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張調整性T波的累積作用引起的T波改變屬于功能性改變,對其充分認識并正確判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特殊檢查及治療。
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頻繁發(fā)作時,可顯示出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
本文對典型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患者前后相隔一周的兩次動態(tài)心電圖進行比較和分析,探討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后的累積作用及其與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持續(xù)時間與次數的關系。
[關鍵詞] 電張調整性T波;累積作用;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心臟記憶
[中圖分類號] R540.41
[文獻標志碼] C
[文章編號] 2095-9354(2024)02-0202-04
DOI:10.13308/j.issn.2095-9354.2024.02.019
[引用格式]
申紅霞,李田田,龍潔. 電張調整性T波與累積作用[J]. 實用心電學雜志, 2024, 33(2): 202-205,209.
患兒男,出生1 d,入院診斷:早產兒(胎齡36周剖宮產),先天性肺炎,新生兒心律失常,新生兒缺氧缺血性心肌損害,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患兒因早產入院查體:體溫 35.5 ℃,脈搏145次/min,呼吸50次/min,體重2 890 g,呼吸不規(guī)則,50次/min,吸氣時未見明顯三凹征,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45次/min,律齊。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頻發(fā)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二聯(lián)律,心率136次/min。進一步行胸部X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心臟彩超示:房間隔中部(卵圓孔)處可見一細小左向右分流束,寬約2.2 mm,室間隔水平無分流;各瓣口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心肌酶四項:乳酸脫氫酶431 U/L,肌酸激酶60 U/L,肌酸酶同工酶89 U/L,羥丁酸脫氫酶308 U/L。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平均心率128次/min,頻發(fā)室性早搏,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295陣),QTc延長。見圖1-3。入院后,給予青霉素抗感染,維生素C及磷酸肌酸、門冬氨酸鉀鎂等營養(yǎng)心肌治療。
圖1在Ⅱ、Ⅲ、aVF、V4—V6導聯(lián)可見室性早搏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與第二個竇性搏動后的T波相比,深倒置更明顯。心電初學者容易考慮為房性P′波重疊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的T波中而不易顯現(xiàn),導致T波變形,由此誤診為房性早搏。圖2在Ⅱ、Ⅲ、aVF、V4—V6導聯(lián)中可見室性早搏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深倒置,隨著患兒心率逐漸減慢,竇性P波能清晰辨認(箭頭處P波),因此考慮為電張調整性T波。圖3中可見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后T波改變同圖1。
治療一周后復查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平均心率128次/min,頻發(fā)室性早搏,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1陣),QTc延長。見圖4-6。
圖4在Ⅱ、Ⅲ、aVF、V4—V6導聯(lián),可見室性早搏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與第二個竇性搏動后T波形態(tài)一致。
圖5在Ⅱ、Ⅲ、aVF、V4—V6導聯(lián),可見心率較圖1加快時,室性早搏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與第二個竇性搏動后T波相比較倒置略淺,竇性P波清晰可見。
圖6在Ⅱ、Ⅲ、aVF、V4—V6導聯(lián),室性心動過速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倒置略淺,竇性P波清晰可見。
討論
傳統(tǒng)概念上T波異常分為原發(fā)性T波改變和繼發(fā)性T波改變兩類。原發(fā)性T波改變是由心室動作電位的形態(tài)或時程不均勻變化所致,而激動順序無改變,通常為病理性的,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繼發(fā)性T波改變是由于心室激動順序改變引起T波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而動作電位形態(tài)或時程無改變,除極順序正常時此種繼發(fā)性T波改變瞬間消失。
1982年ROSENBAUM等[1]首次提出了電張調整性T波的概念。
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是繼發(fā)于心室除極變化、伴有心室梯度改變的T波變化。目前認為,它的性質不同于前述兩類T波改變。不論是自發(fā)還是誘發(fā)引起的心室除極順序改變,均可導致兩種心室復極順序相反的變化:一種是繼發(fā)性T波變化,另一種是電張調整性T波變化。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是心臟為了適應異常的心室內激動順序,繼發(fā)于心室除極順序之后,使T波與異常的QRS波主波方向一致的一種心電現(xiàn)象,具有電張調整作用、心臟記憶現(xiàn)象、累積作用的特征[1-2]。當心室激動順序改變時,在心臟激動的電張調整作用下,T波極性與除極異常的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同,也就是除極開始的部位復極延遲,而除極終末的部位復極加速,即心室除極改變后調整了心室復極化順序。但由于電張調整性T波與繼發(fā)性T波同時存在,因此前者易被后者掩蓋,心電圖僅僅顯示繼發(fā)性T波改變;而當心室激動順序恢復正常時,繼發(fā)性T波隨即消失,電張調整性T波才得以顯現(xiàn),其極性與心室激動順序改變時的QRS波群相同。心臟記憶現(xiàn)象指心臟經過一段時間異常激動順序改變之后重新恢復竇性節(jié)律時,還“記憶”著心室異常激動順序,心電圖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的T波倒置(極性與激動順序異常的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同)。此種現(xiàn)象實質上是一種電調整作用,故稱之為“電張調整性T波”更為合適。根據T波改變維持時間的長短,心臟記憶可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持續(xù)數秒或數分鐘的記憶稱為短期記憶,持續(xù)數天乃至數周的記憶稱為長期記憶。
累積作用指激動順序改變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電張調整作用,電張調整性T波才能達到最大效應。心室異常除極的時間越長、總數量越多,電張調整性T波越明顯。在激動順序恢復正常后電張調整性T波也必須經過一定時間才能消失,說明這類T波的形成與異常除極心搏的總數量有關。此類T波可以不經過任何處理即恢復正常。
近年來國內已有文獻報道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終止、右心室心尖部臨時或永久性起搏、預激綜合征射頻消融、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心室內差異性傳導、室性早搏等誘發(fā)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3-5]。然而,關于累積作用引起的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國內鮮有相關文獻報道。
比較本例患兒兩次動態(tài)心電圖時,可發(fā)現(xiàn)平均心率一致,室性早搏總數基本一致。第一次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較多時,可見室性早搏后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深倒置比第二個竇性搏動后的T波更明顯,當與竇性P波融合時,深倒置的T波容易被誤識別為房性P′波,埋藏于前面的T波中導致T波變形從而誤診為房性早搏?;純喝朐阂恢芎螅诙蝿討B(tài)心電圖檢查顯示,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明顯減少時,可見第一個竇性搏動后T波與第二個竇性搏動后T波無明顯差異,竇性P波清晰可見。因此考慮患兒第一次動態(tài)心電圖異常搏動后,雖然T波變形表現(xiàn)為瞬時記憶,但仍考慮為電張調整性T波累積作用所致。
綜上,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容易被誤診,認識這種心電圖現(xiàn)象可避免誤診誤治。
參考文獻
[1] ROSENBAUM MB, BLANCO HH, ELIZARI MV,et al.Electrotonic modulation of the T wave and cardiac memory[J]. Am J Cardiol,1982,50(2):213-222.
[2] 吳祥,鄭毅雄.心臟記憶現(xiàn)象與電張調整性T波[J].心電學雜志,1999,18(3):181-185.
[3] 黃桂芳.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后電張調整性T波誤診1例[J].實用心電學雜志, 2008,17(4):312.
[4] 張炎,王君濤,王守東,等.右側顯性旁道射頻消融術后電張調整性T波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23,37(1):90-91.
[5] 潘琪宏,吳曉紅,江力勤.電張調整性T波改變的心電學特征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5):128,130.
(收稿日期: 2023-12-29)
(本文編輯: 陳海林)
作者單位: 458030 河南 鶴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心電生理科
作者簡介: 申紅霞,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臨床心電學診斷及相關研究,E-mail: 7153583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