦然。

    雪梅水月,或是西湖的歲寒四景——溪山暮雪、梅花棱棱、水如藍(lán)染、殘?jiān)滦满L。

    黃易欣賞何夢(mèng)華的《西湖買春卷》,更有《半塘春泛圖》,他慨嘆道,文人雅士們或考訂金石,或究心舉業(yè),通儒而兼瀟灑者能有幾人!

    黃易默默地拈起印刀,刻印刻在心里:

    十年宦海,虛負(fù)湖山,擬將歸隱于六橋三竺間。

    西湖的蘇堤有六橋,蘇軾詩云:“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西湖西的天竺山有三竺寺院,明代錢塘詩人聶大年詩云:“三竺鐘聲催落月,六橋柳色帶棲鴉?!?/p>

    蝶入花心,黃易真要游子回家嗎?陳曼生訪見了黃易的六橋三竺刻印,也鐫印款擬問:宦海風(fēng)波,急流勇退,非個(gè)中人不能道也。小松丈作此印,莫非有五柳先生之故事乎?

    可是,黃易并未歸隱六橋三竺,更沒有陶淵明的南山故事。但他有自己的西湖故事嗎?好像也沒有。他一生在外漂泊,望眼朦朧,故鄉(xiāng)只是他的一個(gè)舊月痕、一縷遠(yuǎn)方飄過的詩影。他刻了八個(gè)字,似是鏗鏘,卻是無奈:“山左豪游,西湖托跡?!?/p>

    聽說,黃易的先祖黃汝亨倒是有太多的西湖故事。例如,西湖的梅花船。

    西子湖畔遍植梅花,香浮清韻。然而,黃汝亨偏偏依據(jù)古法制造了一種梅花船,梅竹為筏,蓬屋其上,朱闌周遭,青幕四披,指煙霞以問鄉(xiāng),窺林嶼而放泊。待到春日爛漫,梅花流滿湖面,煙水一席,泠泠如也,梅英沾筏,筏與俱浮。

    這樣的梅花船,黃汝亨叫做“浮梅檻”。臥在浮梅檻里,他唱誦道:

    溶溶春水浮梅檻,林嶼煙霞供朗吟。

    我不能確知黃易是否乘過浮梅檻,只見到他為自己刻過一方“浮梅檻”的石印。如果他的內(nèi)心也有一泓西湖水,那么,在碧水銀波之上,也一定有一條浮梅檻。

    只是,黃易終于沒有回到西湖頤養(yǎng)天年,或是因?yàn)槿嗽诮?,身不由己。但?qǐng)不要說,他心中的浮梅檻,裝不下,許多夢(mèng);載不動(dòng),許多愁。欲將此意憑回棹,報(bào)與西湖風(fēng)月知。

    我相信,黃易的浮梅檻,在這個(gè)萬花為春的季節(jié),一定會(huì)盛開梅花;而且,宛若北宋的米芾書畫船,一定是綠波紅榭、漁煙鷗雨、古雅流動(dòng)、詩畫滿艙。

    而我,只想在一個(gè)清晨,去西湖賞梅;又要在一個(gè)午后,到黃易的浮梅檻里臥游。臥橫玉簫泛歸舟,吹散萬斛江南愁。漫長而悠閑的下午茶,是我和黃易最雅適的書畫時(shí)光。

    書乃伯機(jī),詩則遺山,啜茗展讀,照辭如鏡。斜陽里,每一紙?jiān)娬拢紩?huì)印上疏落的梅影;每一卷畫幅,都會(huì)鈐上黃易的黃高山印章:

    茶熟香溫且自看。

    猜你喜歡
    黃易金石西湖
    金石包裝有限公司
    新增編委介紹
    學(xué)生作品
    金石包裝有限公司
    黃易致李衍孫《春暉札》再考
    ?? ( 西湖), ?? ?? ??
    中國(韓文)(2020年6期)2020-11-18 12:02:59
    冷熱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黃秋印譜》的特殊意義
    中華書畫家(2017年9期)2017-10-11 08:04:41
    當(dāng)西湖遇上雪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57
    图木舒克市| 肇东市| 德化县| 澎湖县| 凌源市| 安岳县| 吴川市| 恩施市| 衡南县| 南部县| 汉源县| 万盛区| 大竹县| 乃东县| 广安市| 隆安县| 潼南县| 什邡市| 宜章县| 湄潭县| 慈利县| 普陀区| 太保市| 夏河县| 天峻县| 曲靖市| 江门市| 广昌县| 新乐市| 若尔盖县| 仁化县| 敦化市| 赤峰市| 普兰县| 晋江市| 宕昌县| 垦利县| 米林县| 襄垣县| 祁阳县|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