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記述了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的故事。芭蕉扇是文學作品中最神奇的扇子。
“人室許清風,對飲唯明月”,原始的扇子,大約只是對草木之葉、鳥獸之羽及皮因陋就簡的利用而已。至于《爾雅》中記載的“以木日扉,以葦日扇”,那已經(jīng)是編織術發(fā)明以后的事情了。
真正意義上的扇子起源于虞舜時期。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載,舜帝接受堯帝的禪讓后,特制一扇,以示“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謂之“五明扇”。當時的扇子除了用來生風,還用于遮陽,所以扇子在古籍中又有“搖風”“障日”之稱謂。
商周時期出現(xiàn)了“翟扇”,用色彩斑斕的野雞尾羽做成,并出現(xiàn)了長柄的“雉扇”?!豆沤褡ⅰ吩唬骸帮粑采?,起于殷世……即緝雉羽為扇嬰,以障翳風塵也?!钡蓊惖挠鹈吘褂形鄯x之嫌,這種扇不為當時的上層人物所賞識。羽毛扇直到春秋時期因為宋玉才得以逐漸流行開來。從晉陸機的《羽扇賦》可知,宋玉乃屈原之高徒,名滿天下,羽毛扇經(jīng)宋玉使用后,為人們所追隨效仿。
后來,羽毛扇逐漸成為士大夫灑脫氣質的一種象征。三國時期的周瑜,頭戴綸巾,手執(zhí)羽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瀟灑豁達的智者形象。顧榮是西晉時期江南士族的首領,《晉書·顧榮傳》有“榮麾以羽扇,其眾潰散”的記載。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用篾絲編織的木制長柄扇,是一種儀仗用扇,由仆從手執(zhí),用以障塵蔽日,象征主人的威儀。這種扇子就是“筵”或“嬰”的一種,又稱“障扇”或“掌扇”。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就有唐太宗背后侍者掌儀仗扇的場面。
至于平民百姓所使用而有歷史記載的扇子,到了秦漢以后才得以盛行。因其形似單扇門戶,故名“戶扇”,最早以篾編制,后有布帛之品類。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均有使用。《漢書·張敞傳》日:“自以便面拊馬。”后來,以“便面”借代扇子之說,一直流行到宋代。
西漢時,將扇柄置于扇面中間的團扇出現(xiàn)了,其形狀和用法與現(xiàn)代略同。這種扇子先在皇宮中流行,稱為“合歡扇”。西漢才女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寫道:“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闭f的就是這種扇子。
團扇在魏晉以后開始盛行,尤以唐代女性使用最為廣泛,并開發(fā)出了遮面、護顏之功能?,F(xiàn)存的唐宋時期的仕女圖中,許多佳人手中都有一柄團扇。唐代詩人王建的《調笑令(團扇)》很形象地描繪了團扇的功能:“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蓖醪g的《長信怨(其二)》中的詩句“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描述生動形象。團扇還可以用來捕蟲娛樂,杜牧的《秋夕》一詩云:“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p>
折扇是扇子中一個比較流行的種類,因其攜帶方便,人們出入常藏于袖中,故有“懷袖雅物”之稱。它不僅是一種生風取涼的用具,更是一種藝術品,是一種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折扇最早出現(xiàn)于南朝,《南齊書·劉祥傳》載:“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爆F(xiàn)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明代皇帝朱瞻基畫的一把折扇,扇面畫有人物,落款為“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筆”。在眾多影視作品及武俠小說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手持折扇的江湖俠客。當他們遇到敵手時,那手中的折扇就立刻變成了威力超強的武器。
盛夏時,達官貴人則可以享受“人工機扇”所帶來的愜意。在一個轉軸上安裝扇葉,軸心拴上繩索,使用時抽拉繩索,帶動轉軸,扇葉徐徐旋轉,即可生風納涼?!段骶╇s記》載:“長安巧匠丁緩者……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這也許是現(xiàn)代機械扇的“先祖”吧。
在扇面上作畫題字,是中國扇文化的特色之一。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漢桓帝賜曹操“九華扇”,十分名貴。曹操請楊修為他畫扇,楊修作畫時,不慎掉下一滴墨,正尷尬無奈之際,突然靈機一動,順手將墨點畫成了一只蒼蠅。曹操看扇時竟然誤以為真。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于扇上……人競買之。普通一扇,經(jīng)名士之手揮毫之后,頓時風雅迷人、身價倍增。此后,在扇面題字繪畫之風一直流傳至今。
扇子的風雅魅力使得墨客騷人紛紛拿來人詩人文。我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的《桃花扇》便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定情之物——繪有艷麗桃花的扇子為題材而作的,抒寫悲歡離合的純潔愛情。
百姓對待扇子則似乎更加功利和實際一些。“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不中不中。”這是早年流行在民間的人們對扇子的態(tài)度,由此可知“盛暑借扇”與“雨后送傘”同樣不通人情。
(選自《檢察日報》2023年12月2日,有刪改;薦稿/王世全)