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小明,湖南新化人,楷書大家鄔惕予先生之女,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惕予書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婁底民盟書畫院副院長、婁底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婁底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山水)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書法報社簽約書畫家、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與古代相比,今人最幸福的莫過于隨便在網上或是書店中就能欣賞到歷代書法家留下的碑版書跡,這是古代書家所夢寐以求的。就連歷史上癡愛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雖命褚遂良、虞世南等大臣搜羅民間散落的書法作品,也很難想象現在如此琳瑯滿目的書法書籍。帝王尚且如此,對于平常的百姓而言,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學的傳承。
中國古代的家學很容易出現,這種例子太多了。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記》就是由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完成的;史稱“三曹”的曹操和兒子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和“三曹”同時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學者、大作家;“唐宋八大家”里的“三蘇”蘇轍、蘇軾、蘇洵,詩書相傳,父子三人都是大文豪……家學的傳承是私塾教育所無法比擬和代替的,這也相當于武術門派里的“秘籍”,也正是因為這種“秘籍”存在,才使得中華文脈風格多樣、各有傳承。
鄔小明女史從小師從她的父親——湖南當代楷書名家鄔惕予先生,鄔老先生的藝術成就之高,此處當然不需要有過多的贅述,在這樣耳濡目染的教學、教育下,起點之高、眼界之廣更是讓我們只能心生羨慕之情。
古人云:知古今而非古非今。書法的學習就是如此,最初是一種加法,就如王鐸所說的一日臨帖,一日應所。無獨有偶,清代的何紹基在六十歲后開始博涉漢隸碑版,僅有款識的《張遷碑》臨作就達百余幅之多。我想在鄔惕予老先生的熏陶下,對于古代書跡的臨寫自然是鄔小明女史每日的必修課??瑫钜娙嘶竟?,但并不是大家所能想到的如“臺閣體”“館閣體”那樣的呆滯,從魏晉楷書大家鐘繇傳世的楷書拓本來看,楷書作為最后形成的字體,也需要寫得神采飄逸、拙中見巧。而觀鄔小明女史小楷作品,字字勻稱端莊,無一筆茍且,極富力度,書卷氣十足。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的楷書作品風格多樣,既有獨特的鄔氏手法,也能把黃道周、王寵及寫經一路的書風寫得深得三昧,這就是書法家與書匠的最大區(qū)別,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既是藝術家自身性情的體現,也與天賦息息相關。
記得王義軍老師在給我們上行草課的時候言及:寫大字的時候要多想想寫小字,寫小字的時候要多想想大字的書寫。起初我對王老師說的這些話半信半疑,大字、小字會有什么聯系呢?后來在書論的學習中讀到東坡先生所言“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若能大字結密,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矣”,我這才真正明白王老師當時對我們的盼望之情。鄔小明女史很早就注意到了這點,除了擅長清新雋美的楷書之外,亦能善王鐸行草之風,所以觀其小字作品穩(wěn)重但不乏靈動之勢,大字作品飄逸卻收放自如,給人一種行云流水般的愜意之情。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曾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其實書學即人學,除了記錄、傳達的實用功能之外,本身就是個人性情的一種最直接、最高級的表達方式,所謂“書如其人”正是如此。鄔小明女史書法所展現出來的這種藝術風格正是其自身的性情使然,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有此才情加學識,巾幗又何須讓須眉呢?
作者簡介:唐昆,中國美術學院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